斯曉夫:創業從“多亂難”到“一定成”
斯曉夫,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業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人可以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創業的未來世界,而連接這個未來世界的就是創業機會。因此,對于創業者而言,機會不一定始終在你身邊,但機會意識是一定要有的。事實證明,很多人之所以未能成功創業,并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缺乏發現、識別與構建以及把握機會的能力與智慧。
在這個從來沒有過的大眾創業的時代,我們正經歷著中國創業的新紀元。中國創業新時代的形成大致與三個關鍵因素有關:一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頂層推動;二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大量創業機會;三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以及展現出的巨大經濟發展潛力。
創業的核心是創業機會。創業機會對于整個創業過程或眾多創業內容來說,就好像是一根線,創業內容則是不同的珠子。在創業過程中,創業機會這根線把不同的珠子串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小米掌門人雷軍的金句“風來了,豬都可以飛起來”。我個人理解,雷軍所說的“風口”就是機會。
如果說創業者的人生是一個做夢、尋夢與圓夢的過程,那么成功創業是一個機會驅使與機會伴隨的過程。最近,著名創業者比爾·格勞斯對“什么是創業最重要的因素”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創業機會因素占42%,位居首位。
其次,必須看到“創業熱”的另一面,很多創業者之所以創業是因為受創業大潮的影響,他們從來就沒有內在的動力要去創業,也沒有有關創業的新點子、新想法,或看到了真正的創業機會。
以往我們所依賴的一些政策紅利已日漸式微,中國未來的發展,必須從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中找到新的驅動力。因此,我們當下所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從理論上有效分析中國的創業創新,找出策略并明確方向,使創業真正推動創新的發展,避免眾創變為“盲創”。
目前,中國創業是存在很多“盲創”現象的,因為創業實踐得不到足夠的理論分析支持,往往就會產生誤區;創業實踐得不到理論的指導,往往也是創業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
中國創業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主要的問題就是重視經濟創業,輕視社會創業,沒有將經濟創業與社會創業有機地連接在一起。此外還有,對于創業環境的建設概念不清,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說成是創業活動,創新性創業在創業總量中的比例嚴重不足,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向一定要正確,方向不正確,速度就失去意義。
創業是一項充滿挑戰性、又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創業要取得更大的成功需要三項條件:不斷與時俱進的創業理論體系的建設;有能力和志向實踐創業理論并不斷總結提高創業理論的創業者隊伍;一個好的人人遵守的創業規章制度,良好的社會創業環境,以及產生正能量的創業文化。做到這三點,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創業必定可以從“多亂難”到“一定成”。
未來,我們能否建設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在相當程度上要看創新性創業是否在我國近幾年風起云涌。如果中國的創業與高科技、先進制造業沒有關聯,創業不能推動高科技與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那么,縱有再多的生存性創業,對中國的發展與進步意義也有限。
吳曉波:我所理解的創業
因為有了一個新時代的出現,在產業層面發生了很多很多變化。這些年我在一線跑,一直想找一些案例來說明變化是怎么發生的,說到底就是制造業、服務業、文化產業、金融業等等行業里面,變化是怎么發生的。張瑞敏感覺很困難,但是制造業領域里面有沒有一些人找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今年以來一個詞非常火,叫做“互聯網+”。
這一次我去參加總理座談會,講到基礎建設設施,總理專門講了一句話,關于信息產業領域里面的基礎建設設施是沒有重復建設的。也就是說未來幾年中國大規模加大在信息化基礎建設的投資。像馬云、劉強東這一波人,在過去十多年打下來的互聯網經濟,原來叫高科技,現在慢慢地變成了中國產業經濟的一個基礎建設設施,由此來改造我們所有的傳統制造業。然后這個傳統制造業就非常恐懼。現在每一個傳統制造業的人都來問我什么叫“互聯網+”。
我覺得“互聯網+”可以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我做藍獅子做了10年,我每年出版大概100來種圖書。我個人每年寫一本書,我有兩本書賣過100萬冊。我是中國最好的財經作家之一了吧。這個月我出版了一本新書,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買過《大敗局》的人,買過《激蕩三十年》的人,加起來有100多萬人,我一個人都找不到他們是誰。我沒有辦法告訴他們說,我吳曉波出了本新書,現在如果你要預訂的話我給你打八折,給你簽好名,再送一朵花,我一個人都找不到。
所以你們知道為什么我去年要做吳曉波頻道了嗎?我希望再造我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我跟我的讀者之間仍然是要一次一次通過擊打和營銷來形成的關系,我就是一個陳舊的人和一個陳舊的出版公司。但是如果我通過信息化手段再造了我和讀者之間的互動性關系的話我就是一個新世界的人。我的這個出版公司就是一個新公司。所以從家電開始到香水到汽車到服裝到出版,全中國所有的制造業企業面臨一次再造。
我去青島一個服裝公司去作調研,這家工廠做定制西裝,比如我站在這里想要件西裝,然后這家公司就會派人來量我的身體。量完以后,扔到生產線上,一個禮拜后可以為我一個人做出這件西裝。現在一天可以接2000個單子。我問管理者:“你現在做智能化的服裝生產線,和你原來的生產線有關系嗎?”很明顯沒有關系,這是一個新公司。所以這個是為什么我們說第五次創業浪潮。這一次是一個覆蓋式的創新。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四代創業者,他們所面臨的局面是什么呢?全部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魯冠球開始創業,吳仁寶開始創業,張瑞敏、王石開始創業,他們所做的這個行業無論是飲料的、服裝的、家電的、房地產的等等,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所以他們是野蠻成長的一代。前四代創業者膽子大,趕上風口期,再加上一點點好運氣,你就能夠創業成功。
但是這一輪,第五次創業,我認為是一個從有到好的過程。你們未來所有的創業領域里面都是紅海。都有無數多的人做過無數多的事情了,但是你現在要干什么呢?你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把這些“老家伙”全部干掉。而且你要相信說,他們所形成的很多既得的優勢和既得的模式,在你看來都是沒有用的。
做銷售渠道,如果10年前我要做一個硬件我需要干嗎呢?我需要建立一個非常龐大的銷售隊伍有沒有。今天呢?我跟京東簽協議,京東愿意賣我這個東西,跟蘇寧簽協議,蘇寧愿意賣我這個東西,我跟天貓簽協議,天貓賣這個東西,這個事情就結束了。我需要什么東西我只需要看到有一個芯片,iPad銜接,能夠實現360度的轉。然后我再次確認,沒有看到過這個技術就可以。就是你只要有1%的核心技術,你在今天就能夠敢于創業。所以制造業現在面臨的這一次變革是一個大規模的覆蓋式變革。所有的既有的制造模型,供應鏈模型和生產模型全部被顛覆掉。
所以今天往后看,我認為“互聯網+”這個概念對傳統制造業未來5年內是致命的。我去年曾經說大概有50%的企業有可能邁不過這個坎,現在我認為大概80%。但獲益者會獲得巨大的利潤。5年后,如果我們再有機會再開這么一個講堂的話,我可以跟大家講,5年后“互聯網+”這個名詞在中國就不會存在了。因為“互聯網+”會成為傳統制造業的一個標配。所以未來5年的傳統制造業的整個轉型是一個革命性的轉型。
責任編輯/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