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彬彬
摘 ? ?要: 博物館是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博物館廣泛的服務對象中,高校大學生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社會群體。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特色鮮明的文化服務是當代博物館的應盡職責,亦是針對高校專門教育的重要補充。本文從開創館校共建合作平臺、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務機制、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服務等方面進行探討和論述。
關鍵詞: 博物館 ? 大學生 ? 志愿者 ? 教育 ? 服務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密切合作,共同推進和實踐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大學生是社會的特殊群體,是承載和實現新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骨干精英?,F階段博物館日益重視對大學生的特色文化服務工作,逐步構建起科學文化素質共建文化教育合作平臺,引導和開展大學生志愿活動,承擔起多元化服務的使命。
一、構建和完善館校共建教育合作平臺是基礎
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向公眾開發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被譽為人類文明的寶庫。博物館融入公眾,成為現代教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教育體系的特殊資源和陣地。現代博物館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華,又展示著人類現階段在各個領域的最新發展,它能讓受教育者益智勵志、借古博今,也可以激發受教育者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及公眾的責任心與自豪感。它作為非正式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極大地擴大了學校教育的內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學習、交流及職業素養養成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作為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職能之一,博物館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文博界和教育界的重視,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還日益成為校外教育、職后教育的開放式教育場所。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與博物館的共建文化教育合作成效顯著,以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實踐教學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為基礎,積累了豐富經驗。筆者以為:現代博物館應加快建立和完善館校合作平臺,尤其針對大學生群體,應秉持“立足本館實際、突出鮮明特色、創造優質品牌”的先進理念,全方位開展大學生群體的社會文化教育與服務。
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傳授知識、注重實踐、培養能力和提高修養融為一體,有效推動大學生思維方式的開拓、團結合作精神的加強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除了課堂,博物館越來越受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睞,已成為普及推廣科學文化知識、有效提高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建設陣地。
開展高校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建立和維護館校共建合作平臺應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博物館與各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舉行掛牌儀式僅從形式上初步明確館校雙方各自承擔的義務與享有的權利,今后雙方仍須在交流合作中加以具體細化和貫徹落實。館校雙方合作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博物館通過招聘大學實習生、定向培養其專業技能等途徑推動事業發展,建立和完善人才儲備庫;各大高??梢耘e辦“校園文化周”、“博學大講堂”、“藝術沙龍”、“文藝匯演”等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積極引進博物館文化資源,通過校園傳媒宣傳、課堂教學、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最終實現當代博物館與高校廣大學生之間的“零距離”,最終讓高校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充分感知和領略博物館文化的力量、情懷與智慧,深切感受博物館的魅力與奧妙,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最終提升其道德品質、人文素質與藝術修養。
構建和完善博物館與高校緊密合作的文化教育事業,應加強雙方合作、深化工學結合,進一步調動博物館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雙方各種資源由外延式利用深入到內涵式整合優化與提升,館校雙方深度融合,全程合作重點培養,既能著力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益和質量,又可為當代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高素質智力支持。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是保障
博物館志愿者是博物館聯系社會大眾的紐帶,志愿者的自愿、主動、熱誠無形中能夠提升博物館的形象。博物館志愿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往往存在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異,而青年大學生懷有強烈的實踐興趣、思維活躍、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能夠為觀眾提供較滿意的服務,進一步縮短博物館與參觀者之間的距離。
在博物館中開展的大學生志愿服務,不僅讓大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同時是改變和提升自我素質的過程。通過志愿服務,學生在服務他人中獲得人生快樂、感悟人生真諦,讓其超越單純的自我利益、自私觀念,培養人類互助發展、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觀念和意識。志愿服務不僅對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而且對他們的個性發展、行為發展、能力發展等綜合素質的提高都具有促進作用。這種作用具體表現在:一是志愿服務為學生提供了自我開發智力和能力的途徑。在傳統教育和勞動方式中,青少年的能力開發多數是被動和機械的,受到長輩、社會的督促、受到節奏和規則的約束。而在志愿服務中他們的投入及從中開發的潛能,適合自身的個性要求,更有利于其智力開發,從而更能讓其認識新的自我潛能、自我價值,更能體驗到奉獻的樂趣。二是在博物館感受著神州大地的文化魅力,認識到各民族的歷史和先人非凡的創造能力,從而激發其對民族命運的關注和責任感,提高和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甚至是進入靈魂層面的,能激發他們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赤子之心,落實到具體工作上則學會敬業愛崗、吃苦耐勞、樂于奉獻、腳踏實地,塑造健康人格。三是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增加人際交往的機會,使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增進團隊凝聚力和成員歸屬感。四是提供實現自我管理的平臺。志愿者自己組織管理,安排值班、策劃活動、開展學習、團隊合作等,使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通過與博物館工作人員和參觀者的交流和溝通,培養走向社會的適應能力。
館校共建合作平臺構建之后,將促進高校大學生文博志愿服務機制建立與健全。大學生文博志愿服務機制運作成功的關鍵是建立社會大眾與博物館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梁,更好地促進博物館事業社會化服務。大學生提供的志愿服務既能提升博物館的社會服務性質,又可擴大服務層面,使有限的資源與無盡的服務需求有效配合。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博志愿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博物館自身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博物館優質社會資源的體現。江蘇地區的省屬、市屬乃至區縣屬博物館,依據本單位的類型、特點和條件,成功引導和開展了多項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其中志愿講解服務最為普遍,即先由專業老師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考核和培訓,傳授吐字歸音、態勢語言、講解詞編撰、社交禮儀等知識與技巧。有些文博單位為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外事接待服務水平,增設了多國外語講解培訓計劃。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范疇較為廣泛,從引導觀眾、咨詢答疑到秩序維護,從問卷調查到學術課題調研,從展廳講解、協助布展、藏品信息管理到博物館涉外公益活動……南京地區的諸多博物館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文化建設“三貼近”方針,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大學生志愿者們深入社區、部隊、企事業單位,全方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近年來,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大學生志愿者深入社區老年公寓,自編、自導、自演文娛節目,既突出尊老敬老的主題,又宣傳和弘揚了民俗文化;舉辦“我是小小傳承人”文博主題夏令營活動期間,大學生志愿者認真熱情,積極主動,克服困難,積極承擔起輔助教學、后勤保障、營員作品布展等多項任務。南京市博物館的大學生志愿者除了承擔講解接待工作之外,還負責游客問卷調查、展館建筑及文物拍攝、參與籌備文物專題講座等一系列服務項目,豐富了志愿者的活動內容,實現了雙贏的效果。
博物館在招募、組織、培訓、管理大學生志愿者的同時,應制定和完善適應大學生志愿者的專門規章,經選拔考核后委派專人建立志愿者檔案,開展專項培訓,推介和拓展服務活動,定期評估志愿者成績,做好志愿活動臺賬等。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日臻完善,內容充實,形式多樣,已成為博物館開展社會管理和教育服務實現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對大學生提供多元化服務為手段
堅持“以人為本”是博物館開展管理與服務工作的基本理念。博物館應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其提高科學文化水平、鍛煉品行意志、增強綜合能力。現階段我國一些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為高等院校服務、為大學生服務有待于多元化。文博場館可開辟專門陣地,建立專門渠道,為大學生提供學術研究、旅游休閑、社會實踐等各種服務。博物館是一部立體的“百科全書”,實物的“圖書館”,教育方式生動形象,與其他教育設施相比有其特有的長處。特別是一些設施先進的博物館,不僅可以眼看、耳聽,而且可以觸摸,親自試驗和操作。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博物館不僅能為大學生提供觀摩學習的機會,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同時促進大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課后及時消化與升華。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同時可以培養他們的洞察力和創新意識。博物館極為豐富的藏品資源涵蓋歷史、文學、藝術、生物、地理、科技等多方面專業知識,高校大學生可以將其與所學專業緊密結合,充分有效地利用這些藏品為自身學術研究服務。在歐美國家,大學教授常常利用博物館的藏品從事基礎理論研究,促使諸多學科獲得較快發展,不乏博物館與高等院校合作研究或合作教學的成功范例。
較之其他社會群體,高校大學生對審美、文化娛樂、休閑等精神生活的需求表現得尤為強烈,博物館應注意研究大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努力為他們爭取和創造條件,在管理和業務工作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最終加以解決。如在節假日、國際博物館日或文化遺產日,可以邀請、組織大學生集體免票參觀,有利于開闊其眼界,豐富其精神生活;專門開辟展覽演示、交流互動的空間場地,并撥出一定經費與各大高校社團加強合作,吸引和鼓勵大學生在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展現知識與才華,奉獻青春,詮釋人生價值;利用網站鏈接、校園BBS、微博等現代傳媒技術開辟特色專欄,與各大高校建立廣泛聯系,高效便捷地發布博物館相關訊息,促進大學生對當代博物館文化深入持續地了解,不斷滿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青睞,成為他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優先選擇的場所。為了更好地推動和促進當代大學生參加文博場館的社會實踐,博物館應在規章制定、后勤保障、獎懲誡勉等方面予以推動和落實。規章制定是引導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基礎,涵蓋甄選錄取、崗位安置、工勤考核、績效評估等諸多內容,應逐一加以制定和完善;后勤保障指須努力解決實習大學生的午餐補貼、交通費、特殊崗位津貼等物質保障問題;獎懲誡勉是對成績突出、表現優異者,每季度或每年度予以表揚獎勵,對考評不合格的實習大學生予以教育,從而有利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品質的提升。
當代博物館對大學生群體的教育與服務工作應該進一步開拓創新,以館校共建合作平臺為基礎,在組織引導大學生志愿活動和提供多元化服務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和鍛煉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協調能力、應變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努力發現其不足,及時幫助和解決,使之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綜合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林冠南.從我國博物館中的志愿者談起.中國博物館.2003(1).
[2]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200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