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博原
立體化教材的看法不太統一,有人稱之為一體化教材或多元化教材,有人認為是一種教材系統,有人認為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案。而從高校教材出版的角度來看,立體化教材指的是以紙質主教材為主體,配套各種教學資源,尤其是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平臺,一體化設計并集合各類數字資源進行教學的立體化教學資源。立體化教材和其所處的信息技術環境密切相關,其內容與技術的同步及融合已成為其發展的趨勢。當前,數字資源的作用和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且紙質教材與配套數字資源的一體化也顯得脫節。因此,立體化教材必須從媒介聯合升級到媒介融合,在進行一體化再設計的基礎上轉型升級,以適應數字教學環境的發展與需求。
伴隨著教育技術信息化的進程,教材也隨之開始“立體化”——各種類型的配套數字化資源,包括教師用PPT、教學課件、資源庫、作業系統、測試系統、網絡課程等。這些資源由不同的媒介介質呈現,有的是基于PC的單機版光盤,可單獨銷售或直接附在書后;有的是基于PC互聯網的網絡版形式,即在書后附帶學習卡或學習賬號,學生獲取密碼后可以登錄專門的網站進行學習。這是立體化教材的最初形態,其在與紙質教材的配合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首先,過去的一體化設計只是宏觀層面的整體性配套,更多的是強調配套資源的數量和完備性,基本上是一旦配套了輔教輔學的數字資源,就認為是立體化了。數字資源的建設也基本沿襲了“先有書,后補資源,再捆綁”這種從無到有的模式,欠缺整體設計,紙質教材內容和數字資源實質上難以真正一體化。其次,過去的一體化技術主要基于PC進行設計,使用易受限制。比如,有的資源以光盤形式存儲,需要使用電腦,導致攜帶和讀取均不便;有的是配備學習卡,不僅需用電腦,而且還要能夠上網。因為使用上存在諸多不便,這些數字資源與紙質教材配合使用的頻次較低。
這種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兩張皮、表面一體化的情況,反映的是印刷媒介與配套資源所屬的各個媒介間的一種形式上的合作和聯盟,這種立體化表現為“紙質教材+數字資源”的形式,并不能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各類技術優勢,使高校學生的數字學習和移動學習受到限制,也不能實現泛在學習——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
從媒介融合的角度看,教材建設必須擺脫過去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兩張皮的狀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技術手段使媒介之間的聯合升級為媒介融合。其中,二維碼、APP等技術提供了較好的支持。
二維碼已在各類平面媒體廣告上廣泛應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現在,不少出版社已經開始探索在紙質教材上應用二維碼技術。讀者只需要利用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掃描一下紙質教材上印刷的二維碼,就可以迅速看到其關聯在網絡上的各類數字資源。二維碼將紙質教材媒介和數字資源媒介緊密地結合了起來,順利實現了教材內容和數字資源的融合。這樣,各種數字資源在紙質教材平臺上得到了整合,并且使得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呈現出媒介多功能一體化的特征。
例如,2013年8月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機械原理》配有近300個仿真動畫,通過掃描紙質教材上對應的二維碼,就可以上網觀看;2014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媒體及網頁開發技術》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自建的易課程網站平臺建設了數字課程,集成了諸多的數字資源。學生只需要用手機掃描紙質教材上的二維碼圖標,即可立即鏈接并看到微視頻、動畫等媒體素材。
目前,二維碼技術在教材內容的組織方面處于探索階段,單純的二維碼應用在當前還容易受到網絡條件等方面的限制。首先是網站平臺的限制。根據目前的情況,利用二維碼訪問數字資源時,有的是訪問學校的網站,有的是訪問出版社的網站,有的是訪問門戶級的公共網站,其帶寬條件和技術水平不一樣,在并發條件下下載速率可能會顯著降低;其次是上網條件的限制。因為流量需要支付費用,現在約80%的重流量應用下載依賴于Wifi,而一旦Wifi覆蓋不到,數字化應用會受限。此外,視頻、圖片、動畫、聲音等重流量應用的下載,在學校網速慢的情況下,耗時長,難以即時響應,原有的閱讀和學習容易被中斷或被轉移注意力。因此,立體化教材還需要應用新的技術手段克服上述限制。
要彌補二維碼技術的不足,就要考慮采用集平臺、資源、社交等為一體,已成為移動智能終端應用主要表現方式的移動應用程序技術。
APP技術可以把所有的數字資源內容封裝在一個應用里,在Wifi狀態下下載到手機里。在學生閱讀紙質教材時,如果需要查看相應的圖片、動畫、視頻等數字資源,就可利用APP里自帶的二維碼“掃一掃”功能,直接訪問手機里已經下載的數字資源,而不再是通過移動網絡來訪問數字資源。這樣,鏈接的速度很快,不會因為網絡速度的原因而停頓和中斷,學生能夠保持較好的閱讀體驗。
此外,二維碼呈現的是單向的、線性的信息傳遞,對學生更高級別的開放式、互動式、協作式乃至社交式的學習需求不能提供支持。而APP平臺可以集成作業系統、測試系統、交流板塊等更多拓展性的資源與功能,并以此開發更多的輔助教學/學習欄目和模塊,諸如搭建學習互動社區、拓展資源鏈接、測試等,其便捷的交流和分享手段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泛在學習打下基礎。對于這種輕流量的應用,學生依靠手機自帶的2G/3G/4G數據流量即可較為輕松地應對,可以保證互動交流的即時響應。
目前,已有很多出版社推出了APP,有些是單本圖書的應用,有些則是以多本書打包或平臺的方式呈現。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上線的“大學計算機學習指導”APP,除了常規的學習欄目,還特意設置了在線答疑、分享等互動式欄目。
與二維碼類似的還有基于圖像識別的技術,讀者通過手機客戶端拍攝圖像而不是二維碼,即可查看圖像所鏈接的數字資源。應用基于圖像識別的技術不必單獨生成并在紙質教材版面上編排二維碼。
此外,還有在虛擬現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技術。AR技術能融合現實與虛擬世界從而產生新的可視化環境。在新環境中,真實對象和虛擬數字對象共存,并可進行人機交互,實時互動。科學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通過在手機中安裝APP,再用手機掃描紙質書上的平面人體圖片,就可以在手機界面上產生一個新的人體立體模型,并可以用手觸摸進行旋轉、放大等操作。其在人體模型周圍設置了相關的按鈕,點擊相關的按鈕,可以播放離線的視頻、聲音、動畫等;比如點擊人體模型中的心臟,心臟會跳動并發出聲音;點擊動脈部分,則顯示動脈的流動;其也可以鏈接到測試系統進行測試,也可以在其中添加筆記內容,或根據需要鏈接到在線的網絡資源等;此外,其還設有社交按鈕,學生可以進行社交學習或其他社會活動。
在媒介融合的作用下,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之間會反復地進行信息的交流互動,印刷媒介與配套資源所屬的各個媒介之間實現了紙媒介和數字媒介的融合、線上和線下資源的融合、內容和技術的融合,呈現出了多功能一體化的特點,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這種立體化即表現為“紙質教材×數字資源”的形式。
媒介融合使紙質內容與其相關數字資源一一對應并從整體上建立起了有機聯系。但是,科學合理地安排紙質內容與數字資源并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還需要在資源完備的基礎上進行一體化再設計,實現紙質內容與數字資源之間“1+1>2”的協同效應。
一般來說,教材的編寫是一項嚴謹的教學研究活動,是對一門課程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體系構建,其既要深入地研究如何科學地取舍教學內容,又要為使用者選擇最佳的表達方式。而在設計教材的紙質內容與數字資源的關聯時,應該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考慮如何編排科學的內容體系,其中,結合學生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按照教材中的知識/技能點或者知識/技能要點科學合理地配置數字資源是一條比較合理且可行的道路。這就要求在一體化再設計之初對教材從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進行解構——科學準確地提煉出教材的知識/技能(要)點。個別學科的教材按照知識/技能(要)點來解構不一定合適,但也應細化分解,其原理類似。這也將有助于教師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并科學、清晰地表達出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知識掌握的深度。
通過一體化再設計,數字資源的配置、安排更加科學合理,使得學生在閱讀紙質教材時,能恰到好處地去閱讀數字資源。數字資源相比紙質媒體的某些突出優勢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樂趣,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效果。
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的媒介融合也只是立體化教材轉型升級中的一個過渡階段,更為高級的立體化教材形式是電子課本。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電子課本是一類特殊的電子書,具有教學和閱讀屬性,可有交互性、關聯性、富媒體性、開放性等四個特性,是一個集中了在學校中的教學和學習領域里的數字模擬的媒介(有在線和離線媒體的優勢),將教學需要的教材、教輔、工具書、數據庫、測驗系統等按照科學的結構整合而成的綜合教學資源包(也有人稱之為電子書包)。
教材作為組成教學過程的四個基本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條件——之一,既要與其使用者——教師和學生相適應,也需要適應其所處的教學條件。隨著教師和學生數字化應用習慣的養成、技術的進步和硬件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電子課本將會是立體化教材的最終形式。根據教學條件的有關特征,高校教材的發展路徑呈轉型升級之勢(圖1)。

圖 1 高校教材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
中南出版傳媒集團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天聞數媒公司的“未來教室”。“未來教室”已經完全沒有紙質教材,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書包——學生用PAD和教師用PAD,其具有紙質教材無法比擬的突出優勢。教師可以從資源云中獲取豐富的數字資源進行備課和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時可以根據需要臨時遮蔽學生PAD上的某些畫面,或者在每個學生PAD界面上彈出問答題來安排搶答或者要求每個學生都在PAD上直接回答,并實時統計分析出學生搶答情況、答題進度、答題對錯率等,教師則可以據此判斷是進行講解還是發起討論;而學生PAD除了課本,還有教材教輔、作業和練習以及相關數字資源等;家長則可以通過“家教通道”看到學生的作業、考試、練習數據并可以和老師進行實時溝通。整個數字教學解決方案包括課前、課中、課外三部分,圍繞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四方面,共同創造一個學習型社區。“未來教室”已在多省市中小學試點,高校出現“未來教室”可能已不遙遠。
有專家認為,立體化教材從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門精品課程。而2003年至2010年間,我國高校建設了約37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8000多門省級精品課程和約兩萬門校級精品課程。2011年以來,在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中,有2900余門原國家級精品課程成功轉型升級為精品資源共享課并陸續在愛課程網(中國大學開放課程網站)上線。此外,目前國內外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風生水起,國內的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超星公開課、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好大學在線、優課聯盟等國內MOOC或公開課平臺不斷上線新課程。上述這些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大規模的課程建設已經積累起了非常豐富的數字資源,而其在諸如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中的應用,則逐步培養了教師和學生數字化的使用習慣,這為高校立體化教材大規模的轉型升級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例如,2014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學》(第2版)就是在紙質教材中植入了100多個二維碼,借助并關聯了愛課程網上的“金融學”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數字資源,大大增加了教材閱讀的引導性、開放性和啟發性,成功實現了立體化的轉型升級。整個升級過程過渡自然且迅速,成本低而成效快。新版教材出版后,銷量增長明顯,也可見這一形式的教材受到了高校學習和使用者的歡迎。
隨著條件的成熟,高校教材紙書終將式微甚至被徹底淘汰,這將重創甚至終結出版社一直以來賴以生存的盈利模式,這當然是出版社不愿看到的結局。這其實也是出版社長期以來對技術難度并不高的紙質主教材數字化(即電子書)積極性不高、沒有大的突破的原因。而高校立體化教材的轉型升級,將會延長紙質教材的生命周期,也會在一定時期內保住當前出版社通過售賣紙書而獲利的盈利模式。同時,通過立體化教材的轉型升級,尤其書后可以附上具有時效性的或者不能復用的賬號供學生下載或登錄APP,將有助于正版紙質教材的銷售并保護各方的權益,并能有效防止高校教材的大面積盜版現象和學校附近復印店復印教材現象的泛濫。
此外,立體化教材的轉型升級提升了出版門檻,以前某些高校教師“剪刀+漿糊”的復制與編書模式不再奏效。特別是數字資源的建設與運營,沒有一定實力的出版社難以承受,粗制濫造的低水平教材將不復再有產生的土壤和生存的市場。這將加速出版高校教材業務之間的淘汰、整合和升級。
隨著媒介融合條件越來越成熟,加上立體化教材帶來的紅利引導,一旦量變到質變,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當前高校立體化教材即可實現轉型升級。
[1] 李朋義.內容與技術的融合是教育出版發展的趨勢[J].出版發行研究,2013(9):35-37.
[2] 段博原.高校教材中的逆向淘汰及其對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0(7):57-60.
[3] 段博原.高校教材編輯工作內容與職責定位:從高校教材競爭力指標及產品分類談起[J].中國編輯,2008(1):22-25.
[4] 趙志強.高校立體化教材建設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5 (1):78-80.
[5] 李新房,李靜.電子課本——未來的教科書[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08):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