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特約撰稿人/李興睿(發自北京、深圳)
創新退位中國互聯網臣服于資本力量
《IT時代周刊》特約撰稿人/李興睿(發自北京、深圳)
編者按
距離敲響2016年的鐘聲還有1個半月,但已經可以給正在流逝的2015年做個“定論”:互聯網公司的老大老二合并之年。
只是,接連發生4起互聯網細分行業的老大老二合并,在世界商業史上絕無僅有,但卻出現在中國市場,而且是出現在最能體現國際化趨勢的互聯網行業,這本身就值得深思。
4大并購案的背后,閃現的都是BAT的資本意志。這不由得讓人憂慮,在資本寒冬時代,融資渠道相對有限,BAT接連強勢撮合而成的壟斷格局,對中國互聯網的創新來說,是喜,還是憂?當競爭最為充分的中國互聯網的版圖異化,從技術驅動變更為資本驅動時,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是否還有生存空間?
經過48小時馬拉松式的談判,攜程并購去哪兒案最終在10月26日落定。
根據雙方的協議,百度將通過此前擁有的178,702,519股去哪兒A類普通股和11,450,000股去哪兒B類普通股,置換成11,488,381股攜程增發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后,百度將擁有攜程普通股可代表約25%的攜程總投票權,攜程則將手握約45%的去哪兒總投票權。
在人事層面,攜程董事會主席兼CEO梁建章和聯席總裁兼COO孫潔等4位攜程高管進駐去哪兒董事會,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和百度副總裁及投資并購部負責人葉卓東,將會成為攜程董事會成員。
這是2015年內,中國互聯網細分行業中發生的最新一起分量十足、特點鮮明的老大對老二的并購大案——鑒于攜程此前在行業內多有投資,業界一致認為,中國OTA從此進入大一統的局面。但是,在表面,OTA的統治者似乎是攜程;站在資本的立場,真正的主宰者,是推動此次交易的幕后主使:百度。
在攜程去哪兒的并購案中,百度驅使中國在線互聯網行業兼并重組的特點,是今年一系列重大并購案的復制。事態表明,在愈發成熟的細分市場,愈發容不下持久的雙寡頭競爭格局。
2月14日,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發布合并聲明,滴滴打車CEO程維及快的打車CEO呂傳偉聯袂擔任合并后新公司的聯席CEO,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業務繼續
面對再三再四的并購大案,有段子手開段說:“各個垂直領域的大佬,要么在合并,要么在去往合并的路上。”平行發展,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性。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雙方合并后的估值或達60億美元。
兩個月后,58同城宣布戰略入股趕集網,雙方共同成立58趕集有限公司。58同城獲得趕集網43.2%的股份(完全稀釋后),代價是3400萬份普通股及4.122億美元現金。合并之后,雙方的創始人同時擔任58趕集集團的聯席董事長及聯席CEO。
根據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涌的說法,58趕集將是采用聯邦制,他和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分管不同業務,雙方將在大量新業務上投入共同的資源來扶持發展。
到了10月7日,美團網和大眾點評宣布合并,雙方以5:5的比例注入新公司,美團創始人王興和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任聯席董事長兼CEO,此外雙方公司將保持獨立運營。
面對再三再四的并購大案,有段子手開段說:“各個垂直領域的大佬,要么在合并,要么在去往合并的路上。”
段子輕松,所引發的話題卻十分沉重。一系列并購導致的結果是,原來的雙寡頭,變成了唯一“超級大國”,不僅二三陣營的競爭者想坐大的機會變得稀缺,對于創新力量來說,今后的生計可能更加維艱。
一直以來,不管是早期的門戶、電子郵箱、論壇(BBS)、即時聊天工具和電子商務,還是Web2.0以后的社交網站、視頻網站,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都是靠創新力量來驅動,究竟應該由資本力量來主導,抑或由創新勢力來推動?當老大和老二合并后一統行業江湖時,一個成熟的市場上,還有為創新者生存而預留的空間嗎?
著名自媒體信海光在文章中曾指出,同樣的商業模式、同樣的產品和服務、同樣一批用戶,在一個狹小的垂直領域里,竟然能成長出兩家規模體量差不多的企業,這說明市場本身就不正常。
不正常現象結出的畸形結果是,為了生存,行業里的老大和老二,只能咬牙拼了。
老大和老二的血拼,固然讓消費者受益,但對于企業自身來說,把過多精力放在討好消費者,而非技術創新,固然可以一時占領市場。而靠燒錢燒出來的用戶,沒有忠誠度,其實對公司,對行業不利。
2013年年末,滴滴打車發起的打車市場最火爆的補貼大戰打響,適逢騰訊大力推廣微信支付,滴滴打車成為大城市居民的出行首選。作為滴滴的最主要競爭對手,快的打車快速作出反應,并找來阿里巴巴作為靠山,而阿里旗下的支付寶此時也急需找到狙擊微信支付的立足點,兩者一拍即合,網絡租車的減免大戰自此爆發。
自古以來,所有的市場競爭拼的不是產品,不是技術,而是糧草。沒有錢,硝煙不可能點燃。
有媒體報道說,在2014年最瘋狂的月份里,兩家公司均因補貼行為而導致月開支高達數億人民幣。據統計,僅在2014年上半年為爭奪出租車市場的“燒錢大戰”中,雙方共補貼超過24億元。
與此同時,瘋狂的補貼下也催生出一大批寄生蟲——刷單族,相關數據顯示,刷單行為讓兩個平臺每月浪費的費用高達數千萬。
如此一來,租車公司同時遭遇競爭對手和刷單一族的夾擊,生存壓力可想而知。
滴滴和快的單純靠燒錢,而非核心服務來博取用戶的惡性競爭,在中國O2O市場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
啟明創投O2O團隊負責人黃宇就將上述兩家公司定性為用“負毛利”補貼用戶的始作俑者,而在騰訊(微信支付)、阿里(支付寶)的推波助瀾下,“負毛利”竟然成為互聯網圈創業的“慣例”,引發一輪又一輪的燒錢大戰。
這種刀刀見骨的血拼,同樣出現在O2O市場的美團和大眾點評身上。
依據長期投資于O2O供應鏈的鐘鼎創投合伙人湯濤的說法,各大O2O平臺為了拉來新客戶、提高用戶留存,做了很多促銷。湯濤身邊的朋友在美團上訂盒飯,每個人都只訂自己的,因為美團是按單補的,市場給估值是按單估。“這種競爭競爭有點畸形了。”湯濤感嘆道。
滴滴和快的單純靠燒錢,而非核心服務來博取用戶的惡性競爭,在中國O2O市場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
相比其他公司的價格戰和口水戰,美團和大眾點評除了圍繞區域市場或城市第一的爭議、APP封殺外,6月份兩家公司的推人員甚至發生互毆事件。而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人說,按照目前的燒錢速度,這兩家公司賬上的現金,只夠燒1年了。最高的1天,大眾點評和美團合計燒幾百萬美金。
這一點,也體現在58同城和趕集網的激烈競爭中。
58 同城趕在對手之前于2013年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并且引入騰訊作為戰略投資者,獲得騰訊的巨資支持。在業務拓展上,58同城顯得更加激進,并購中華英才網、安居客,以及投資大量O2O企業如e代駕、呱呱洗車、美到家、土巴兔等,將其整合進58到家業務體系;另一邊,在合并之前,趕集一直發力招聘和二手車業務,并對外傳遞將于2015年赴美上市的信息。
此外,由于雙方都在重金押注O2O,很多業務無論競爭也好,投資也罷都在暗自進行,同樣因為競爭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在最新的這起案例中,攜程和去哪兒天生是一對老冤家,一家是老牌在線旅游商,一家是后起的旅游垂直搜索平臺。
雖然兩家公司業務形態有所不同,但由于去哪兒的垂直搜索機票、酒店來勢兇猛,異軍突起,很快將另一家老牌在線旅游網站藝龍拋到身后,與攜程分別成為在線旅游的老二與老大。兩家在過去幾年大打價格戰、口水戰,打得異常兇猛。
24 億元
僅在2014年上半年為爭奪出租車市場的“燒錢大戰”中,雙方共補貼超過24億元。
雙方除了在業務上不斷向對方領域滲透,在價格戰的比拼上也毫不含糊,先后推出“1元住酒店”、紅包補貼等。然而,燒錢難以為繼,雙方在業績上都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疲態。
2014年,去哪兒共虧損18.5億元,虧損額超過了全年的總營收。而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末,去哪兒的現金、現金等價物以及短期投資總價值僅剩下15億元。今年第二季度,去哪兒仍虧損8.157億元(去年同期虧損4.216億元)。
攜程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去哪兒崛起之前,攜程是整個在線旅游業的巨無霸,利潤豐厚,單是2013年三季度盈利就有3億元人民幣,但在去哪兒參與激烈的市場爭奪后,被迫向渠道和消費者大幅讓利,到2014年底已經虧損了。繼2014年第四季度迎來上市11年來的首個季度虧損后,今年第一季度,攜程繼續虧損,雖然隨后恢復盈利,但運營利潤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
美團CEO王興和大眾點評CEO張濤都用“相愛相殺”來形容世易時移,但老大和老二的攜手,和愛情無關。已經發生的4起合并案例中,不是8家當事公司都對合并表現出熱衷。
2015年年初,在被問及是否考慮與美團合并時,張濤回應稱:“這個行業的幾個主要公司對未來的看法和應該怎么做,有挺大的分歧。并且,這個行業的規模,容得下好幾個重量級玩家。”王興在同一時期也對美團的獨立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們是非常獨立運作的,也不打算所謂的站隊,我們可以自成一隊。”
去哪兒網創始人兼CEO莊辰超是一個典型的強人,他為了維護去哪兒的獨立性,也在5月拒絕了攜程網發起的收購要約,讓梁建章的意圖落空。
但一切,都隨著6月中旬A股市場出現股災,資本市場驟然遇冷而得到逆轉。
有媒體報道稱,一畝田、1號店、順豐嘿店等O2O創業公司已經陷入危機。而據IT桔子統計,今年上半年,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O2O項目能拿到B輪融資。2014年拿到A輪投資的企業高達846家,而拿到B輪的企業數量驟降至225家,C輪寥寥無幾。另據說,以前很容易滿足的融資額,現在大都變成了“去掉一個0后再打5折”。
在此大背景下,昔日下注不同陣營的投資人,坐到一起抱團取暖,也就不足為奇。頗有意思的是,當事的8家企業,無一不和BAT有著資本瓜葛:滴滴打車、58同城、大眾點評、攜程背后站著騰訊,快的打車、美團背后站著阿里,去哪兒背后站著百度。
商戰大局,自有食肉者謀之。而這個食肉者,自然是在中國互聯網里呼風喚雨的BAT,垂直領域的老大和老二們,不過是被投資收買,替BAT在一線戰場搏殺的強卒。
啟動發動機,踩下油門,整個世界即刻被我甩在了身后,因為這輛保時捷911 GT2 RS正猶如一顆被擊發的子彈般飛速向前。為了安全起見,我選擇了一塊平整的場地,探尋了一下這輛身份特殊的保時捷911的潛力。這是一輛擁有超凡性能的座駕,能夠在加速和轉彎時迸發出驚人的力量,但只有那些職業車手才有膽量關掉PSM(保時捷穩定管理系統),進而才真正有機會觸摸到這輛跑車的極限。在這樣的過程中,鏗鏘有力且充滿層次感的聲浪通過鈦合金排氣系統傳進車內,奏出了一首保時捷永恒不變的傳奇之歌。
追逐利潤是資本的唯一生存目標,但按照每個細分領域的戰爭規模和近乎肉搏的價格戰打法,BAT也有些“Hold不住”。為了緩解競爭焦慮,為了延緩燒錢的速度,股東選擇出手就不難理解。
從年內第一起老大老二合并后的實操結果來看,隨著滴滴快的整合,備受關注的補貼大幅下降,曾經免費打車的現象幾乎消失,補貼使用條件也更為嚴苛;同時,針對司機的補貼也在縮小,兩家公司的資金壓力顯著下降。此后的58和趕集網合并,也節約了大量不該浪費的費用。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資本方眼中,尋求共和比繼續廝殺能贏得更大的利益,特別是有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趕集網成功合并的例子后,騰訊與阿里也樂于看到美團和大眾點評聯手壟斷市場。
美團是一家創立了5年的生活服務團購網站,大眾點評則是創立了10多年的吃喝玩樂平臺。雙方都完成了大額融資,但是團購的低毛利,以及人員、市場等費用陡增讓美團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新一輪融資的難度增加,而大眾點評也面臨發展的抉擇,去團購化的同時,如何盈利是個問題。也就是說,團購讓雙方的發展都陷入了瓶頸。
但現在,很多行業和公司都面臨資金緊缺問題,美元資金開始回流。因此,美團的盤子和體量雖遠遠大于大眾點評,但后者完成了融資,美團卻在融資的道路上遭遇阻礙,張濤和王興只能順從資方意見,抱團過冬。
在美團和大眾點評發表的合并聲明中所提及的各路資本中,阿里巴巴、騰訊和紅杉是共有的“交集”。
公開資料顯示,紅杉資本分別于2006年100萬美元A輪投資大眾點評,2010年A輪投資美團1200萬美元,之后在兩家的后續融資中都有跟投。在10月9日,紅杉合伙人周奎對于紅杉推動美團和大眾點評的說法未予否認,他表示“股東肯定是起了很大作用”。
846
225
2014年拿到A輪投資的企業高達846家,而拿到B輪的企業數量驟降至225家,C輪寥寥無幾。
因此,可以認為,新美大不僅僅是兩家O2O網站的簡單合并,是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又一次聯手合作。
基于這種商業邏輯,在評價曾經執意不從百度心意的莊辰超時,有人贊揚他有風骨,但也有人說他不識時務,沒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
去哪兒在2011年獲百度3.06億美元戰略投資,百度成為去哪兒網第一大機構股東,隨后百度通過幾次增持,截至今年5月,百度持有去哪兒51.4%股份,且擁有68.7%的投票權。
外部投資可以是生肌續骨的救命良藥,也可能是要你命的海洛因。現在看來,百度的錢更像后者。
怪就怪去哪兒至今無法盈利,27億元人民幣的年虧損額,嚴重拖了百度的后腿,李彥宏怎能不急?
老板想合并,打工的卻生死不從,情急之下的百度,只好甩開去哪兒,和攜程單獨議和。
有媒體報道說,在攜程和去哪兒的合并過程中,莊辰超完全被蒙在鼓里,成了局外人,全案簡直就是被李彥宏和梁建章兩人一手操控。“‘攜程和去哪兒合并’這種說法不準確。”攜程內部人士也承認,“這是攜程和百度之間的交易。”
毫無疑問的是,兩家公司合并以后,雙方的激烈競爭將會停止,燒錢數量得到控制,去哪兒的虧損下降甚至實現盈利,攜程的盈利則得以恢復,這對百度的O2O大戰略布局來說,增加了外延空間。
有分析指出,O2O的布局有幾個板塊,包括餐飲、電影票、旅游。實際上,旅游是百度O2O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場景化強、用戶明確。所以百度通過此次布局,在旅游這塊肯定是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而在線旅游產品中核心的目的地游會直接帶動起餐飲、電影票的快速發展。如此一來,百度的O2O戰略變得豁然開朗。
經過了資本力量的強力干涉,中國互聯網細分領域的非理性廝殺得到了遏制,但是,停止廝殺后的世界,不一定是一片祥和。
互聯網企業的特點決定了,“小而美”難以生存,規模足夠大才能有穩定的盈利模式。現在,結束了廝殺,將兩強的協同效應發揮到最大,這是好事。但互聯網一向強調的是技術制勝、創新制勝,年內發生的4大合并,是對這一觀點的嚴重打臉,因為這些并購都是屈從于資本意志,對創業者是利空。
攜程和去哪兒合并,占據在線機票預訂70%以上;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占據80%以上的團購市場份額;58同城和趕集網合并,在分類信息領域占有率超過80%;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初,市場占有率一度達90%以上……
行業巨頭結盟,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會是創業公司。布拉旅行創始人兼CEO徐雷斷言,OTA預訂領域已無機會。這就意味著,攜程和去哪兒的合并,對于細分領域的創業者來說,無異于清場之戰,給創業者更大的壓力。事實是,攜程和去哪兒劍拔弩張下所激發的創新與靈感消失了,創業者們有被巨頭一手遮天的感覺。
80%
攜程和去哪兒合并,占據在線機票預訂70%以上;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占據80%以上的團購市場份額。
永遠有創新,所以永遠有競爭,也就永遠有焦慮。在這樣一個焦慮的時代,BAT通過廣泛投資來確保自己城池不容有失,然后通過資本運作,以及行業老大老二的合并來扼殺創業空間,抵御創業者的進攻。
經濟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就業困難,知名投資人王功權說,這正是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原因。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也認為,“中國需要以創新創業來對沖經濟下行的壓力。”在過去半年多時間里,創業大潮來勢洶洶,有統計稱,平均每分鐘有近10家新公司誕生。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國互聯網歷史上,從門戶
到搜索、從游戲到社交、從視頻到電商再到團購,每一個新領域的出現,都經歷了完整且相對漫長的生命周期。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級戰略推動下,產品生命周期大幅縮短,技術加速更迭。打車行業未見分曉,專車已悄然勃興,專車未定格局,拼車、代駕和巴士又洶洶上線。
如雨后春筍般閃現的創新公司,加速了互聯網產品的迭代更新,對今天掌控互聯網的BAT和代表互聯網未來的細分行業領頭羊們的業務構成了潛在的威脅。BAT好在資金充裕,可以在創新賽道全盤押注,但后一群體仍然深陷在未見分曉的戰爭中,讓它們對于未來倍感焦慮。
應對這一局面的辦法似乎只有一個,聯合對手對抗創業公司。滴滴快的合并之后,拿到了巨額融資,隨后便在各個業務領域橫掃小創業者,并不斷推出新業務,不給后來者留任何機會。
這是騰訊和阿里的聯合算計,百度的盤算也大抵如此,以至于中國互聯網戰爭,有可能出現這樣一幅圖景:創新太可怕了,創新的成長性太可怕了。所以,這些創業企業要么被BAT用錢收編,要么成為他們用錢狙擊的對象。就像2012年8月,360搜索剛一推出,便受到百度基于其搜索壟斷霸主地位的各種阻擊。
“唯一能拉開公司間競爭距離的,不在于技術,而是發展用戶的速度、商鋪的規模、物流服務等,這些無不需要重資金投入。”一位O2O行業投資人說。
如此一來,全球互聯網的創新風潮,在中國將逐漸兌變資本大潮:誰錢多,誰老大。中國未來的互聯網大戰,最終訴求是利益,而不是技術。技術優勢、壁壘、核心競爭力、護城河,瞬間就被金錢群毆。而在創新技術上,中國還將亦步亦趨地跟在美國人身后。
即便市場最后只剩下幾家優勝者,重要的篩選因素仍是資本,早早敗退的酷6、已經邊緣化的拉手網、被忘卻的搖搖招車等失敗的創業者,不是敗給技術,是敗給了資本。而今日走到一起的“剩斗士”,也不過是資本裹挾下的“可憐蟲”。
永遠有創新,所以永遠有競爭,也就永遠有焦慮。在這樣一個焦慮的時代,BAT通過廣泛投資來確保自己的城池不容有失,然后通過資本運作,以及行業老大老二的合并來扼殺創業空間,抵御創業者的進攻。
顯然,對身處其中的千萬互聯網創業者來說,未來恐怕將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責編:張里E-mail:zhangli@ittime.com.cn美編:圓圓校對:媚子
您對本文有任何看法,可在新浪微博、騰訊微博@IT時代周刊,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