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云
內蒙古自治區煤田地質局104勘探隊 赤峰 024005
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白音昆地礦區煤層特征
陳立云
內蒙古自治區煤田地質局104勘探隊 赤峰 024005
筆者通過野外地質勘查和室內資料綜合整理,對白音昆地礦區地質特征進行了總結,對區內煤層進行了分析對比,指出了本區的找煤方向。
克什克騰旗;白音昆地礦區;大磨拐河組;煤層特征;找煤方向
白音昆地礦區位于華北地臺北緣,天山—陰山東西向構造帶與大興安嶺北北東向構造帶復合部位,區域構造格架為北東~南西向斜列的斷陷帶。
地層:本區前中生代地層區劃屬華北地層大區、內蒙古草原地層區、錫林浩特-磐石地層分區;中、新生代地層區劃屬濱太平洋地層區、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烏蘭浩特—赤峰地層小區。區內大部被第四系覆蓋,零星有古生界二疊系下統哲斯組(P1zs)、中統林西組(P2l),中生界侏羅系上統瑪尼吐組(J3mn)、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K1d),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統漢諾壩組(N2h)出露。
構造:自東向西有:白音昆地—大水淖斷陷、黑頭山—好魯庫隆起、達里諾爾斷陷。這些相間排列的斷陷、隆起控制了早白堊世的聚煤盆地的生成和展布,白音昆地含煤盆地位于白音昆地—大水淖斷陷中。
巖漿巖:區域上巖漿巖主要為侏羅紀侵入巖,侵入巖巖性有花崗巖、閃長巖、花崗斑巖等,均為煤系之前的侵入巖,未侵入煤系地層。
2.1 地層:依據區測資料、煤田勘查鉆孔所揭露,本煤礦區地層主要由侏羅系上統瑪尼吐組(J3mn)、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K1d)、新近系上新統(N2)、第四系(Q)地層組成。
2.2 構造:煤礦區位于白音昆地—大水淖斷陷帶中部一個北東向斷陷盆地之中,為一小型含煤盆地,盆地長軸方向為北北東向,兩翼地層比較對稱,地層傾角比較平緩,一般5~15°。盆地內發現3條斷層。
2.3 巖漿巖:區內未見巖漿巖的存在。
2.4 含煤地層: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是本區的含煤地層。該地層大部為鉆孔所控制,分布于含煤斷陷盆地之中,主要由砂礫巖、砂巖、泥巖和煤層組成,根據巖性組合特征,分為三部分,總厚大于1,000m。砂礫巖段主要由砂礫巖、砂巖、粉砂巖呈互層狀產出,以砂礫巖為主,并夾少量泥巖。厚度160~240m;泥巖、礫巖段下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巖為主,夾砂礫巖、砂巖組成。厚度大于600m;含煤段主要由中-粗砂巖、粉砂巖組成,夾泥巖、砂礫巖及煤層。厚度220~423.00m。
3.1 含煤性
含煤地層為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含煤段(K1d3),為一套河床相、河漫相、沼澤相、泥炭沼澤相交互沉積物,巖性以砂巖為主,夾砂礫巖、泥巖、炭質泥巖及煤層。含有4個煤組13層煤,自上而下為1煤組1-1、1-2、1-3、1-4號煤層;2煤組2-1、2-2、2-3、2-4號煤層;3煤組3-1、3-2、3-3號煤層;4煤組4-1、4-2號煤層。其中1-2、1-3、2-3、3-1號煤層為結構簡單、厚度較穩定的大部可采煤層,為區內的主要可采煤層,1-1、2-1、3-2號煤層為不可采煤層,其他煤層為不穩定的局部可采煤層。鉆孔見可采煤層平均厚度為9.45m,可采含煤系數為2.66%。
3.2 主要可采煤層
1-2號煤層:位于含煤地層上部,發育于含煤盆地中部,向南、西和北部煤層抬升,出現露頭,東部被F4斷層切割,煤層厚 0.85m~1.80m,平均1.25m,煤層有由西南向東北增厚的趨勢,總體厚度變化不大;煤層結構簡單,不含夾矸或局部含1層夾矸;煤層埋藏深度149.10~229.75m,平均183.45m。為大部可采較穩定煤層;

圖1 煤礦區構造簡圖
2-3號煤層:位于含煤地層中部,含煤盆地大部發育,向北煤層逐漸缺失,向南、西煤層抬升,出現露頭,東側延伸至斷層,可采范圍主要分布于盆地東部,西部也有局部發育。煤層厚0.50m~1.95m,平均煤厚1.07m,可采厚度0.80m~1.95m,平均厚度1.44m,煤層從盆地中間向四周有變薄的趨勢,總體厚度變化規律不明顯;煤層結構簡單,不含夾矸或局部含1層夾矸,煤層埋藏深度187.30~273.25m,平均258.88m。為大部可采的較穩定煤層。
3-1號煤層:位于含煤地層中部,含煤盆地大部發育,向東延伸至斷層,向南煤層抬升,出現露頭,向北、西煤層逐漸變薄,直至缺失,可采范圍分布于盆地中部和南部,煤層厚0.45m~1.40m,平均煤厚0.76m,可采厚度0.80m~1.40m,平均厚度0.96m,煤層總體厚度變化不大,煤層有由西向東變薄的趨勢;煤層結構簡單,不含夾矸或局部含1層夾矸,煤層埋藏深度220.68~377.10m,平均300.99m。為大部可采較穩定煤層。
可采煤層特征見表1。
通過全區的綜合對比分析,尋找規律特征明顯的2-4煤層作為標志層,通過對標志層位置的確定,推斷其它煤層的空間位置,再結合測井曲線特征等手段確定煤層。主要對比方法如下:
4.1 標志層法

表1 可采煤層特征表
本區以煤層自身作為標志層,2-3號煤層因沉積環境相對穩定,見煤點多,可采點占見煤孔的57%,煤層厚度較穩定,故以2-3煤層為標志層,可以對全區煤層進行追蹤對比。
4.2 測井曲線對比法
1煤組密度和自然伽瑪曲線呈“單峰”或“雙峰”狀,電阻率曲線呈“劍”狀。2煤組密度曲線、天然伽瑪曲線呈“劍峰”狀和“二指”狀組合的形態。電阻率成“大鋸齒”狀。3煤組煤密度曲線呈“方波”形、天然伽瑪曲線呈“馬鞍”型。電阻率曲線呈“上窄下寬”的“梯形”。依據上述,各煤層呈現出各異的曲線特征,對煤層進行對比,是又一可靠方法。
本區位于天山—陰山東西向構造帶與大興安嶺北北東向構造帶復合部位,區域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北東~南西向斜列的斷陷帶,這些斷陷帶由多個沉積盆地組成。因此首先應尋找沉積盆地,在沉積盆地內尋找煤炭資源。
根據本區煤炭勘查工作成果,基本確定了本區及區域上含煤盆地內的地層層序,含煤地層為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含煤段(K1d3)。大磨拐河組是本區及區域上煤炭資源的賦存層位,是尋找煤炭資源的重點層位。
[1]王定武,王運泉編.《煤田地質與勘探方法》
[2]楊起,韓德馨主編.《中國煤田地質學(上冊)》.1979
[3]韓德馨,楊起主編.《中國煤田地質學(下冊)》.1980
陳立云(1963-),男,地質高級工程師,從事地質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