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慶宏
(陜西省畜牧業協會)
這次以原料奶價格持續下跌為主要特征的奶業動蕩,是中國奶業2008年之后艱難徘徊、低速發展進程中的一次站在高處、放眼遠處、順大勢而為的自我革命,是養殖方式轉變后的一次更深層次、更大范圍、更高要求的資源整合調整。其重要性用一句話來概括: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不同于以往奶業波動多由食品安全事件和生產相對過剩引發,這次奶業波動主要源于改革發展大背景下的3 大原因。
一是中國奶業國際化進程加快。2014年資格重審后,有27 個國家1 686家境外乳品企業獲得在中國銷售乳品的許可認證。國產原料奶的收購價與國際原料奶價格走勢聯動性愈來愈緊密。2014年初國內原料奶收購價為4.26 元/千克,但是從3月開始一路回落到12月的3.81 元/千克,而同期國際原料奶價格也由年初的56 美元/100 千克(折合人民幣為3.40 元/千克),下降到了12月的33.3 美元/100 千克(折合人民幣2.04元/千克)。由于國產原料奶的價格和質量都不具有優勢,進口奶粉和液態奶大幅增加。2014年全年我國共進口液態奶超過30 萬噸,同比增長55%;進口奶粉近100 萬噸,同比增長37%。與此同時,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下,資本的趨利性本質得到充分顯現。2014年國內乳業巨頭和社會資本大亨,如蒙牛、伊利、恒大等紛紛搶灘國外投資奶源基地,收購品牌乳品企業,總投資達70 億元人民幣。在國內也有一大批中外資本進入奶業,如法國達能、恒天然、亞盛、荷蘭皇家菲仕蘭、伊利、蒙牛、阿里巴巴、恒大、貝因美、溫氏等看好中國潛在的市場,紛紛斥巨資投入奶業,總投資達280 億元。
二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畜牧業發展也面臨適應新常態、新要求的深刻轉型。這主要體現在消費結構、消費方式變化;生產方式轉變,規模集約化興起,散養小規模(小區)退出;軟硬件投入、技術管理要求更高;食品質量安全、健康綠色的社會消費觀念深入人心,食品安全利劍高懸,風險增大;生態文明的紅線劃定,養殖廢棄物、糞污、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的法律責任明顯強化;養殖成本快速增長,產業平均利潤率顯著下降,向科技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將成為生存發展競爭的常態。總之,畜牧業正處于轉方式、調結構、創模式、強管理、提質效的新階段。
三是國家一系列乳業新政的出臺實施,嬰幼兒乳粉生產準入門檻的提高,大多數中小乳品加工企業被擋在門外,拿不到生產許可證。國家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出臺的《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方案》和《實施細則》,加劇了乳品企業兼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重視奶源基地的建設。這無疑為中國奶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正能量,但毋庸置疑,對目前奶牛養殖群體中一部分散養、小區養殖和規模小、技術管理落后、產量低、質量安全無保障的企業生存構成嚴重威脅。
以上3 個方面的原因是構成這次奶業震蕩的根本所在。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對相當一部分的落后生產方式的沖擊是致命的,因而有“殺牛”、“倒奶”的議論和擔憂。從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到優化產業結構,以質量效益為中心,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品安全型為目標,來分析審視“殺牛”、“倒奶”的現象,就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市場法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優者發展。
對我國未來奶業發展的總體判斷是: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形勢逼人,利益誘人。有以下3 個方面的理由:一是我國人均奶類消費水平低。我國目前人均年奶類消費量只有30 千克,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亞洲平均水平的1/2,還有巨大的需求空間;二是每年新增人口、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人群結構改增都將是持續的,到2020年預計我國乳品市場的消費可增長1倍;三是乳制品在食物營養結構和食用方式方法上不同于肉類、蛋類,一旦新生代養成飲奶習慣,終生每天、時時處處都可飲用,是最健康、最營養、最普通、最簡便食用的優質食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在居民食物結構中的比例將得到快速可持續的增長。
奶業如何應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實現行業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使中國奶業在本次深度調整變革中,積極應對、順勢而為,快速提升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生產發展水平,提出如下建議:
樹立一個目標,即要樹立降耗減排、提質增效的目標。
把握“四勢”、力創“五新”的總體思路,把改革發展的大勢、市場需求的形勢、產業演化的趨勢、自身條件的優勢充分吃透理清,尋求科學的發展路子;用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來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實現路徑包括:一是強化計劃集約。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優勢,探索組建奶牛養殖聯盟。通過聯盟團結廣大養殖者,共同遵守行業規則,建立自律誠信機制,實現投入品控制、標準化配額生產、生鮮乳質量承諾、市場價格協商、守法誠信經營,抱團獲取市場話語權。以此達到規范生產經營秩序,凈化市場競爭環境,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協調產業上、中、下游各環節的利益的目標,實現共生共榮。
二是調整優化結構。①建立科學經濟的規模結構,重點優化以300~500 頭適度規模經營為主體的模式結構;②建立草畜平衡配套、穩定有效的結構;③建立種養平衡配套結構;④建立原料奶生產計劃與加工、市場供求平衡配套穩定的結構;⑤建立牧場經營管理、技術匹配與規模質量效益目標相輔相成的穩定生產經營結構。

三是淘汰落后產能。通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建立退出機制。①散戶、小區要逐步退出;②觀念落后、管理混亂、污染環境、效益低下、無安全保障的養殖企業也將被市場無情淘汰,未來3 年年單產達不到8 噸以上的牛場都將是被淘汰的對象。只有讓該死的快速死掉,能活的才能活得更好,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樹立起來。這是市場規律決定的,也是適應新常態所必須承擔的陣痛。
四是設立準入門檻。按照總規模控制、科學規劃布局的要求,探索建立奶牛養殖準入制度。由無計劃鼓勵發展向有計劃控制發展轉變,由重數量規模擴張向重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五是建立目標價格。在落實以上4 點措施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政府補貼直通車的機制。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嚴重災難性事件和不可抵御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政府要根據國際慣例和產業的實際,通過第三方社會組織的調查論證提出目標價格的上、下底線,一旦市場波動超越底線一定時間后,引起社會消費、養殖企業動蕩和嚴重虧損,即啟動直接補貼機制,以保護生產能力的相對穩定和產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