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江濤 (天津市委黨校,天津 300191)

生態城市是對傳統的以工業文明為核心的城市化運動的反思。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生態城市是一個由社會、經濟和自然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適應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明確定位。適應新形勢,加快建設北方“宜居宜商”的生態城市,正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推動天津發展邁上新臺階的戰略抉擇和重大舉措。通過加快生態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為全面實現美麗天津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首次提出了“生態城市(ecological city)”的概念。生態城市的構建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從全局和系統的角度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出社會、經濟、環境為一體的和諧體系。隨著生態城市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內涵也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宋捷提出生態城市融合了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是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調的復合生態系統,主要包括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環境生態化三方面內容,體現的是一種廣義的生態觀。陳曉昊、胡敏認為生態城市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尹洪妍則指出生態城市是一個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一個社會和諧進步、經濟高效運行、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王海蘭以反對環境污染、追求優美的自然環境為起點,也認為生態城市應該是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諧統一且良性循環的城市,是自然、城市與人有機融合、整體互惠的共生結構。魯春陽指出,生態城市的“生態”,并不是簡單地增加綠色空間,單純追求優美的自然環境,而是包含社會、經濟、自然復合協調、持續發展的含義,生態城市的“城市”在地理空間上已不是“城市市”,而是“區域市”。
通過研究綜述可知,有關生態城市的研究在我國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并且不斷得到深化和發展。生態城市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制定戰略規劃和目標,通過具體項目的實施來完成。
生態思想提出后,國內外一些城市先后掀起了建設生態城市的風潮,并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效果。新加坡通過制定“綠色和藍色規劃”,充分重視水體和綠地的保護,經過幾十年努力,已建設成為舉世公認的花園城市和生態型城市。美國伯克利市通過實施一系列重大生態建設項目,被譽為世界“生態城市”的樣板。巴西庫里蒂巴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在1990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巴西生態之都”。德國Erlangen市通過城市綜合生態規劃,采取多種恢復生態措施,成為德國“生態城市”先鋒。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也逐步開始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邁出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第一步。2006年,江蘇省張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陰市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城市,上海閔行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城區,浙江省安吉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縣城,標志著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通過總結和借鑒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對于加快天津建設生態城市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天津目前仍然處于政府主導型社會,各政府部門在管理上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成本高,產出效率低,資源消耗過大,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社會化、市場化程度低。同時,城市管理各部門間職能劃分不明確,交叉與缺位并存,缺乏統一協調, 各自為政,自成體系,還處于粗放型經營方式,導致資源浪費嚴重,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過于泛化,更多的是強調法制的統一和普遍適用性,而沒有考慮特殊地區的具體指導性,造成地方法律法規存在很多空缺。另一方面,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法律法規的保障性和制約性。
早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天津市以工業立市,片面追求高增長,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有些工業項目的審批僅考慮產能的大小、經濟效益的高低,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盡管天津已經實施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積極倡導發展循環經濟,但產業結構的調整仍需要一段時間。
天津作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部分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強度指標還未能達到生態城市建設的要求,如噪聲達標區覆蓋率、二氧化硫排放強度等。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生命線系統完好率及公共交通分擔率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滿足建設生態城市的要求。
生態城市是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即生態城市是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下,生態城市建設能夠有效避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人口密度過高等城市病。不同地區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限于區域間存在地理特殊性和資源稟賦差異,生態城市的建設不應該設定具體、統一的標準,而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具體地域的特殊性,在原有城市生態系統基礎上建設先進的生態城市。天津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尤其需要這樣的發展理念,在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和環境承受力基礎上,有針對性制定城市發展規劃,使經濟目標、杜會目標和生態目標相統一。
中新生態城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改善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性合作項目,是探索新時期生態城市建設的迫切需要。中新生態城采用全新的生態理念打造國際性的生態樣板新城區,在環境優化、清潔能源利用、廢棄物處理、城市綠化、道路交通、社區管理、文教衛生等方面發揮著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對推進天津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生態城市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3.2.1 城市管理機制導向作用。中新生態城從總體規劃、具體實施到整體管理,都是對生態城市建設的一項創新性探索。在城市管理體制上,堅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政府監管的運行模式和網格化、數字化的管理方式,通過建立一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運轉高效的城市管理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生態城建設。天津應充分借鑒中新生態城的管理機制,利用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生態城各項配套政策的深入研究,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全面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3.2.2 產業結構導向作用。中新生態城致力于建成綜合性的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綠色建筑等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平臺,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科技研發、金融產業、教育培訓和會展旅游將成為 生態城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中新生態城的建設將為天津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生態城市提供生態樣板,提升濱海新區乃至天津未來的產業結構水平,為長期以來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天津城市建設提供轉型經驗。天津應充分利用中新生態城的產業結構導向作用,把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加強項目環境評估,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開工,加快淘汰落后耗能污染產業,加快建設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低、帶動作用強的項目,推動經濟活動向生態化轉型。
3.2.3 節能減排導向作用。在工業區和制造業包圍圈內建立一座宜居型的生態城區,節能減排要成為中新生態城建設中的重要部分。為確保生態目標的實現,生態城建筑要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和綠色施工標準進行;廢棄物處理將采取管道運輸方式收集廢棄物;能源消耗將主要以太陽能、地熱能為主。天津建設生態城市應充分借鑒中新生態城的發展模式,在能源利用方面注重多元化和清潔化,通過采用常規能源和新型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進生物質能、風力發電、地熱、太陽能、海洋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在節能減排方面,應加強技術攻關,加快構建與生態城市建設相適應的控制體系,從發展源頭控制污染排放;在廢棄物處理方面,應加大循環技術運用,實現“變廢為寶”的閉環處理。
[1]甘宏華,盧桂香,劉志光.創建生態城市中城市內部管理體制的問題分析[J].科學咨詢.2008(4).
[2]馬軍衛.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多維度思考[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3]都沁軍.論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及策略[J].當代經濟管理.2005(6).
[4]黃曉林.生態城市建設的法制保障[J].城市.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