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春蘇 蘭桂國祥
(1南昌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2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基于終身教育理念的高校學習型工會理論與實踐探究
蘇 春1蘇 蘭2桂國祥2
(1南昌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2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在終身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工會作為高校教職工之家,要努力發展成為學習型工會,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適應時代的需求和高校的發展,高校學習型工會建設應注重與教職員工培養相結合、與工會文化建設相結合、與工會信息化建設相結合,以此提升其工作的實效性。
終身教育 高校 學習型工會
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職的瑞士教育家查爾斯·赫梅爾在談到終身教育理念時深刻地指出:“終身教育理念是正在使整個世界教育制度革命化的過程中的一種新概念。”并認為該理念 “可以與哥白尼學說帶來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驚人的事件之一”①。的確如此,偉大教育理論的產生絕非偶然,而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終身教育作為當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它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其產生絕非是心血來潮的時髦名詞,也絕非是一種對原先某種教育類型或形式的替代或疊加,更不是出于一時所需的權宜之計,而是高屋建瓴,飽含持續發展意識,旨在超百年傳統學校教育之“凡”,脫現行教育及其各種形式之間壁壘森嚴之“俗”,實現教育徹底變革及勾畫未來教育前景的一種創新思維和系統思考②。它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政治的變革,人口壽命的延長,閑暇時間的增加,人類自我認識深化的不斷變化中產生的。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論,是指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它指向所有具有學習能力的人,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教育③。由此可見,終身教育“并非限于學校教育。相反,它的影響擴展到學習者的私人生活和公眾生活的所有方面——他的家庭和職業關系、政治、社會活動、業余愛好等。終身教育求助于各種各樣的機構:學校,學院和大學,同時還有家庭、社區和工作領域、書籍、出版社、劇場和大眾傳播媒介”④。終身教育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終身學習也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社會需求。正因如此,構建學習型工會既是個體發展的需要,又是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必然所需。
高校工會作為高校教職工之家,是學校黨聯系廣大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更是廣大教職工利益的代表。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的教職工,高校工會要努力發展成為學習型工會,不斷創新。學習型工會的構建可從以下幾方面實現:
(一)學習型工會建設與教職員工培養相結合
高校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教師的知識素養和學術水平決定了一所學校的發展前景。工會作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應積極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活動,把學習型工會建設與教職員工培養相結合,促進廣大教職工主動學習、持續學習。學習型工會可通過以下活動發揮其對教職員工的培養作用:
第一,引導教職工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下,在時代高速發展的形勢下,高校教職工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職工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不會被淘汰,才有益于個人的發展,才能通過自身促進學習型大學的形成。工會應引導廣大教職工樹立“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理念。當今時代,工作與學習合二為一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個理念有四個特點:一是“交融”。學習之中有工作,工作之中有學習;二是“互動”。學習促進工作,工作促進學習;三是“轉化”。學習成果就是工作成果,工作成果也就是學習成果;四是“方式創新”。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實現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這是創建學習型組織應努力實現的一個目標⑤。高校工會應通過工會宣傳欄及相關載體在廣大教職工中大力宣傳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并通過組織學習型教師講座、教師交流會等活動,促進廣大教職工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第二,加強對教職員工的業務培養。高校工會可結合教職工的工作特點開展崗位技能競賽活動,創造崗位學習的氛圍,從而促進教職工的成長。工會還可協同學校教學,科研等部門借助校內外可利用的資源組織專題學習和教育活動,滿足各類教職工的學習需要。對于新上崗的教師可以進行師德師風教育、終身學習教育與教學常規示范教育,使新教師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更好地適應工作。教師的培養是高校工會的重要工作,需要得到學院各部門的積極配合,只有形成整體的學習氛圍,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職工的發展。
第三,完善教職工發展的激勵機制。高校工會應結合學校的實際,開展“師德標兵”、“三育人”、“青年教師講課比賽”、“青年教師優秀教案評比”、“師德師風演講比賽”等評選活動,通過樹立先進典型,激勵廣大教職工敬業、勤業,并進一步完善教職工發展的激勵機制。在終身教育理念下,適應形勢和任務的需要,不斷加快工會“學習型組織”建設的步伐。
(二)學習型工會建設與工會文化建設相結合
2007年3月29日,王兆國在全總十四屆十三次主席團(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大力推動發展先進的企業文化、工會文化、職工文化,唱響新時代工人階級之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宋敬湧對“工會文化”的認識進行了描述:“工會文化是工會組織共同理想、優良傳統、科學態度、創新意識、不懈追求的集中體現;工會文化是全體會員廣泛認同、普遍信守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工會文化是傳統文化、制度文化、群眾文化等外在風華和深層底蘊的綜合反映;工會文化是以職工為本、以維權為本,內增凝聚力、外爭知名度的核心管理理念;工會文化是全體會員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不可復制、無可替代的、最可寶貴的無形資產;工會文化是工會上下互動、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勝利旗幟。工會文化的靈魂是工會精神,工會文化最核心的是價值觀,包括個體的、群體的和社會的價值觀。”⑥工會文化可以反映職工的思想、行為和發展的趨勢,又可以體現工會內部的需求。
學習型工會建設應加強與工會文化建設的聯系,這樣才能夠形成具有工會特色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工會可圍繞教學中心工作開展教學科研競賽活動及一些健康有益、適合教職工特點的文體活動。舉辦教師卡拉OK大賽、“教工杯”棋類、牌類比賽;舉行乒乓球團體賽;教職工冬季長跑比賽等。工會可以與一些兄弟院校聯合舉辦青年聯誼會,給青年教師們搭建互相熟悉、了解的平臺,促進工會和諧氛圍的形成。
(三)學習型工會建設與工會信息化建設相結合
網絡的普及,信息化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人們工作和交往的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此,構建高校學習型工會應順應時代的步伐,加速信息化建設。
工會信息化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
1.學習型工會信息化的數據建設
數據建設是工會政務活動信息化的基礎,是廣大教職工成員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的保障,也為實行網絡實名制管理奠定基礎。學習型工會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數據包括以下兩方面:
第一,基礎數據庫的建立。基礎數據應包括職工基本資料、工會組織情況、勞模數據庫、特困職工數據庫等。教師社員除基本的個人信息外,還應有教師本人的工作履歷、科研情況等。工會組織情況應包括工會負責人的分工與職責,工會所在單位所有職能科室負責人的信息。勞模數據庫應包括工會勞模人員的主要事跡及相關信息。特困職工數據庫除包含特困職工的基本信息外,還應提供具體的扶貧幫困的方式,以便更有效地為職工獲取各方的幫助。工會網絡信息化建設越全面,越有利于職工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促進學習型工會的創新與發展。
第二,網絡信息資源的建立。高校工會提供的網絡信息資源應包括以下幾類:(一)文獻資料數據庫。內容可以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涉及領域應盡可能包含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二)常用工具軟件,通過虛擬社區可以免費下載許多用于安全可靠的常用工具軟件如:殺毒軟件、優化大師、安全衛士、金山清理專家、會聲會影、酷狗、暴風影音、迅雷、騰訊、阿里旺旺、一鍵還原精靈、萬能五筆、有道桌面詞典、金山打字通等。通過網絡信息資源建設,廣大教職工通過工會網站進行溝通和學習,從而促進學習化工會的發展。
2.學習型工會信息化的活動建設
中華全國總工會2015年下發了《關于深化“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服務職工在基層”活動建立健全服務職工長效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味著工會服務職工活動實現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有了“硬指標”。《意見》量化了工會領導機關服務職工長效機制的標準,還強調了運用網上政策咨詢窗口、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體,建立群眾工作室(站)、員工訴求中心、在律師事務所和工會幫扶中心設立“職工維權崗”、發放服務職工聯系卡、意見箱等新載體,及時收集反饋基層和職工的呼聲,拓寬職工意見表達渠道⑦。因此,學習型工會信息化建設應密切關注教職工的實際所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高質量的網絡交流互動活動可以為工會信息化發展形成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據筆者調查,高校教職工期望工會虛擬社區可提供多項服務,如:教學服務、科研指導、生活導航、親子教育、閑暇文化、文體運動、職工論壇等版塊內容。學習型工會建設只有通過網絡信息化建設才能更貼加近廣大教職工的實際需求,開展更多高質量的活動。
3.學習型工會信息化的成果建設
基層工會誕生過許許多多的勞動模范,他們動人的事跡,是工會事業的寶貴財富。作為高校工會,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結合高校工會特色開創“勞模風采”、“教學之星”、“科研之星”、“巾幗風采”等類型的網絡成果建設。充分利用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把勞模們的勞動成果、奉獻精神和育人情懷生動活潑地展示出來,從而激勵更廣大的教職工敬業奉獻。
此外,高校工會信息化的成果建設還應拓寬人們對于勞動模范的認識。勞模不僅僅是德技雙馨的排頭兵,不僅僅碩果累累的標桿者,更是無怨無悔的工作者,默默不語的貼心人,只要是身邊的“好人好事”、“草根明星”都可以在工會網絡的成果建設中進行宣傳,這樣才能使廣大的教職員工更腳踏實地地工作,才能使每一天的工作有更明確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從而使學習化工會擁有更不竭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
4.學習型工會信息化的安全建設
雖然我國高校網絡積極探索實行實名制管理,但是仍然會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所泄露的個人信息進行一些違法活動。為了保障工會網絡的信息安全,網絡管理員應加強對網絡成員的信息安全教育,引導工會會員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同時組建以工會工作人員為核心的網絡管理和維護隊伍,這對促進工會網絡信息化建設的健康運行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工會網絡的管理人員還應積極正面引導網上輿論,不斷促進工會網絡文化良性發展,促進工會集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規避因新老校區分離,人們交往方式轉型所帶來的交往淡化和工會組織虛無化。
終身教育秉承一種理念,即學習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學習可以使人及其生活的世界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學習可以使人享有自我創造的能力,學習是個體幸福生活的源泉。構建學習型工會,促進教職工的終身學習正是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下工會工作的立足點。筆者相信,隨著學習化社會的不斷演進和發展,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不斷深入,學習型工會必將呈現出勃勃的生機。
注釋:
①[瑞士]查爾斯·赫梅爾,著.王靜,等譯.今日的教育為了明天的世界[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
②高志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③何齊宗.當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3.
④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教育制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⑤蘇曉云.論高校學習型工會組織的創建[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7,1.
⑥吳云平,程少卿.“工會文化”的影響因素及其對“高校工會文化”建設的意義[J].考試周刊,2011(83).
⑦全總:工會服務職工活動制度化有了“硬指標”工人日報.2012年09月29日http://acftu.workercn.cn/c/2012/09/29/ 12092905495853629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