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試論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三個自信”的內涵、標準和途徑
李莉莉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將“三個自信”的內涵界定為兩個真懂和三認識。檢驗思政課教師是否達到了“三個自信”的標準是“三個真用”:是否能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用于教學和教學改革、用于科研、用于服務于社會。實現思政課教師“三個自信”的途徑有兩個:一是真學理論,二是大興調查研究。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 “三個自信” 內涵 標準 途徑
自黨的十八大對全黨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以來,理論界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研究。
縱觀國內“三個自信”的研究,主要圍繞“三個自信”的內涵、意義、價值、途徑、依據等方面展開,且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圍繞“三個自信”的研究,湖北社科興起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討論和研究,啟發人們對如何建立理論自信、如何建立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進行深入思考,在全國理論界引起強烈反響。與此同時,湖北高校圍繞“三個自信”展開積極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湖北高校展開的“三個自信”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尤其引人注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必須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宣傳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教師,既是“三個自信”主體,又是“三個自信”的建設者。
基于以上理論背景和現實,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三個自信”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對于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大學生化,對于大學生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無疑具有極大的實踐和理論的意義。
根據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實踐的觀點作為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三個自信”也可以理解為“兩個自信”即“理論的自信和實踐的自信”。由此,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三個自信”的內涵可界定為兩個真懂和三認識。兩個真懂,即懂理論,懂實際。
真懂理論,即真懂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覆蓋馬克思本人關于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1]。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2]。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問題密不可分,馬克思主義關注人類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問題,致力于解決其中存在的一切沖突與矛盾,馬克思主義是與民族、國家、時代等特定的歷史時空著力點的結合[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4],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成果的總稱,是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發展和創新。思政課教師應正確掌握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在時代和思想的最前沿,秉承實踐邏輯,克服虛無主義,堅持問題導向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研究和解決思想問題,人的問題,以及發展問題,其中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是人的解放問題,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推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
真懂實際,即真懂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中國歷史時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建設也必須走自己的道路。馬克思、列寧關于“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論斷,解決了在資本主義國家,革命勝利后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般原則問題,這對中國解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中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歷史不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不同,不論革命,還是建設,都不可能從馬克思、列寧那里找到現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俄國的經驗,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走自己的路[5]。不僅中國革命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而且革命勝利后搞社會主義,也要探索出一條適合國情的中國式的建設道路。
三個認識是在真懂理論和實際的基礎上,認識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檢驗思政課教師是否達到了“三個自信”,其標準就是看他是否能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用于教學和教學改革,并得到大學生的認可;是否能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用于科研,并真正解決了中國當前實際中的問題;是否能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用于服務于社會,并得到社會認可。簡稱“三個真用”標準。
第一,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用于教學和教學改革,并得到大學生的認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培養和形成,至關重要的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文化引導,適應大學生需要的價值取向。因此,教學理念、教育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估機制都應該以此為導向,重在素質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涵養、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在外化于行及其行為模式的養成上。
第二,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用于科研,并真正解決了中國當前實際中的問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大學制度,其主要的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其根本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應該統領并規制大學的一切工作并體現在大學的各項工作,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和工作,應該是高校的使命,是高校黨政工團、后勤服務、學生社團組織等齊抓共管的系統工程,唯有此才能搭建一個研究和落實馬克思主義大學生化的廣闊平臺,這個平臺包括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研究、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建設研究、高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學及改革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學生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學生化與黨政工團工作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學生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學生化與大學生自治組織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學生化與后勤保障工作研究,等等[6]。
第三,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用于服務于社會,并得到社會的認可。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未來祖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教育武裝大學生,讓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轉化為大學生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成為其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這不僅是社會的認可,而且是服務社會的強大武器[7]。
在實現思政課教師“三個自信”的途徑問題上,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真學理論,二是大興調查研究。
真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得到大學生的認可,首先馬克思主義進入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頭腦,才能進入大學生的頭腦。從過程的角度看,前者更重要,它是后者的條件和原因。
大興調查研究。毛澤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是研究的基礎,調查是教學的前提,調查是實現思政課教師“三個自信”的根本途徑。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等教育出版,2013:2.
[2]王銳生,薛文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
[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4]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5]林蘊暉.蘇共二十大與中國走自己的路[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S1),3-5.
[6][7]李莉莉,高建軍,唐瓊.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大學生化[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0(5),49-51,55.
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三個自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