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來勝 劉付生
河南省桐柏縣位于桐柏山腹地,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是典型的山區縣,也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以來,桐柏縣結合山區實際,創新工作方法,創造性地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依托山區生態資源優勢,培育特色產業,打造精品試點,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發展之路。
一、科學謀劃,工作部署系統化
桐柏縣綜合考慮區域條件、人口分布、產業優勢、農民需求等四大要素,對全縣鄉村通盤考慮,合理布局,施行“333”發展戰略,使美麗鄉村建設全局性安排、一體化推進、漸進式展開。
劃分三類村莊形態,分類施治。在編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發展戰略規劃中,堅持把產業、新農村、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建設等規劃結合起來,推行“五規合一”。把全縣207個行政村劃分為“一般村”“中心村”“特色村”三個類型,分別實施“改善環境”“完善功能”“打造提升”等三種發展模式,實行分類推進的發展戰略。
確定三級建設標準,聚焦目標。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桐柏縣確定了達標村、示范村、精品村三級建設標準。達標村以村莊清潔為基礎,著力推進“住房、飲水、用電”安全;示范村以達標村為基礎,著力實施“硬化、凈化、美化”工程;精品村以示范村為基礎,著力突顯“特色化、精細化、產業化”建設。
確定三條精品環線,科學布局。結合地理條件和山水自然資源,桐柏縣布局了東、中、西三條美麗鄉村精品環線。東線以“紅葉游”為主題,融合觀花、賞蘭、品農家菜等元素,規劃建設了14個美麗鄉村;中線以“佛道文化”為主題,融合觀賞古樹、采摘有機蔬菜、休閑養生等元素,規劃建設了26個美麗鄉村;西線以“淮源文化”為主題,融合品山野茶、摘紅桃黃梨、賞月季花等元素,規劃建設了28個美麗鄉村。
二、重點突破,工作推進有效化
建設美麗鄉村,需要經過環境整治、改善人居環境和美麗宜居家園建設三個階段。桐柏縣堅持重點求突破,物質文明抓產業發展,精神文明抓公共事業,生態文明抓環境整治,“三位一體”有效推進,打造幸福家園。
推進“七化一拆”,實現村莊整治和基礎建設新突破。把“七化一拆”作為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的重要抓手,迅速改變農村面貌的良好效果。“七化”即道路硬化、村莊綠化、主次干道亮化、墻面美化、坑塘河道凈化、各種桿線序化、庭院及村內道路潔化;“一拆”即拆除村莊內外有礙觀瞻的殘垣斷壁、亂搭亂建,使村莊達到整潔有序,通暢舒朗。桐柏縣新修硬化村莊及聯戶道路270公里,鋪設生態磚60萬平方米;在鄉村干道兩旁集中栽植風景樹20多萬棵,栽植綠化苗木300多萬株;新安裝路燈1312盞;護砌清理河道152公里,塘堰清淤231口;改造規范各類線路82公里。截至目前,桐柏縣207個行政村,完成“七化一拆”44個,部分“七化一拆”59個。
推進“公共事業”,實現文明建設新突破。圍繞加強農村文教、科技、衛生服務,著力推進“一部一校一園一室一所一場”為主的公共事業工程,提升農村服務功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圍繞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美麗鄉村建設意義,在各個試點村繪制文化墻和文化長廊,印發“桐柏美麗鄉村三字經”,營造移風易俗、崇尚文明的濃厚氛圍,增強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意識;圍繞解決“三留守”人員生產生活困難,推行機關事業幫扶活動,使農村“三留守”人員得到充分關愛。截至目前,全縣新修建改造村部16所,學校12所,幼兒園26所,圖書室44所,衛生所23所,文化廣場44個。
推進“特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新突破。桐柏縣堅持把發展支柱產業,作為持續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支撐點。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依托山區生態資源優勢,把美麗鄉村建設與自然山水、生態農業等相結合,培育發展以觀光游、采摘游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讓美麗鄉村建設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全縣初步建成旅游型美麗鄉村15個。做大做強傳統產業,持續發展以茶葉、中藥材、特種養殖等為主的傳統特色產業,全縣共發展茶葉8.4萬畝、林果30萬畝、花卉苗木1.5萬畝、中藥材14萬畝。牛、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0萬頭、23萬只、700萬只。
三、創新機制,工作運作規范化
桐柏從建章立制入手,逐步建立了各項常態化運作機制,做到“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使美麗鄉村建設邁入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軌道。
探索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財政資金引導、項目資金支撐、社會資本融入、農民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拓寬資金投入渠道,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財政引領機制,2015年桐柏縣財政采取先期啟動拿一點、后期評比獎一點的辦法,建立起財政獎補支持機制,累計投入獎補資金3500余萬元;實行政策項目整合機制,各類涉農項目在申報之初就向達標村、示范村和精品村傾斜,累計整合政策性項目27個,投入項目資金8500余萬元;實施招商引資,吸納社會資本融入機制,累計包裝旅游開發、休閑養生、公益事業等各類美麗鄉村建設項目35個,累計注入資金8900余萬元;引導群眾自覺投入改造房舍等資金9260萬元。截至目前,累計投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資金突破3億元。
探索完善垃圾污水處理機制。農村垃圾處理采取農戶清掃、保潔員收集分類、村組轉運、縣鄉垃圾場處理的四級聯動模式,做到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車走場清。桐柏縣財政投資900多萬元,對44個達標村、示范村和三條精品線路沿線213個自然村配套保潔設施,并部分承擔保潔員工資。全縣共建設縣垃圾處理場1處,鄉鎮垃圾處理場17處。農村污水處理做到源頭治理,鼓勵農戶建設水沖式、三格式等衛生廁所;在人員較少的村莊建設分散式濕地、無動力厭氧等簡易污水處理設施;在人口較多的村莊建設污水處理廠。全縣累計衛生改廁2200戶,埋設雨污分流管網200余公里,95%的達標村、示范村已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探索完善專兼職保潔機制。桐柏縣研究制定了《農村衛生保潔管理辦法》,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物業化管理制度,以政府購買保潔服務為主,成立專兼結合保潔隊伍。截至目前,已聘請專業保潔服務企業27個,聘請專職保潔員工449人;各行政村聘請村級保潔員1445人;政府購買農村保潔服務模式逐步在各鄉鎮推廣,覆蓋面達60%以上。
探索完善督評機制。桐柏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完善管理辦法和考評細則,按照“縣查鄉、鄉查村、村查戶”的三級聯查模式,實行“周檢查、月通報、季講評”的辦法,加大農村衛生督查力度。聘請老黨員、老干部、群眾代表作為義務監督員,對農戶庭院衛生和保潔員工作質量進行評比監督。開展“星級衛生戶”評選和衛生村組創建活動,對保潔質量高者懸掛清潔星級標志。
四、強化領導,工作落實長效化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重在做,關鍵在干。桐柏縣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作為轉變領導方式、轉變工作作風的試驗場,排除干擾,務實重干,抓具體、具體抓,樹立了良好形象。
領導高規格。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桐柏縣強化了領導力量,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具體工作中,由縣委副書記親自掛帥,縣委組織部部長和主管“三農”工作的副縣長具體抓。2015年,桐柏縣委、縣政府5次召開常委會,6次召開黨政聯席會研究工作部署;兩次組織開展美麗鄉村調研。
責任全域化。實施縣鄉一把手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包片、駐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區的建設美麗鄉村網格化責任體系。實行領導垂直包建制,每個縣處級領導干部至少分包1個達標村或示范村,各鄉鎮負責人必須聯系1個以上達標村或示范村。實行縣直部門橫向包建制,縣直各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對44個達標村、示范村齊伸援建之手,形成縱橫結合,拉網成面,舉全縣之力,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
管理目標化。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列入全縣績效考評、目標管理范疇,作為全縣“5+1”重點專項考核之一,重點推進,并制定了具體的考評辦法,分解任務,明確責任要求,建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工作臺賬,一月一上報。
督查常態化。實行縣四大班子領導半年、年終分別開展觀摩評比;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工作領導小組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評比,并按照10萬元、5萬元、3萬元的標準對前三名進行獎勵;大督查辦和縣委農辦對重點村建設一周一督查,半月一排隊,先進的給予表揚、獎勵,落后的批評、約談、問責,并記入干部實績檔案。
如今,花朵般的美麗鄉村在桐柏大地上次第綻放,淮河源頭的綠水青山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欣賞,綠水青山正在變為金山銀山,美麗鄉村正在成為桐柏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