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 石珊珊 嚴峰
一、栽培季節及品種選擇
栽培季節:早春茬栽培12月下旬至1月上旬育苗,2月中下旬定植,3月中下旬采收,6月下旬拉秧。
品種選擇:應選擇抗病性、豐產性、耐低溫、耐弱光能力強,條瓜順直的適宜早春日光溫室及大棚種植品種。目前表現較好的品種有津優35號、津優36、津優303等。
二、產地環境及實施條件
選擇遠離污染源,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較低、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地塊。
塑料大棚:要求周圍無高大建筑物或樹木遮陰,矢高2.5~3米,跨度6~12米,長度30~80米。兩側預留有隨時可以關閉或打開的放風口。跨度超過8米,中部增設一道放風口。
日光溫室:要求后墻高2~2.5米,墻體厚度磚墻50~62厘米,土墻80~100厘米,脊高2.5~3米,跨度5~8米,高跨比1∶2.3左右,長度30米以上,溫室頂部和肩部各設一道放風口,采光面夜晚有保溫被或草苫覆蓋保溫。
三、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一般每畝育苗用種量200克左右。用種子重量5倍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一小時,或用福爾馬林300倍液浸種1.5小時,撈出用清水洗干凈催芽,預防枯萎病、黑星病。或者將種子用55℃的溫水,在連續攪拌情況下浸種15分鐘,水溫降至30℃后繼續浸泡20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催芽,預防炭疽病、菌核病。將消毒的種子,用30℃溫水浸泡6小時撈出洗凈,置于25℃~30℃催芽。種子70%破嘴露芽即可播種,包衣種子直播即可。
四、播種與苗期管理
播種:將商品基質加水拌勻,含水量達到40%,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的程度,裝入穴盤,點播,覆蓋基質或蛭石2厘米厚。苗期以控水為主,在秧苗3~4葉時,如幼苗較弱可追施0.3%尿素水溶液或0.3%的復合肥(氮∶磷∶鉀=15∶15∶15)水溶液提苗。幼苗株高15厘米左右,5~6片,莖基部粗0.6~0.8厘米,葉子完好,葉色濃綠,無病蟲害,即可定植。
五、定植與田間管理
定植:提前7天扣棚升溫,10厘米深地溫,穩定在12℃定植。按寬行距75厘米,窄行距45厘米,覆蓋地膜栽培。密度根據品種特性確定,一般株距20~25厘米,每畝定植4000~5000株。定植后及時澆水,覆蓋小拱棚或二道膜。
大棚、溫室溫度濕度管理:緩苗期溫度控制在白天25℃~30℃,晚上不低于20℃~15℃。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5%。遇到降溫天氣大棚四周覆蓋草苫保溫。
水肥管理:定植后及時澆水,3~5天后澆緩苗水,根瓜坐住后,結束蹲苗,澆水追肥,早春季節不澆明水。結瓜盛期每7~10天隨水沖施一次10千克/畝~15千克/畝復合肥(氮∶磷∶鉀=15∶15∶15)。
六、病蟲害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
猝倒病:幼苗期用45%百菌清煙劑500克/畝熏棚。或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或64%惡霜靈+代森錳鋅500倍液,葉面噴霧,間隔5~7天一次。
灰霉病: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灰霉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間隔5~7天一次。
角斑病:72%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或50%D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細菌性角斑病,間隔5~7天噴灑一次。
霜霉病:4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葉面噴霧或45%百菌清煙劑500克/畝熏棚,防治霜霉病。
白粉虱、蚜蟲等:每畝懸掛30塊~40塊,規格25厘米×40厘米涂10#機油和黃油的黃紙板,誘殺白粉虱、蚜蟲、美洲斑潛蠅。
七、采收與整理
根據品種特征,適時早采摘根瓜,促進后期果實膨大。根據品種的形狀特征及品質進行分級包裝,一般每件重量15~20千克。黃瓜冷庫貯藏,一般溫度為8℃~10℃,相對濕度90%~95%為宜。裝運時,做到輕裝、輕卸,嚴防機械損傷。運輸時,嚴防日曬、雨淋,注意防凍和通風。冬季運輸,控制溫度8℃~10℃,相對濕度在90%~95%。夏季長途調運,需要專用保溫運輸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