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杰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小康,一個古老的詞匯,是中國百姓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實現“小康夢”的進程中,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能讓任何一個地區掉隊、任何一個老鄉落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河南在農村貧困人口超過500萬的省份中排名第三,是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如此“大戶”,如何脫貧?
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中原大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500萬貧困老鄉,讓河南省委、省政府更關切,讓社會更關心。在新的歷史節點,作為中西部地區扶貧任務較重的省份,河南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
當前,隨著全國扶貧開發的縱深推進,如何向“精準”發力,全面打贏扶貧攻堅戰,成為擺在河南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坎”。
精準謀劃:“大水漫灌”變“細水滴灌”
“放在以前,誰是貧困戶,咱也不清楚,都是村干部說了算……現在好了,每年都要公示,紅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都是黨員和村民代表表決出來的。群眾要是不服,還可以提意見。”河南省舞陽縣孟寨鎮邢王村村民邢興遼說。
邢興遼的感受,來源于正在河南全省實施的精準扶貧工作。正是精準扶貧,改變了原有的扶貧模式。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當前,隨著扶貧工作進入攻堅期,如何變“概略瞄準”為“精確瞄準”,變“大水漫灌”為“細水滴灌”,做到致貧原因分析精準、扶貧措施制定精準、項目資金投入精準、組織保障跟進精準,成為決定扶貧攻堅成敗的關鍵所在。
要精準扶貧,先得精準識別,即把真正的貧困人口找出來。然而,對于有著1億多人口的河南來說,如何對貧困人口狀況和致貧癥結精準識別?成為擺在扶貧工作面前的第一道“坎”。
近段時間,舞陽縣扶貧辦的工作人員天天忙著下鄉核實數據。縣扶貧辦主任陳希宏介紹說:“我們要求對于每個貧困戶的戶主、成員,家里幾口人、幾畝地,致貧的原因是啥,下一步從哪方面幫扶,貧困戶有啥需求,都逐一核實,準確掌握。在此基礎上,與貧困群眾一道商定個性化、可操作的脫貧措施,確保心中有數,工作對路。”
河南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搞好貧困識別、建檔立卡,切實摸清誰是貧困人口,要按照有錢幫、有人幫、有資金、有項目的標準,逐戶定措施,切實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建檔立卡以后,各類扶持對象明確了,扶貧措施明確了,扶貧責任明確了,才能真正促進幫扶到戶、落到實處。
據介紹,今年河南組織指導各地對2015年全省扶貧對象,尤其是大別山區、伏牛山區、太行深山區、黃河灘區(以下簡稱“三山一灘”地區)貧困對象建檔立卡數據進行了采集,將減貧責任目標細化落實到縣、鄉、村、戶,努力做到精準扶持、精準發力。
2015年上半年,河南省扶貧辦組織各地開展了兩次自查核實,力求扶貧對象“識別程序規范、信息真實可靠、群眾認可滿意、檔案資料齊全”,為精準扶貧奠定了基礎;將70%左右的中央、省財政扶貧資金用于支持53個貧困縣產業發展、能力建設類項目,增強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2015年減貧任務細化落實到貧困人口,對貧困人口實行“一對一”的項目扶持、干部幫扶,確保精準脫貧。8月,河南對全省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建檔立卡貧困村、艾滋病防治幫扶重點村實現了派駐第一書記全覆蓋。
各市縣因地制宜落實扶貧措施,努力實現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目前,精準扶貧的攻堅戰,正在河南各地迅速展開。
傾斜扶貧:集中力量“啃硬骨頭”
“地在墻上掛,旱澇都害怕。一場大雨下,要啥沒有啥。”這是伏牛山深山區貧困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制約,多年來,“三山一灘”地區經濟發展緩慢,貧困縣和貧困人口比較集中,扶貧開發任務艱巨,群眾飽受“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等問題困擾。
河南的窮根扎在哪里?就扎在“三山一灘”里。“到2014年年底,河南還有8103個貧困村,其中‘三山一灘地區有貧困村5452個,這些都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也是扶貧開發難啃的硬骨頭,如果不強力推進,很難在2020年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河南省扶貧辦綜合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以前這里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進出村都是土路,晴天是‘揚灰路,雨天是‘泥水路。現在借助上級實施的扶貧整村推進項目,村里修好了主干道,平坦順暢方便多了。”河南省魯山縣梁洼鎮北街村村民馬黑說起修路贊不絕口。
北街村位于魯山縣東北部,土地貧瘠,人均耕地僅0.2畝,因缺乏水利設施,遇干旱年份莊稼收成更低。“依托整村推進的平臺,我們先把路修好了,為村民脫貧致富打好了基礎。同時確定了以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思路。”北街村黨支部書記王殿穩說。
2013年以來,北街村先后投入扶貧資金60多萬元,修建村內主干道1.2萬平方米。縣教體局投資270萬元,新建幼兒園解決了幼兒入學難題。縣水利局投資32萬元,對村內主要自來水管網進行升級改造,讓群眾喝上了放心安全的自來水。
“有了幼兒園,喝上自來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觀,村民干事創業也有了精氣神。”王殿穩說,如今村里有了木耳、香菇種植業,充分吸收貧困戶參與勞動,讓大家嘗到了甜頭。
上述事例并非個案,近年來,河南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整村推進模式已造福河南5500多個村。
數據顯示,從2011年起,河南共有435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有18.35萬深石山區貧困群眾實施搬遷扶貧,貧困村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一大批貧困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2015年,全省再對121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再對5萬名深石山區貧困群眾實施搬遷扶貧,完成1.67萬名黃河灘區群眾遷建入住。
“通過實施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為目標,整合涉農部門資金和社會資源,促進整村脫貧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河南絕大多數貧困村面貌正發生顯著變化。”河南省扶貧辦基礎項目建設處處長李長法說。
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今年8月中旬到豫南調研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要打好“組合拳”,“轉、扶、搬、保、救”五措并舉。“轉”,就是把貧困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這是脫貧致富的最快最有效辦法;“扶”,就是扶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以此解決沒有條件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搬”,就是易地搬遷扶貧;“保”,就是完善低保政策兜底;“救”,就是及時給予臨時救助。
近年來,河南積極調整優化資金使用結構,用于精準扶貧幫扶到戶的資金,占扶貧資金總量的六成以上,切切實實把“好鋼”用在了“刀刃”上。通過4年的努力,河南實施了一大批信貸扶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等項目,扶貧“雨露計劃”培訓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82.21萬人。
“當前,河南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的重要時期。”李長法表示,扶貧攻堅戰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要把政府各部門的力量、市場的力量、社會的力量進行統籌規劃,分期分批落實到扶貧村,扶持一個脫貧一個。“同時要根據致貧原因,因村施策,因戶施策,使貧困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貧困群眾收入明顯增加,從而達到整村脫貧目標。”
精耕細作:扶到“點”上,幫到“根”上
“不到5天時間,80萬元貸款就發放到位,這筆錢如雪中送炭,為公司發展壯大注入了新的源泉。”蘭考縣五農好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俊立說。
這家公司成立于4年前,主要從事農副產品的種植、研發、生產加工及銷售,實行“公司+農戶”模式。因為發展勢頭很好,企業決定再新建97畝生產基地,增加4條生產線。然而,資金短缺問題卻成了最大難題。今年8月,由政府主導、縣農業銀行支持,首批發展資金發放到企業,為其發展壯大提供了資金保障。
今年年底,該公司擴建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第一條生產線投產運營后,將可以提供就業崗位200個,讓3000戶農民共享收益,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
這是蘭考“三位一體”金融扶貧模式的典型運用。“三位一體”即政府主導、銀行支持、企業帶動,政府拿出風險補償金1000萬元,金融機構以不高于10倍的額度貸款給企業發展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改變了傳統金融扶貧以銀行一家為主的“孤島”模式。
在蘭考縣副縣長楊志海看來,“三位一體”金融扶貧模式既讓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充分發揮了“造血”功能,又讓金融機構實現了信貸資金風險可控,增加了對扶貧企業的投放,還增強了企業參與扶貧的動力,為貧困戶高質量脫貧提供了切實保障。
“探索出一個可復制的扶貧模式,其影響將比直接幫扶幾戶貧困戶脫貧更為深遠。”楊志海說。
在河南廣袤的土地上,每一個脫貧致富的精彩故事背后都有一種扶貧模式在助力。
在產業幫扶上,河南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茶則茶、宜游則游的原則,進一步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第一批選取了18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游扶貧試點,選取蘭考縣、淅川縣、汝陽縣開展構樹產業扶貧試點等,先行先試后在“三山一灘”地區推廣。
舞陽縣積極培育電商人才,依托產業優勢,建設、扶持一批有發展前景的農特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對農特產品進行整體品牌包裝、營銷推廣和交易服務,力爭2017年實現70%以上的貧困鄉村利用電子商務銷售當地特色產品。
黃河灘區人口多、工業發展不充分的臺前縣,則堅持產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并重、“輸血”與“造血”并重,依托主導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做優做強羽絨、汽配等主導產業,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曾殷殷寄語河南:“中原要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更出彩。”怎么出彩,首先就是把“短板”補起來,把扶貧當成河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的增長點。
使命在召喚,在河南人民攜手奔小康的進程中,一個老鄉都不能落下,一個村子都不能掉隊。這是莊嚴的承諾,更是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的嘹亮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