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訌蘇秦興支行課題組
一、新常態下金融業面臨的挑戰
(一)資產質量的挑戰。隨著經濟下行,銀行業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大額授信風險、擔保圈風險數量增多,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與制造業的普遍不景氣正導致信貸風險由少數企業擴大至上下游企業或關聯產業,由產能過剩、敏感行業擴散至整個制造業,銀行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抵押、重擔保、重信用背書”、忽視第一還款來源的風險偏好、信貸文化及風險管理體制亟須調整。此外,銀行體系內外、表內外各類風險多點多發、相互傳染的特征越來越明顯,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聲譽風險、信息科技風險等領域日益增多、日趨復雜的不確定因素對銀行加強全面風險管控形成新的考驗。值得關注的是,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法律保障機制不完善、改革創新機制不配套等問題正進一步加劇了銀行業風險,外部侵害、金融欺詐、逃廢債等失信行為增多,銀行發展環境趨于劣化,維權難度明顯加大。
(二)利率市場化的沖擊。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國銀行業必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挑戰。一方面,商業銀行為招攬存款勢必會競相抬高存款利率水平,對商業銀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資金成本的上升。活期存款比例在下降,取而代之是各種理財產品等金融創新產品,這些產品都變相地提升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優質企業在銀行信貸中的議價能力較強,導致貸款利率難以明顯提升,隨著利率市場化不斷深入,存貸利差收窄是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將會使商業銀行利率定價和風險管理難度驟然增加。在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利率如何定價,必須綜合考慮宏觀經濟形勢、資金流動性充裕情況、利率市場競爭狀況、重要對手利率定價、自身經營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波動將是一種常態,并且波動幅度也將加劇,這使商業銀行經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三)商業銀行營利能力的挑戰。受經濟增速區間下移、金融脫媒、資金分流、利率市場化、同業競爭加劇、不良消化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沖擊,銀行業過去十多年“跑馬圈地、高歌猛進,躺著也能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盈利增長面臨日趨乏力的困境。2015年,經營壓力較往年有明顯上升,雖然繼續保持較高的盈利能力,但與經濟增速放緩相適應,銀行業盈利增速也回歸適度增長。增速下滑的原因,既與當前經濟增長趨緩背景下,企業經營質態劣化、投融資意愿下降,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息息相關,也反映出金融服務于社會創新、產業升級以及生產消費的能力還不強。
(四)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的挑戰。近十年來,中國商業銀行在體制改革、穩健經營和審慎監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經濟正步入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隨著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制度改革不斷深入、金融脫媒不斷加劇以及互聯網金融不斷沖擊,主要依靠貸款拉動經營規模的盈利模式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這些變革將迫使商業銀行迅速轉型,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這幾年商業銀行的快速發展,不是依靠單純存款和貸款的投放,主要是依靠同業業務的創新和發展。現在監管部門對同業業務提出明確的監管要求,對商業銀行的營利能力提出挑戰。
二、對縣域農行的幾點建議
(一)堅持服務三農不動搖。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受到更多關注,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工業向產業園區集中、農地向集約經營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區集中,這就要求農業銀行必須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務廣度、深度和密度,創新推進“三農”金融服務模式。一是以“村村通金融便民服務工程”為契機,大力增加信合卡的發放量,合理布設ATM自助終端服務設備和助農POS機具,緩解忠實客戶群體難以享受到方便、快捷、靈活的現代金融服務現狀;延展忠實客戶群體的期望,吸引新生代農民客戶群體;二是調整信貸投放結構,繼續加大涉農企業及個人的信貸資金支持力度,用足用好人行支農再貸款匹配資金,營造穩定的信貸金融環境,從而引領社會資本投向“三農”;三是農業銀行必須協調自身涉農信貸礅策與城鎮一體化的綜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契合度,緊隨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轉變傳統信貸資金投放觀念,逐步探索開展縣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等農村新型信貸機制試點,切實轉變涉農企業及農戶融資困難的實際問題。
(二)積極深耕縣域市場。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旨在加快我國城鎮化發展步伐,明確要求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并明確了銀行涉農貸款比例,行政上也在探索省管縣改革。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發展格局中,縣域必將成為金融機構各項業務尤其是零售業務競爭的重點。對農業銀行而言,發展縣域金融業務可謂是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依托覆蓋城鄉的龐大網絡優勢和客戶群體,農業銀行應積極深耕縣域市場,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完善金融市場,提升服務效率。農業銀行應強化資本約束,推動理念、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快從資產擴張型向內涵發展型轉變。跟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經營權融資等有效服務模式。把互聯網金融、利率市場化、新型城鎮化、人民幣國際化等作為創新重點領域,提升服務客戶的能力和水平。要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決策、管理和業務操作各個環節,扎緊制度藩籬,確保各級領導干部依法履職,全行依法經營。在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過剩產能、房地產、影子銀行等風險中主動作為,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維護黨紀行規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