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才 朱魯青(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2014年,全球小衛星(本文中提及的小衛星專指發射質量低于500kg的衛星)活動延續了2013年高速發展態勢,年度發射總數再創新高,小衛星能力再上新臺階,小衛星應用再創新模式。同時,小衛星繼續發揮航天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國外依托小衛星開展了大量前沿技術和創新概念在軌飛行驗證項目。
2014年,全球共成功發射小衛星162顆,占全球同期入軌航天器總數的61.8%,相較2013年同比增長22.7%。近兩年來,小衛星年度占比均超過60%。這表明,小衛星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高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和重要發展領域。
2014年,小衛星年度占比結束連續4年的高速增長勢頭,自2011年以來首次下滑,其主要原因是2014年10月28日,美國安塔瑞斯-120(Antares-120)火箭發射失敗,造成29顆立方體衛星未能成功發射入軌。

2000年以來全球成功入軌小衛星統計
隨著小衛星發射數量不斷增長,全球每年的星均發射質量(每年成功發射的航天器總質量除以每年成功發射的航天器總數量)呈持續降低趨勢。據美國空間作品(SpaceWorks)咨詢公司預測,2016年全球星均質量相比2012年將降低79%,屆時星均質量大約為500kg。

年度星均發射質量變化趨勢

50kg以下微納衛星發射數據統計

美國小衛星發射數量大幅增長
隨著微電子、微光機電和集成電路技術不斷發展,衛星小型化趨勢不斷加速,微納衛星性能快速提升,成為小衛星領域發展最為活躍的組成部分。尤其是50kg以下微納衛星發展高度活躍,成為航天技術創新和航天應用變革的重要突破點。2014年,全球共成功發射該類衛星130顆。其中,立方體衛星因其標準化、模塊化、低成本優勢而廣受高校與初創航天公司青睞,發射數量快速攀升,2014年全球共成功發射立方體衛星103顆。未來,在應用需求和市場活力不斷增長的驅動下,全球微納衛星發射數量將繼續攀高。據SEI咨詢公司預測,2014-2016年期間,全球50kg以下微納衛星發射總數將達到650顆以上。
從所屬國家看,美國2014年成功發射90顆小衛星,相較2013年同比增長了45%,發射總數高居全球首位;日本成功發射了21顆小衛星,是全球小衛星發射數量第二多的國家;歐洲小衛星發射數量有所回落;俄羅斯小衛星發射數量與2013年基本持平。此外,更多的中小國家借助小衛星開展了本國航天活動,匈牙利、立陶宛和烏拉圭均在2014年發射了本國首顆衛星,推動了航天技術在全球的普及,加深了航天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
從研制商看,宇航公司對小衛星關注力度逐步加大,超越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2014年度全球小衛星研制的主要力量。2014年,全球共有106顆小衛星由宇航公司研制,與2013年相比增長近108%。
一方面,以研制大衛星為主的宇航公司開始關注小衛星業務。波音公司推出了“幻影鳳凰”(Phantom Phoenix)系列小衛星平臺,并獲得首個業務衛星訂單;雷神公司(Raytheon)構建了小衛星自動化和批量化生產線;勞拉空間系統公司(SS/L)也以承研天空盒子公司(Skybox)13顆“天空衛星”(SkySat)為契機,建立了專門的小衛星產品線。

宇航公司對小衛星關注力度加大

業務型小衛星數量增長3倍

小衛星資產屬性分布
另一方面,國外近年涌現出大量新興商業小衛星公司,如美國天空盒子公司、行星實驗室公司(Planet Labs)以及俄羅斯達斡利亞宇航公司(Dauria Aerospace)、阿根廷衛星邏輯公司(Satellogic)等。這些新興公司均提出商業小衛星星座計劃,發展面向定制化需求的創新應用和商業運營模式,推動了全球范圍內小衛星活動的發展與繁榮。
從應用領域看,隨著小衛星能力不斷提升,小衛星應用不再只局限于科學與技術試驗,開始邁入業務化、裝備化運營階段,應用領域不斷擴展。2014年,全球共成功發射對地觀測小衛星77顆,通信廣播小衛星18顆,小型深孔探測器1個,科學與技術試驗小衛星66顆。業務型小衛星占比達到59.3%,總量相較2013年增長3倍。
小衛星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在軍事領域和商業領域的應用前景已獲得各方高度關注。2014年,俄羅斯發布的《俄羅斯2030軍事技術裝備發展戰略》提出,俄羅斯面臨的主要軍事威脅之一是“主要國家加緊發展包括以各種(作戰、偵察、電子壓制)小型衛星和納米衛星為基礎的航天技術”。美國航天基金會2014年6月發布的《2014年航天報告》也指出,“未來幾年一個可能的趨勢是小衛星將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得益于小衛星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商業資本開始大量涌入,國外出現眾多初創商業小衛星公司。這些公司以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驅動,面向用戶提供專業化、定制化服務,催生全新商業應用模式。在商業資本推動下,商用小衛星強勢崛起,發射數量急速攀升。2014年,商用小衛星發射總數達到80顆,占小衛星年度發射總數的49.4%。其中,以行星實驗室公司的“鴿群”(Flock)星座為突出代表,對地觀測小衛星成為商業資本的首要聚焦點。
截至2014年底,全球在軌運營航天器總計1317顆,其中500kg以下小衛星達到414顆,占比接近1/3。
從所屬國家看,美國、歐洲和俄羅斯在軌運營小衛星數量位列全球前三,分別是159顆、60顆和54顆。日本和中國位居第四和第五位,在軌運營小衛星數量分別是30顆和22顆。

各國在軌運營小衛星數量統計

在軌小衛星資產屬性對比

攜帶小衛星的美國“天鵝座”貨運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
從資產屬性看,民用小衛星數量最多,占比約為48%。長期以來,小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與技術試驗,并尤其受到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青睞,使得在軌民用小衛星總數遠高于商用和軍用小衛星數量。商用小衛星占比反超軍用小衛星占比,側面凸顯出近兩年來小衛星商業化應用的快速發展勢頭。
近兩年來,小衛星發射方式逐漸由“一箭多星”向“一箭超多星”延伸,“一箭超多星”發射漸成新常態。2014年6月19日,俄羅斯“第聶伯”(Dnepr)火箭成功完成了“一箭三十八星”發射,創造了“一箭多星”發射的新記錄。這也是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第4次打破該項記錄。此前,美國安塔瑞斯-120火箭在發射軌道科學公司(OSC)“天鵝座”(Cygnus)飛船時,將33顆小衛星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并隨后從“國際空間站”釋放入軌。
空間站釋放小衛星技術也漸趨成熟,成為小衛星低成本發射的重要手段。空間站漸成“天基發射場”,豐富了微納衛星部署手段,實現了衛星在軌批量儲備、按需發射和及時補網。2014年,全球通過空間站的“小衛星軌道部署器”(SSOD)共成功釋放67顆立方體衛星。
2014年,各類型小衛星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對地觀測領域,小衛星性能不斷提升,創新技術逐步成熟,低軌商業遙感小衛星星座大量涌現,催生全新商業運營模式和服務模式;通信廣播領域,低軌商用通信小衛星星座開始新一輪更新換代,戰術通信小衛星逐步面向基層作戰部隊,提供作戰支持服務;預警監視領域,基于小衛星的低成本空間目標監視技術成為發展熱點;空間攻防領域,低軌空間攻防技術已經成熟,目前重點發展高軌道小衛星空間攻防能力。

近年“一箭多星”發射記錄統計

美國“天空衛星”示意圖
(1)美國低軌商用小衛星批量入軌,開啟航天大數據時代
在“新航天經濟”驅動下,美國大量硅谷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航天領域,如天空盒子公司和行星實驗室公司等,相繼提出“小衛星、大數據”、“小衛星、大星座”商業計劃,發展低軌新型商業對地觀測系統。
繼天空盒子公司“天空衛星”星座首發星2013年底發射入軌后,2014年7月8日,“天空衛星”星座第二顆衛星天空衛星-2成功進入傾角97.2°、高為623km×637km的太陽同步軌道。天空衛星-2與天空衛星-1采用完全相同的設計方案,單星質量91kg,設計壽命4年,星下點全色圖像分辨率優于1m(天空衛星-1分辨率0.9m,天空衛星-2分辨率0.95m),多光譜分辨率2m,成像幅寬8km,并能夠獲取時長90s、30幀/秒的高清視頻。星下點視頻分辨率為1.1m,標準覆蓋為2km×1.1km。截至2014年底,天空衛星-1和2均在軌正常工作。天空盒子公司計劃構建由24顆小衛星組成的“天空衛星”星座,屆時將具備對全球指定區域8h數據更新能力。

美國“天空衛星”指令成像工作模式(左)與“長期在線”工作模式(右)
行星實驗室公司初步完成了全球首個運營級微納衛星星座“鴿群”的部署工作。“鴿群”是全球最大的對地觀測衛星星座,對地分辨率達到3~5m。截至2014年底,行星實驗室公司共成功發射了71顆3U立方體衛星。“鴿群”星座采用“長期在線”(Always On)工作模式,無需對星上相機下達特定區域的成像指令即可成像。這種“長期在線”工作模式可持續獲取圖像數據,提供全球變化監測服務。
與傳統對地觀測系統相比,“天空衛星”和“鴿群”等新興商業對地觀測系統呈現出一些新的技術特點與運營模式:①星座所屬公司均以互聯網企業自居,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理念,并提供在線數據瀏覽、直銷和分發等業務;②提供云服務平臺,鼓勵用戶或第三方開發專業化應用程序(App),嘗試天基對地觀測應用的近實時響應和定制化服務模式;③除提供天基對地觀測圖像數據外,還可提供變化監測信息,驅動天基對地觀測產品從圖像向信息發展;④系統重訪周期高,對地觀測數據更新快,能實現全球近實時觀測,兼顧全球“熱點”地區和“非熱點”地區;⑤部分系統具備視頻成像能力;⑥大量使用“商用現貨”(COTS)器件,降低系統建設成本。
(2)歐洲薩瑞公司小衛星性能升級,發布視頻成像衛星平臺

英國薩瑞衛星技術公司的S頻段“新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英國薩瑞衛星技術公司(SSTL)的“災害監測星座”(DMC)性能不斷提升,規模不斷擴大,開辟了多國合作共贏的低軌小衛星發展模式。自2011年300kg、2.5m分辨率光學成像小衛星投入使用后,薩瑞衛星技術公司已研制出新一代350kg、1m分辨率光學成像小衛星災害監測星座-3和首顆400kg、分辨率6m的S頻段“新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NovaSAR)成像驗證小衛星,并計劃于2015年相繼發射入軌。
2014年4月,薩瑞衛星技術美國公司(SSTUS)發布了基于其“入門級”(Entry Level)的X50系列平臺研制的具有彩色視頻成像能力的V1C型小衛星。V1C型小衛星設計緊湊,單星價格低于2000萬美元,能夠獲得高清晰畫質的真彩色(紅、綠、藍)視頻,星下點指向時地面分辨率優于1m,地面幅寬為10km,幀頻高達100幀/秒。
V1C型小衛星具有任務可再配置能力,能應用在多種情報采集領域,如監視、探測和確認等,向需要快速獲取和分析衛星數據的組織,提供快速變化的地面人群或基礎設施的態勢感知和實時情報(ABI)信息。根據衛星發射數量不同,V1C型小衛星可構成多種不同的星座構型,如以30~60min的時間間隔部署在同一軌道,以便在每天特定時段提供近實時的視頻覆蓋。
(3)日本發射新型通用平臺首發星,最高分辨率優于0.5m

英國V1C型小衛星外形圖
日本積極推動對地觀測小衛星技術發展,成功發射了基于新一代通用平臺的高分辨率光學成像遙感衛星。2014年11月6日,日本利用俄羅斯“第聶伯”火箭成功發射具備新系統結構的先進觀測衛星-1(ASNARO-1)。該衛星質量約495kg,全色分辨率優于0.5m,多光譜分辨率優于2m,幅寬10km,星下點側擺能力±45°。該衛星平臺基于通用化架構和標準接口設計,采用SpaceWire協議,具有柔性化、開放式特點,能夠搭載不同對地觀測載荷,快速滿足多種對地觀測任務需求,如包括高分辨率光學成像載荷、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多光譜遙感器和紅外遙感器等。該衛星平臺具有高分辨率、高敏捷、低成本、短周期和小型化的特點,能夠快速響應用戶需求,是日本未來發展低成本、低軌對地觀測系統的重要力量。
美國軍用通信小衛星維持既有能力,2014年度未有新衛星發射入軌。“作戰響應空間”(ORS)計劃下發展的戰術衛星-4(Tacsat-4)繼續在軌工作,提供“動中通”、“數據滲漏”(Data-X)和“藍軍跟蹤系統”(BFT)等服務。2008年啟動的“空間與導彈防御司令部-作戰納衛星效果”(SMDC-ONE)計劃延續4星在軌狀態,規劃的8星星座尚有3顆納衛星等待發射。俄羅斯繼續維持低軌存儲轉發軍用小衛星星座,2014年度共發射3顆“泉”(Rodnik)系列小衛星,單星225kg,設計壽命5年,主要用于軍事和情報信息的中繼通信。
美國商用低軌通信小衛星開啟新一輪更新換代。2014年7月14日,美國第二代“軌道通信衛星”(Orbcomm-OG2)星座的首批6顆衛星成功發射入軌,開啟了國外低軌商業通信小衛星星座新一輪更新換代。該衛星采用SN-100A平臺,發射質量157kg,設計壽命5年。與第一代“軌道通信衛星”相比,第二代增加了船只“自動識別系統”(AIS),可用于海上資產跟蹤與管理。據預測,隨著6顆第二代衛星的發射入軌,軌道通信公司(ORBCOMM)“自動識別系統”業務的年收入將達到600萬美元,并將逐漸提升至1000萬~1500萬美元。

日本具備新系統結構的先進觀測衛星-1在軌飛行示意圖

美國第二代“軌道通信衛星”進行太陽電池板測試
在預警監視領域,美國“作戰響應空間”計劃正式提出發展空間目標監視能力,授出作戰響應空間-5衛星任務研制合同。
2014年7月30日,“作戰響應空間”辦公室宣布授予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作戰響應空間-5任務的研究合同。林肯實驗室負責為“作戰響應空間”辦公室設計并建造一顆演示驗證衛星,用于彌補在軌空間物體監視能力的潛在缺口。作戰響應空間-5衛星將從低地球軌道(LEO)對地球靜止軌道(GEO)帶進行連續掃描,衛星質量90~110kg,軌道高600km、傾角0°,預計2017年發射。作戰響應空間-5任務驗證的前沿技術將轉移到美國“天基空間監測系統”(SBSS)后續任務中。
試驗”(ANGELS)衛星,重點發展高軌道空間預警和防護技術。2014年7月,該衛星成功發射進入地球靜止軌道,為地球靜止軌道大衛星提供巡視防護,執行繞飛巡視、周圍環境探測任務,探測人為干擾、感知接近受保護航天器周圍的未知物體等。該衛星質量約100kg,具備自主制導、導航與控制能力和廣域監視能力。
“鳳凰”(Phoenix)計劃繼續穩步實施,力爭2015年完成首次在軌演示驗證。2014年4月,“鳳凰”計劃完成第一階段研究項目,重點論證了空間機器人和“細胞衛星”(Satlet)的概念可行性。隨后,“鳳凰”計劃進入第二階段,對空間機器人、“細胞衛星”和“有效載荷軌道交付系統”(PODS)關鍵技術展開研究。11月,參與“鳳凰”計劃的諾瓦克斯公司(NovaWurks)宣布將于2015年第三季度發射由多顆“細胞衛星”聚合形成的衛星,在軌驗證“鳳凰”概念和關鍵技術。
近年來,美國利用小衛星開展了一系列交會對接、在軌巡視、在軌維修、部件替換與燃料加注等關鍵技術演示驗證,探索了小衛星空間攻防應用的潛力。目前,美國低軌道空間攻防技術相對成熟,正逐步發展高軌道空間攻防能力,重點關注高軌高價值目標在軌巡視與保護技術。
美國空軍在“試驗衛星系統”(XSS)計劃成功的基礎上,提出并研制了“局部空間自主導航制導
小衛星是航天技術創新實踐與應用的主要載體。2014年,國外基于小衛星開展了大量創新概念和前沿技術研究,其中美國“芯片衛星”(ChipSat)項目是典型代表。
“芯片衛星”是指將航天器全部功能集成在單個集成電路上的一類衛星,能夠在軌執行特定任務,并與地面進行通信。“芯片衛星”使微系統技術在航天中的應用從部件級躍升到整星級,加速了航天器超小型化趨勢。2014年4月18日,康奈爾大學領導研制的104顆“精靈”(Sprite)芯片衛星裝載在凱克衛星-1(KickSat-1)中,并發射進入低地球軌道,計劃執行全球首次“芯片衛星”在軌飛行任務,驗證“芯片衛星”對地通信、姿態測量等關鍵技術。4月30日,由于受單粒子翻轉事件影響,凱克衛星-1裝載的“精靈”衛星釋放裝置發生故障,導致原計劃于5月3日進行的“精靈”衛星在軌釋放任務無法如期開展。5月14日,凱克衛星-1再入大氣層,宣告本次“芯片衛星”在軌釋放任務徹底失敗。

美國“芯片衛星”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示意圖
盡管“芯片衛星”目前還處于研究起步階段,但其超輕量化、超小型化、超低成本等突出特點已獲得多方關注。2014年10月,“NASA創新先進概念”(NIAC)計劃授予美國德雷珀(Draper)實驗室價值10萬美元的合同,要求其基于康奈爾大學研制的“芯片衛星”開展關鍵論證研究,探討“芯片衛星”用于探測木衛二(Europa)或其他行星的可行性。
總體來看,國外小衛星發展高度活躍,連續3年占比超過年度入軌航天器總數的30%,近兩年更是高于60%。小衛星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重要構成部分,并呈現出以下特點:①大衛星小型化、小衛星微型化趨勢明顯加速;②微納衛星發展高度活躍,立方體衛星發展前景廣闊;③小衛星業務能力不斷提升,應用領域不斷擴展,成為宇航公司業務發展的新增長點;④商用小衛星發展勢頭勁猛,催生全新的衛星應用模式和商業運營模式;⑤“一箭多星”發射成為小衛星低成本進入空間的主要手段。展望未來,小衛星發展呈現出如下趨勢。
(1)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催生衛星應用顛覆式變革
小衛星技術高速發展降低了人類利用空間的準入門檻,信息技術普及應用變革了人類的信息交互模式。移動互聯網時代,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驅動下,小衛星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多創新理念,使衛星商業運營模式和商業服務模式發生顛覆式變革。以對地觀測為例,低軌小衛星星座將具備全球持續覆蓋和數據實時更新能力,面向用戶開放基于云平臺的遙感數據遠程在線訪問服務,可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定制化、近實時的數據獲取和分析及提醒服務,并可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潛在事件發生概率,兼備應急響應和提前預警能力。
(2)小衛星發展力量和投資主體更趨多元化
微納衛星高速發展,尤其是立方體衛星技術和相關標準不斷成熟,大幅降低了利用空間門檻。“一箭多星”發射、搭載發射等又降低了小衛星進入空間成本。低成本進入空間和利用空間技術發展,將使小衛星發展力量更趨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中小國家、小微團隊甚至個人都能夠獨立研制小衛星并開展航天活動,使航天不再只是大國“精英俱樂部”,更是成為全民參與的一場“軌道革命”。在此背景下,小衛星商業市場規模將急劇增長,應用模式和商業市場將得到更好地開發,政府投資、商業資本、風投、眾籌等多種投資模式將共存,使得小衛星投資主體更趨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