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艷文
風箏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魯班曾制木鳶飛上天空。后來,有人以紙代木,稱為“紙鳶”;漢代起,人們開始將其用于測量和傳遞消息;唐代時,又在紙鳶上系以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有了“風箏”之稱。至宋代,放風箏逐漸成為人們集休閑、娛樂和鍛煉為一體的健身運動。
享受空氣、日光浴。放風箏一般都在春季的野外、公園、草地等空曠地方進行,這些地方空氣新鮮;而且放風箏的季節溫暖宜人,天氣風和日麗,在這樣的環境中活動,人可以充分享受空氣浴、日光浴。

有益改善視力。近距離、長時間用眼容易引起眼球睫狀肌緊張,這是造成近視的主要原因。而在空曠的戶外放風箏,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可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肌疲勞,能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同時對防治近視眼、老花眼、視神經萎縮大有好處。
消散體內郁熱。在春光明媚的野外放風箏,人呼吸新鮮空氣,吐故納新,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清心肝之火,散內結郁熱,能起促進代謝、維持身體內分泌平衡的作用。
可以降低血壓。從中醫角度講,放風箏可釋放壓抑的情緒,通過排除濁氣,順暢清氣,使體內氣息順暢,從而起到降血壓作用。從西醫角度說,放風箏時精神專注,可排除雜念,放松心情,使血管舒緩,高血壓自然而然就降下來了。
可防治頸椎病。經常放風箏,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保持韌帶的彈性和椎關節的靈活性,增強骨質代謝,加強頸椎、脊柱的代償功能,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防椎骨和韌帶退化。放風箏時,眼望天空,頭向后仰,可使頸項部的肌肉得到放松,有利于保持頸椎的生理弧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可以防治頸椎病。
可治神經衰弱。放風箏時,人心情舒暢,心無雜念,只關注風箏在空中的舞動狀態,精神愉快,可使處于緊張狀態的大腦皮層和腦血管放松,又使大腦皮層得到休息,對神經衰弱及失眠癥有治療作用。
全身得到鍛煉。放風箏不是劇烈活動,體力消耗也不是很大,但放風箏時需要聚精會神,手臂配合緩緩放出長線,放達一定的高度后,還要隨時跟蹤控制,或慢走或奔跑。一根細線,既牽引風箏,又牽動放風箏人的全身。這時,人不由自主地跟隨風箏做全身的協調活動,這是一種舒展全身的綜合鍛煉。

風箏品種繁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結構有硬翅、軟翅、傘形、桶形、長串等。但我國的傳統風箏,大多屬于硬翅風箏,這里僅以此類風箏為例。硬翅風箏一般有三根提線,超大型的需要相應增加提線數量,以保證風箏的剛度。膀翅寬度在800毫米以內的硬翅風箏,大多使用二根提線。因為二根提線在放飛時如果出現飛行不穩定的情況,可以方便地進行調整。一般情況下,上提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在10度左右。

放風箏前要先掌握風向和風速強弱,如果附近有旗幟或炊煙,可觀其飄浮狀態確定;放中小型風箏,一手持線輪,一手提風箏的提線,當風力適合時,逆風向前邊跑邊放飛,同時注意風箏飛升的狀況。如果感覺風勁足夠,風箏向上爬升時,便停下腳步慢慢放線;風力不足時,快速向后收線,給予人工加風;感覺風箏線有拉力時,要把握時機放線;若風箏有下降的趨勢,迅速收回一部分線,直到風箏能在天空挺住不墜;風箏飛翔穩定時,可把風箏系在樹干或物體上,任其飄浮,而在風向及風力不穩定的情況下,則隨手操縱。當風力突然轉強,風箏搖擺而傾斜度過大時,可采取以下控制方法:一是迅速放線;二是迅速往風箏方向奔跑;如遇兩只風箏線糾結在一起,施放者不要驚慌,立刻與糾纏者靠近,互相交換線輪調整,使線松開即可。大型的風箏由于體積較大,不便于一個人放飛,需要助手幫助。這時,一個人拿住放飛線,另外一人在遠處十幾米以外或是幾十米以外,用雙手拇指和食指輕扶風箏的骨架,迎風站立。待有風吹來時,提線之人發出信號,拿風箏的人將風箏往上一舉并松開手,而提線的人前后輕抖,風箏就會迎風飛起。
總是偏向一側。解決方法是調整風箏的上提線,如果風箏偏向左側,可以將上提線向左側移動,每次移動的長度不宜過大,直到風箏飛行狀態穩定為止。

扎跟頭。風箏飛起后不久,飛行狀態尚未穩定時,遇到風力變化,風箏一頭扎下來。如果風箏按照正常的綁扎提線以后,將風箏放起后就出現這種情況,產生狀態的因素較多,調整方法是將風箏的尾部加重。如果不行,可將上提線縮短。同樣,調整的盡度不要過大,逐漸進行,直到合適為止。
左右搖晃。風箏飛起后,狀態如醉酒,忽左忽右。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是提線的重心位置偏上,調整方法是將下提線縮短一些,逐漸調小,不要過多。出現旋轉,即風箏放起后還未穩定,就像風輪一樣邊轉邊往下飛,補救方法是在尾部加上一長帶做為尾巴。
切勿在機場、火車道旁,有高樓、高壓線電塔、電線桿架的地方放飛箏,應選擇空曠處,如公園、海灘、田野,同時也要避免障礙物;放風箏時,最好戴一副手套,以免手被線拉破;注意氣候變化,如有臺風、雷擊現象,應馬上停止施放并遠離空曠處;放飛應選擇適合且能配合風速之風箏,切勿輕視風的力量;使用特技風箏,切勿進行低飛或驚嚇他人等危險動作;另外,放風箏需要長時間仰頭,老年人和脊椎動脈供血不足的運動者勿快速轉頭,以防腦血管突然收縮,要根據自身狀況調節運動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