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安格(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20世紀80年代初,公共管理領域實現由 “傳統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的巨大轉變,曾主導西方近一個世紀,被看作是“政治家的公共管理理論”的傳統公共行政理論逐漸被淘汰,“企業家的公共管理理論”即新公共管理理論,開始成為主流管理理論。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公共管理理論也不再適應新時期社會的發展,不斷受到詬病和質疑,21世紀初,以羅伯特·登哈特和珍妮·登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公共管理學家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理論,在傳統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基礎上進行了反思和改進(見表)。

表1 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的對比
新公共服務的內涵包括:(1)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2)政府的作用是“服務”,而非“掌舵”;(3)服務的對象是“公民”,而非“顧客”;(4)強調參與主體的多元化;(5)公平應置于效率的價值之上。
公共體育服務是指公共組織為滿足公共體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公共體育服務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公益性,其中也包括很大一部分混合物品,這部分混合物品可以由市場或市場與政府合作提供,但政府仍然是公共體育服務的主要供給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提出了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政府在體育中的職能也正在從計劃經濟中的“掌舵”轉向“服務”,越來越重視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目前,在公共體育服務中我國政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
(1)制定發展戰略與規劃。政府在實施體育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職能前,首先確定體育的發展戰略與規劃,提出體育發展的宗旨、原則和目標,并以此指導體育政策的制訂,其次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體育發展的實際,制定體育事業發展規劃。
(2)進行資源配置。公共體育資源包括體育場地設施、體育信息、體育組織、體育活動等多種有形和無形的產品和服務,其中既有純公共物品,也有混合物品,在現實中以混合物品為主,并且市場經濟和體育產業在快速發展,因此,公共體育資源已不再適合由政府專控。
(3)構建保障機制。在公共體育服務中,保障機制包括公共政策、法規制度、資金與人才、績效評估體系等,即決定政策為誰服務,怎么服務,如何保障服務供給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公共體育服務經費如何籌集、怎么付費,人才戰略如何實施和績效評估體系如何構建等。
(1)服務質量不高,服務功能尚未完全發揮。
一方面,我國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不高,只能處于“廣覆蓋,低水平”的層次,而在滿足公民公共體育服務更高層次的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上力不從心,并且資源浪費現象也比較嚴重;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從“過度干預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但我國政府體育部門的服務功能尚未完全發揮,在很多方面存在缺位現象。
(2)資源配置、績效評估缺乏公平性。
資源配置方面,不僅存在地區差異,還有人群區分,在有限的供給中政府對殘障人士、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公共體育服務需求的關注度明顯不夠。績效評估方面,重效率輕公平,在各地公共體育服務評估指標中涉及供給公平的指標寥寥無幾,規范的評估制度尚未形成。其中,基層政府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公平性評估的缺乏,致使部分基層政府失去了追求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均等化的動力和約束機制。
(3)抑制公共利益,忽視公民體育訴求。
一些政府體育部門領導人出于自身政績考慮,或依照自己的經驗和喜好對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做出選擇,從而使自身的目標及行為與公共利益發生偏離。這時,政府往往會在公共體育產品供給中出現短期行為,比如修建一些不實用的場館設施、制定不具備可行性的政策以及對公共體育服務經費的挪用等,不僅忽視了公共利益,還抑制了公民的體育訴求。
(4)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主體單一。
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舉國體制”使政府包辦體育成為習慣,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的職能在逐漸轉變,但目前我國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主體十分單一,政府對企業、社會參與公共體育產品供給的各類扶持和優惠政策仍然十分匱乏,市場主體缺乏積極性和動力,政府在有限的資源和精力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也就得不到提升。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政府的作用是“服務”而不是“掌舵”,在公共體育服務中,公民與政府的關系也應該是主仆之間的服務關系。一方面,政府要從“辦體育”向“管體育”轉變,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少一些干預,多一些服務,不斷地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中要發揮核心作用,并引導、扶持和監督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制定保障公民平等獲得公共體育服務的政策,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新公共服務強調政府提供服務的公平性,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中應把公平置于效率的價值之上。在資源配置上,統籌城鄉、惠及全民,加大對弱勢群體體育需求的關注,基本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在績效評估上,制定針對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公平性”的評估標準、指標體系和組織方法,建立相對獨立的評估機構,依據評估結果對公共體育服務的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監督和反饋,保證每一位公民相對公平地享有公共體育服務。
政府管理部門人員必須樹立正確的公共利益觀,以公共利益為導向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公共利益依據的是關于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利益的公共對話,在這種對話過程中,公民能表達體育需求、參與體育管理、行使公民權力。政府提供什么公共體育服務,怎樣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應當事先聽取公民的意見,以公民意愿作為第一價值取向,并建立有關了解民意、公民參與決策的渠道、規則和程序,充分滿足公民的公共體育訴求。
政府在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時必須尊重公民的參與權,堅持“以民為本”,增強對公民參與公共體育事業的回應。針對公共體育服務主體單一的問題,政府可以通過授權生產、特許經營等方式,使準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到公共體育服務中,共同提供豐富的資金、知識和技術資源,較好地使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取長補短,發揮開放系統的整體功效。
[1][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肖林鵬,李宗浩,楊曉晨.公共體育服務概念及其理論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02).
[3]王才興.構建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J].體育科研,2008,(02).
[4]王艷.公共體育服務政府供給的創新途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02).
[5]毛偉民.新公共服務理論視野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啟示[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