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甄珍(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北京 100081)
藝術體操項目在我國經歷三十余年的發展,已逐漸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與培養模式。在2008年奧運會上中國集體項目獲得了銀牌,實現了第一次亞洲藝術體操運動員站在奧運會領獎臺上的零突破。遼寧省的運動員身體條件與歐洲優秀運動員相似,在大賽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藝術體操項目引進中國以來,遼寧省先后為國家隊輸送出一批批優秀的藝術體操運動員。
遼寧省藝術體操項目后備人才現狀。
(1)文獻資料研究法。
根據研究目的與內容,借助于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國家圖書館、等查閱大量有關藝術體操方面的文獻、書籍及各類資料,并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為本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
對遼寧省藝術體操有關部門發放調查問卷。
(3)數理統計法。
本文通Microsoft Excel數據處理軟件,對收回的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競技體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是指具有一定體育天賦,經過系統訓練后,可能對競技體育的發展做出貢獻的青少年運動員。競技藝術體操項目早齡化的特點決定了其發展的核心是年齡與技術水平的銜接。從我國藝術體操項目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來看,做好人才選拔的工作,注重對我國青少年運動員的選拔、嚴格按照訓練大綱系統培養是今后我國藝術體操項目能夠躋身世界藝術體操強隊的關鍵。

表1 遼寧省青少年業余藝術體操注冊運動員年齡結構
由于省隊的專業運動員都是從各俱樂部、各級各類體校的運動員中經過全面的測試選送出,所以業余注冊運動員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各省競技藝術體操的興衰。經統計,我國遼寧省的藝術體操青少年注冊運動員(19歲以下)共計70人,11歲以下注冊運動員有20人,占總人數的29%;12-13歲有20人,占29%;14-15歲12人, 占17%;16-17歲8人占11%,18-19歲有10人,占14%(見表1)。可以看出,遼寧省的后備人才數量并不客觀,數量稀少。因此,應全面發展與普及這項運動。中國人口眾多,是迅速擴大在訓人口的有利優勢,將競技項目推廣到大眾體育中去。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只有二者相結合才能實現在訓人口基數的擴大。
6-8歲是藝術體操項目的啟蒙訓練階段,也是學生文化課的啟蒙時期,因而凸顯出 “學訓矛盾”。而眾所周知,競技體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成才率低。所以家長更傾向于讓孩子走更有保障的學習道路。解決“學訓矛盾”就成為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應當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借鑒世界藝術體操強國的成功經驗,推行“體教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遼寧省藝術體操注冊運動員中,一線注冊運動員有17人,二線注冊運動員14人,三線注冊運動員人數為0。“金字塔”結構的運動員后備人才儲備模式是我國輸送后備人才的有力保障,而藝術體操項目在遼寧省的省隊中并未體現出“金字塔”結構的后備人才輸送合理化模式,后備人才面臨斷層。
運動員的運動等級代表了運動員在本專項中的運動水平,遼寧省的藝術體操人才培養質量則能夠側面反映出該項目的發展情況。遼寧省現役藝術體操運動員中,國際級運動健將有5人,國家級運動健將18人,一級運動員2人,二級運動員0人。可以看出,國家級運動健將的人數最多,代表該省有能力培養出高水平的藝術體操運動員,但一級運動員只有2人,人才的培養跟不上項目的發展,長此以往,會出現藝術體操人才斷層的局面,不利于該項目的長期發展。
(1)遼寧省藝術體操項目后備人才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金字塔”結構。
后備人才梯隊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金字塔”結構,全國及某些省市后備梯隊出現斷層。擁有一批高質量的藝術體操后備人才是該項目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更是實現《奧運爭光計劃》的必要前提。
(2)普及不廣泛制約了藝術體操項目在遼寧省的發展。
競技藝術體操項目在各省的普及力度不夠,遼寧省的藝術體操項目在我國雖然開展較好,但仍呈現不平衡的現象,抑制了我國藝術體操項目躋身向世界高水平強隊的進程。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客觀因素如:體育主管部門的政府傾向性、場地器材及經費的投入情況,教練員的技術水平與學生的參與程度、有關部門領導的重視程度等。只有協調好主、客觀各類因素,才能使我國藝術體操項目在奧運賽場上取得優異成績。
(3)成才率低,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益還有待提高。
從年齡上看,藝術體操屬于早齡化項目,啟蒙年齡為6-7歲,這剛好是孩子的學齡期。很多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希望其學習優秀,會隨著課業的加重而放棄藝術體操的道路,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從藝術體操的特點來看,它結合了古典芭蕾與諸多舞蹈元素加上身體技巧與器械配合,雖因“美”而吸引人,但更多的會因為“難”而使人望而卻步。近年來,世界藝術體操快速發展,成套動作的技術難度加大、國際賽事評分標準不斷更新,在集體項目中更是要求有高質量的配合。雖然近年來,我國的藝術體操成套編排風格為世界所接受,但驚險性與技巧性的缺乏拉開了我國選手與國外選手的差距。
(1)擴寬生源渠道,提高在訓人口基數。
利用新時期帶來的機遇與人類對美的追求與藝術體操美的特點相結合,得到家長的支持并吸引少年兒童參加到訓練中來。俱樂部、業余體校應當通過傳媒、表演等途徑宣傳藝術體操,以提高促普及,大力宣傳推廣藝術體操項目,讓更多的適齡兒童參與到大眾藝術體操訓練當中,擴大在訓人口基數,從而選出有藝術體操天賦的運動員進一步培養發展。例如借助媒體轉播高水平藝術體操比賽,讓更多的人了解藝術體操項目,吸引她們加入到大眾藝術體操的訓練當中,培養出一批藝術體操愛好者作為藝術體操項目的傳播者。
(2)解決好運動員退役后的深造問題。
當今競技體育的發展越來越需要高學歷、高競技水平的復合型人才。運動員的生涯雖然有限,但在有限的運動生涯中獲得的訓練經驗是非常寶貴的。可以發揮自身長處,繼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深造,學習系統的教學知識、總結自身多年訓練經驗,為該項目培養出更多的優秀運動員。高校應當將招收優秀運動員的政策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改善“進易出難”現象。
[1]楊再淮.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王雷.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發展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2).
[3]樊蓮香,刁在箴.從世界藝術體操強隊的成功經驗談中國隊整體水平提升[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