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萍+徐濤
走進麻城市閻家河鎮桃林河村,入眼的是鵝卵石、廢棄竹木打造的原生態風貌,曾經紅磚裸露的墻面和黃泥墻,畫滿了各種人文傳說。村口曾經的泥地上,已建起美麗的村口公園和文化長廊,村民的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迎面撲來一股清新脫俗的鄉村氣息。
今年以來,麻城市通過“點”上發力,促進“面”上工作,全市各級基層黨組織陣地建了起來、隊伍強了起來、服務實了起來,一大批農村黨員群眾增收致富。
分類定標,組織強起來
堅持規劃先行、謀定后動,全市以城區為中心,沿杏龜線、紅色旅游線、特色產業線,合理布局一條非公黨建示范帶和三條農村黨建示范帶。其中非公示范點10個,機關示范點15個,村(社區)示范點75個。創建過程中,按照組織+服務+產業+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模式,麻城市委組織部專門制定了《基層黨建示范點創建工作標準》,分村(社區)、機關、非公三個類型,縣、市、省三個級別,做到“一地一策、一點一品”。通過分類定標,個性化創建,使每個黨建示范點在基本功能完善的基礎上,或有服務品牌帶動,或有特色產業支撐,或有幽雅環境襯托,或有深厚文化浸潤,真正做到有場景、有故事、有特色。
強化督辦,服務實起來
采取結對指導、觀摩評比、驗收授牌等措施,確保示范點有序有效推進。市級領導包鄉鎮,市委組織部干部包點,鄉鎮工作專班蹲點,建立工作臺帳,銷號備案管理。每半年對全市所有黨建示范點進行拉練觀摩、評比分類,集中展示各個黨建示范點創建成果,亮一亮、比一比,營造比學趕超的氛圍。年底組織專班對示范點進行驗收,對于合格達標的統一授牌并推薦到省市表彰獎勵,對不達標的,約談鄉鎮黨委書記,全市通報批評。
引導黨組織依托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開展活動,推行值班服務、代辦服務、結對服務、志愿服務等服務方式,建立市鄉村三級黨員服務網絡。強化落實措施,加大培養力度,確保示范點有序有效推進。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農村黨員“雙建雙帶”、社區黨員“志愿服務”、機關黨員“雙聯雙促”等活動,不斷提升服務群眾水平。位于偏遠山區鄉鎮的張家畈鎮李家沖村開辦老年人活動中心、四點半學校、健身室,成了留守老人、兒童、婦女的樂園。村“兩委”把工作下移到老百姓家里,村干部的貼心服務贏得了老百姓的充分信任,全村做到了“小事不出屋、大事不出村”。
多方籌資,產業興起來
財政投一點、鄉鎮辦擠一點、包村社區單位給一點、黨費補一點、“一派兩聘”對象捐一點,協調房地產開發商建設活動場所,通過采取“五點一建”辦法,保證示范點創建有經費、有保障。市財政單獨預算300萬元對驗收合格的示范點給予經濟補助,達到省級標準的獎勵10萬元,達到市級標準的獎勵5萬元,達到縣級標準的獎勵3萬元。2014年,閻家河鎮石橋垸村流轉荒灘1000畝,成立恒昌葡萄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在家門口就業,打造了生態體驗項目“葡園印象”。葡萄園開園以來,先后有5000多人次來觀光園體驗采摘、垂釣、騎馬等。該項目集農業特色種植、農產品深加工、餐飲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不僅拓寬了合作社的收益渠道,還帶領了群眾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