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出現了一些值得琢磨的現象:國家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后,并沒有出現專家們所預測的農民遷戶口入城潮,反倒是一些城里人想把戶口遷回農村;許多城市工商資本爭相投資農業,不少老板、白領以當職業農民為時尚;城里不少退休老人一年有幾個月租住在鄉下,上班族一到周末便蜂擁至農家樂。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幾十年前的一個情景。農民激勵兒女讀書的方法很簡單:你要不好好念書,就得一輩子修理地球。“村花”們為了跳出農門,即便城里的“殘次品”也可能成為優先選項。上高中時,有幾位同學的老爹在城里工作,嘿,你沒見他們骨子里的那份優越感。
現在,情勢在變,已處于城鄉關系的轉折期。盡管還有一些貧困落后的鄉村,但農村的總體進步已是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大趨勢不可阻擋。
可以看一下城鄉關系的發展軌跡。新中國建立前,中國一直是傳統農業社會,1949年城鎮化率只有10%。1950年代始,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原始積累的重任便落到農民身上,形成了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農民羨慕城里人,也不斷有農民變為城里人,但城鎮化進展緩慢,城鄉二元結構一直十分穩固。
“大包干”后,農民對土地有了較大支配權,能吃飽肚子了。之后,進城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打工所掙超過種地收入。但二元結構的藩籬并未被打破,農民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糧食,但收益并不高;農民工為經濟增長和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仍無法融入城市;農村的土地被征收,但農民只得了增值收益的零頭;農民在銀行的存款,相當一部分貸給了城市。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施行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農民不交農業稅費了,種地還有補貼。水電路氣房建設向農村延伸,教科文保衛服務向農村覆蓋,開始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
我時常想,農村的優勢是什么,表面看是優美的環境、新鮮的食物、淳樸的民風,背后卻是土地,決定城鄉關系天平向農村傾斜的最大砝碼是土地。
有兩個事將對城鄉關系產生長遠影響。一個是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再一個是對耕地價值的再發現。許多城里人已不滿足于吃飽肚子了,農產品消費呈現出高端化、個性化趨勢,過去一斤大米賣一塊多錢,現在有特色的大米賣到幾十塊。我在湖北聽到,山地有機蔬菜可使每畝多掙4000元,稻鰍共生模式能讓每畝增收3900元,這些可不是“盆景”,而是幾百萬畝的大風景。我還看到,很多地方農民不再是把耕地“流轉了之”,代之的是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或由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以更多地享受耕地的增值收益。
要建立真正平等的城鄉關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理念上,城鄉居民生而平等,城鄉資源要平等交換,城鄉居民要機會均等。在制度設計上,要徹底打破那些歧視農村和農民的條條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