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宇
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中,漫畫家們以漫畫為武器,發出“漫畫戰”的吶喊,漫畫被譽為抗戰期間最有效、最普遍的宣傳工具。下面以抗戰時期的漫畫為媒介,來重溫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日本侵華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1.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以上漫畫反映了日本的侵華行動愈加明顯,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耗子不會生蛋》寓意明顯,東三省屬于中國國土,日本這只“耗子”是生不出“東三省”這只蛋的。《誰家天下??》顯示出日本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范圍,北方的熱河、察哈爾、綏遠等地區都插滿太陽旗,成了日本的勢力范圍,華北名存實亡。
解讀:日本侵華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1927年7月,日本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日本天皇呈奏題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文件,提出了日本對外擴張政策的總戰略:“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夢想稱霸亞洲,征服全世界。從直接原因來看,1930年日本卷入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統治集團為了轉移本國人民的視線,緩解其政治經濟危機,決定加速推行其“基本國策”。1931年,日本通過在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攫取了中國東北三省的權益;1932年,通過發動一·二八事變和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使上海成為日本侵華的重要基地;1933年、1935年,通過分別簽訂《塘沽協定》和《何梅協定》,日本進一步控制了華北地區。但是欲壑難填的日本帝國主義不滿足,試圖將整個中國變為日本的殖民地,七七事變以后,日本掀起全面侵華戰爭。
2.日本侵華罪行
上述漫畫反映了日軍侵華造成的部分罪行和傷害。《獸行》反映的是侵華日軍在中國燒、殺、淫、掠等慘絕人寰的罪行。《敵人飛機的目標》顯示出日軍的轟炸機連圖書館、博物院、印刷所等非軍事目標也不放過,殃及普通民眾和設施。《再會罷!北平!》揭示的是北平、天津、河北等地高等院校為避免日本毀滅中國的高等教育,向西南大后方遷移。
解讀:日軍對中國的大規模武裝侵略及其在占領區的殖民統治,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極為深重的災難。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殺害了大量中國平民和被俘戰士;大肆掠奪中國的資源、財富和勞動力,推行其“以戰養戰”策略;強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按照“以華制華”政策和“思想戰”的方針,在其占領區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圖泯滅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維護其殖民統治。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抗日救亡運動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以上漫畫反映了九一八事變以來的中國抗日救亡運動。《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與《學生救亡運動的一幕》反映的是南京國民政府在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采取“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在對日妥協退讓的同時,打擊國內的救亡團體(如“七君子事件”),壓制國內的抗日救亡運動(如“一二·九運動”)。《聯合全國抗日部隊一致抗日去!》反映的則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各政治力量呼吁建立全國范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御外敵。
解讀:九一八事變后,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的背景下,南京國民黨政府卻采取妥協退讓的“不抵抗”政策,一方面冀求國際聯盟的調解和干預,一方面壓制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抗日救亡運動。把各種要求抗日的力量匯合起來,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御外敵的歷史使命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隨著日本侵華的步步加深和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從土地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轉變的新形勢。經過瓦窯堡會議,中國共產黨決定凝聚力量,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中共中央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
從敵強我弱到抗戰最后勝利
以上漫畫顯示了在抗日戰爭中敵強我弱的態勢下,中國的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一些因素。《粉碎敵人的離間》與《看了漢奸汪精衛的前面,再看他的后面》反映了保持團結,反對妥協求和,維護和堅持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的取勝之道。《萬里賽跑》與《游擊戰不僅牽制敵人,而且襲擊敵人》揭示了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在對日作戰中實施的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持久戰和游擊戰。
解讀:抗日戰爭期間中日實力差距明顯,存在著綜合國力、武器裝備、官兵素質等多方面的差距,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最后能夠取得勝利,關鍵是始終堅持和維護了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而以全民抗戰的形式體現出對日作戰的優勢。另外,中國軍民制定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對日戰略戰術,如中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持久戰略和中國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游擊戰略,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打擊和牽制了敵人。再加上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外部援助等其他因素,中國最終創造出以弱勝強的抗戰奇跡。
以上漫畫反映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影響。《今日之日本》與《聯合國樹》顯示的是抗戰結束后日本與中國不同的歷史命運,戰敗國日本淪為美國的傀儡,參戰士兵下場悲慘,民生凋敝等,而戰勝國中國的國際地位則大大提升,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武裝我們的頭腦》與《磨去勝利劍上的銹痕斑斑》則表達的是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不同的發展狀況,對抗戰后國共兩黨的斗爭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解讀:抗日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可謂深遠。抗戰后中國不僅收回了大量權益,國際地位也大大提高。抗戰對國共兩黨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抗戰期間國民黨內部的“營私”“貪污”“茍且”等導致該黨“自不振作,早已失卻以黨治國精神”(蔣介石語),中國共產黨則通過不斷努力迅速成長,黨的建設成就斐然。時任國民黨黨員的郝伯村曾回憶說:“我當時已是軍校畢業、入黨四年的年輕黨員,但完全不知道黨的決策文件和教育,故常聞黨的決議決而不行。反觀毛澤東《黨的建設》,每次黨的決議后,以其嚴密堅實的組織體制,展開全面持久的學習與討論,落實其成果,成為全黨共識,……而具有無比的戰斗力。”總之,如劉大年先生所言,抗日戰爭時期除了日本的力量由強變弱,由軍事勝利推進到最后徹底失敗的演變外,另一種演變是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力量朝相反方向行走,人民力量空前強大起來,從而為抗戰勝利后新舊中國的決戰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編輯 王 雪)
(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