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貴倫
2015年8月16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專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了7月7日開幕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偉大勝利,歷史貢獻”。
十年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持改造展陳活動的場景如在眼前,許多事情記憶猶新。當時,我擔任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活動籌備辦公室主任。展覽協調小組成員單位由中央宣傳部等七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組成。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和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長王岐山等領導高度重視,多次聽取匯報、提出明確要求,時任中宣部副部長胡振民,北京市委副書記龍新民,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蔡赴朝牽頭負責,我和籌備辦公室的同志在一線具體抓落實。回想起來,籌備工作中有幾件事情,我印象很深,也很有意義。
申請在抗戰館舉辦大展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在盧溝橋畔宛平城內,建成于198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50周年之際,鄧小平題寫館名。建館以來,經過了1995年、2005年、2015年三次大的改陳。其中,2005年是改陳規模最大的一次。那次改陳,原計劃規模并沒那么大,只是館級展陳更新改造項目。但我們抓住契機,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得到中央批準,辦成了國家級大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是黨和國家級大展,按常規理應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或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簡稱軍博)等國家級展館展出。但這年,正逢國博開始大規模重建,軍博也在籌備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年展覽,都不能承接這個展覽。于是,我們就抓住機遇,及時提出把抗戰館展覽辦成國家級大展的建議,并附加了合理化理由:國家展覽與抗戰館展覽兩展變一展,可節約資金,與其找一個地方搞幾個月的臨時性展覽,還不如在抗戰館辦成長期性展覽,以更好發揮宣傳教育長效應。這個建議得到中宣部支持、黨中央批準,2005年初中央印發的正式文件中明確在抗戰館舉辦大型主題展覽。這樣,承辦協調的任務就落在北京市委宣傳部,抗戰大展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定位于“偉大勝利”
過去紀念抗戰,特別是抗戰館的展覽,往往基于抗戰爆發地和勿忘國恥的角度,但在研究制定展陳大綱的過程中,我們感到作為綜合性大展,這樣還不夠到位、不太立體。一致認為,抗戰勝利60年,應當有大視野,站位應更高。尤其感到,既然是紀念勝利,就應在勝利上做文章;既然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而不是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辦展覽,基調應該高昂、豪邁,而不是低沉、悲情。有的同志甚至直白地說:“我們不能以被欺負的心態,而是要以勝利者的姿態去紀念抗戰!”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標志,世界開始進入和平發展時代,中華民族開始偉大復興,是正義力量取得偉大勝利的標志。于是,提出定名“偉大勝利”的大膽設想,副標題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并建議展覽色調除“屠殺暴行”部分外,一律為暖色調,并立了內部規矩,在抗戰館可獻花籃,一般不獻花圈。我們還在給中央的報告和展覽前言中,概括了“偉大勝利”的內涵,具體歸納了六個“偉大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獨立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主張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勝利,是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促進世界和平事業而不懈奮斗的偉大勝利。”這個定位得到中央批準,隨后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大型文藝晚會、出版的畫冊等都以“偉大勝利”為主題。今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展覽,主題是“偉大勝利,歷史貢獻”,仍然保持這個基本定位,同時強調“歷史貢獻”,更加全面。當年60周年展覽第七部分題為“歷史勝利,巨大貢獻”,也是從這兩方面總結抗戰勝利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作出了歷史性巨大貢獻。由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全面勝利。從此,中華民族開始偉大復興,并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王岐山市長拍板建“抗戰廣場”
過去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蝸居”在宛平城,館前幾米就是院墻,院墻外就是幾米寬的街巷,對面就是雜亂的居民平房區,非常擁擠。從抗戰館臺階上看一片混亂,站在宛平城墻上看更是雜亂無章。2005年3月26日,我們請時任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到抗戰館調研。他先登上宛平城墻巡視了一圈,然后聽我們匯報。他是研究歷史出身。他說:“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寶貝!在北京,完整的古城,除了紫禁城,就屬宛平城了。宛平城保護要有個考慮,要學習山西平遙經驗,請教專家看看如何保護。現在城里太亂了,不像話!”匯報時,我們提出了在抗戰館前建一個廣場并對宛平城內一并進行環境整治的建議。王岐山市長當即拍板:“我贊成!”于是,我們將此項目納入活動方案,與豐臺區委、區政府立即行動起來。到這年5月1日,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搬遷100多戶,很快建成一個廣場,并打開了抗戰館院墻,將國旗桿和巨型雕塑“醒獅”也挪到廣場,使館內外融為一體,抗戰館亮出了雄姿,宛平城有了“活眼”,開展大活動、老百姓日常休閑有了場地。當時,宛平城的居民非常支持,地區管委會工作也非常有效。
強化“抗戰歷史14年”概念
過去我們常說抗戰八年。“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我們熟悉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中,也是這么唱的。2005年改陳前,抗戰館序廳頂部一直掛著八口大警世鐘,警示世人,勿忘中國人民八年抗戰歷史。在研究制定展覽大綱的過程中,我帶隊專門去了一趟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觀后給我留下了一個深刻印象和一點重要啟示。一個深刻印象是,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我國少有的按照科學理念建造的博物館。按照國際慣例和科學理念,建造紀念館、博物館,應當先有展陳大綱,再根據內容需要建館,形式服從內容;而我們常常與之相反,大多是內容服從形式,先建館再設計展覽。據介紹,當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根據展陳大綱內容需要,而設計建造的博物館。一個重要的啟示是,九一八事變之后開始的六年東北抗戰不能忽略,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不是八年,而是14年,應包括前六年的局部抗戰和后八年的全面抗戰。經過召開專家座談會聽取意見,大家都贊成這個觀點。于是,在這次改陳中,明確和強化了這個歷史觀點。抗戰館序廳頂部的警世鐘,由八口改成14口,左右各七口,同時寓意紀念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同樣道理,館前左右兩側的雪松也各為七棵,廣場兩側的花壇和當時升起的氣球也各為七個,在展覽序言部分專門設計了抗戰14年大事記,館內環廊有14組抗戰群體雕塑、14塊抗戰英烈榜(不僅包括共產黨官兵,也包括國民黨將士),館門臺階也是一組14階、一組八階,抗戰廣場的國旗旗桿也是14米高。除了因安全因素考慮14個警世鐘沒再懸掛外,這次70年勝利展覽均保留了上述標志性設計,而且把14年大事記放在了序廳。十年來,抗戰歷史14年的共識已深入人心。
采用紀事本末體手法
抗戰館以前的展覽,基本上是按專題思想設計,好處是主題突出,問題是主觀色彩濃厚,許多觀點也擺不平。2005年的展覽,采用了記事本末體為主的手法,即按照抗戰14年歷史,從頭至尾重點逐一展示重大事件,在敘事過程中講道理,按歷史階段特征和地位作用設計專題。當時展覽共分八部分:一、民族危機,救亡興起;二、國共合作,共赴國難;三、中流砥柱,抗戰燈塔;四、日軍暴行,慘絕人寰;五、浴血疆場,民族壯歌;六、同仇敵愾,得道多助;七、歷史勝利,巨大貢獻;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今年的抗戰勝利70周年展覽,基本保持了這些內容和原有風格,仍為八部分,只在題目表述和內容表現上做了一些調整,更加簡明。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所指出的那樣,要“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這種表現方法,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全面抗戰、全民族抗戰、全世界支持抗戰的歷史,比較好地處理了正面戰場與敵后抗戰等各個方面的關系,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的作用也客觀地反映了出來。當時,前來參觀的各個方面的觀眾都表示贊同,連日本駐華使節都說:“這個展覽,日本各個方面都會接受。”
突出紀念館特色
以前的抗戰館展陳,基本上是“展板+文物”。2005年的展陳,增加了藝術雕塑、油畫、半景畫及場景復原等,在第七部分“歷史勝利,巨大貢獻”展區,頂部還加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所有國家的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單列在第七、第八部分之間,既顯著,又符合歷史真實;在大立柱上,釘上了日本戰犯的照片。這都大大增強了現實感、藝術感、形象性、生動性,更好地起到烘托主題效果和宣傳教育效果。我們認為,紀念館與博物館功能不盡相同。博物館要靠文物說話,以物載文,主要承載的是歷史文化功能,而紀念館要在文物基礎上適當采用多種展示手段,增強觀賞性,以展載道,更好承載宣傳教育功能。當然,藝術品和場景不能過多過濫,要堅持真實性,防止娛樂化。在2006年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十大精品評獎大會上,我在陳述報告中談了這個觀點,產生了強烈共鳴。60周年“偉大勝利”展覽榮獲特別大獎。據介紹,今年“抗戰勝利”70周年展覽,增加了大量新發現的文物,由于場館面積所限,不得不割舍一些場景和藝術品。
探究“抗戰精神”
在當年工作總結會上,有同志談到,在展覽中,沒有“抗戰精神”的表述和體現是一個遺憾。大家也認為有道理。一則當時還沒有“抗戰精神”權威表述依據;二則展覽已正式開幕,展陳協調組已經解散。此后有一天,我到館里巡視觀眾參觀情況,走到序廳“血肉長城”群雕前時,有抗戰館工作人員說:群雕無說明,沒有講解看不懂。前面也太光禿,觀眾獻花、照相離雕塑墻太近不安全。我突然來了靈感:那就在前面設計制作一個臨時碑臺,刻上碑文,補上“抗戰精神”的缺憾?大家贊成。于是,經與抗戰館同志研究、請教專家,我起草了這樣一段話:“從1931年到1945年,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用血肉筑起新的長城,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愛國奉獻,團結奮斗,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而戰,為推進世界和平發展事業而戰,奏響了一曲曲中華民族精神的壯麗凱歌。英勇的抗日英烈永垂不朽!偉大的抗戰精神永存!”這段話直接的作用是為面前的“血肉長城”雕塑和頂部的14口警鐘作個說明,沒敢直言“抗戰精神”,也沒有署名落款,因為那是很嚴肅、很嚴謹的事情,這里只是帶有臨時補缺、過渡性質的安排。但“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愛國奉獻,團結奮斗”幾句話,也試圖探究提煉“抗戰精神”。十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學術理論界、新聞媒體對“抗戰精神”不斷有新論述、新研究、新概括,比我們的表述系統、全面、準確多了。特別是去年在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偉大抗戰精神”作出了科學概括。他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去年,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抗戰館門前親自為“獨立自由勛章”浮雕揭幕。這個浮雕,也遠比“血肉長城”說明碑莊重、氣魄多了。習近平總書記圓了我們的“偉大抗戰精神”夢。
五個月的“盧溝橋大戰”
我記得2005年2月7日,是臘月二十九,距離7月7日“盧溝橋事變”紀念日五個月的時候,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召開了全體職工動員大會。我作為市委宣傳部分管負責人,受蔡赴朝部長委托參加會議并講話。會上,傳達了剛剛收到的中央關于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文件精神,宣布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的抗戰館改陳工作籌備辦公室成立。2月26日,中央展覽協調小組在抗戰館召開第一次會議。3月1日,抗戰館閉館動工改造。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籌備工作正式全面展開。籌備辦公室分若干工作組,每天下午4點召開協調會議,會議室墻上貼滿了工作進度表,天天抓督辦,件件抓落實。當時,僅工程項目就有120多項,大的方面包括文物組、布展組、半景畫修復組、藝術品組、宣傳品制作組、館內改造工程組、院內改造工程組、廣場大街工程組等。當時,把中央與地方、北京與外地資源都調動了起來。館內是大工地,館外有若干工場車間同時作業。比如,電視片是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全國各大紀念館都參與了有關工作,清華美院是設計主力,雕塑由中央美院和陜西美院同時制作,藝術場景是由北京、上海、天津和黑龍江有關單位分別制作的,說“千軍萬馬備抗戰”一點也不為過。展覽原計劃于8月15日或9月3日開幕,因為日本宣布投降、抗戰取得勝利是8月15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法定紀念日是9月3日。我們當時提出的目標是,備戰“8·15”、確保“9·3”。誰曾想,5月8日晚上,我們正在集中審議館內改造方案時,我接了市領導一個電話,說當天胡錦濤總書記赴俄羅斯參加紀念“二戰”勝利活動,臨行前明確指示,抗戰館展覽要在7月7日開幕,整個紀念活動要從7月7日拉開序幕,到9月3日形成高潮。開幕時間提前了一個多月,剩下最后三個多月的工程,卻要不到兩個月時間完成。這時,展陳改造方案也無法調整,120多個項目都無法更改。當時大家壓力極大,真是有點傻眼。當晚的審議會立刻變成動員會。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沒有退路,怎么辦?只能拼了!大家一致表示:要用抗戰精神籌備紀念抗戰活動,全力以赴、精心組織,向效率和精細要時間、要效益。一是決定日夜兼程、人員24小時三班倒;二是要求各個環節不能出半點差錯、不能有任何扯皮反復。記得是5月27日,距離7月7日還有40余天的時候,我帶隊去外地審藝術制品,早晨從北京坐第一班飛機去西安,然后飛經天津換機到哈爾濱,晚上再飛到上海,一天轉戰四個城市。那真叫“打飛機的、睡折子覺”。大家像瘋了一樣地工作,到最后許多人累得都支撐不住了。清華美院60多歲的洪麥恩教授,累得走一段路就要坐在地上休息一會兒,有時坐在地上半天起不來,需要別人拉起來。到6月30日,各項工作順利完成。7月1日中央領導審核順利通過,7月7日正式開幕,“偉大勝利”展覽取得了偉大勝利。
對于中華民族和世界來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歷史性的。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能參與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展覽活動也是終生難忘的。(編輯 葉 松)
(作者現任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