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瑞
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
文|景瑞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現階段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尚處于初步階段,仍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本文通過對國際自貿區金融自由化進行介紹,深入分析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的選擇,并提出進一步完善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建議,為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入,國務院在2013年8月正式批準設立上海自貿區,推動我國金融改革的進一步發展。現階段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金融自由化模式方面仍有待改進。央行在2015年2月對外發布上海自貿區管理實施細則,新形勢下加強對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縱觀各國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的發展歷程,典型模式包括激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和漸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具體分析如下:
激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激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也被稱為休克療法,它是指在短時間內實現金融全面自由化,在資質審批、市場準入、經營范圍、金融監管等各方面實現內資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的統一對待,在短時間內全面放開匯率管制、實現利率市場化是其典型特征。激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優點在于其長期效應更明顯,但是其缺點為對宏觀經濟的沖擊過大,容易導致國家整體經濟波動過大。激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典型代表為美國紐約港自貿區,美國開放性和自由度高,貨物商品和外匯資金在較早時期內實現了自由流通,對外貿易法案健全,金融自由化起始條件較好,紐約港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成功。
漸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漸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是指在金融自由化改革過程中采取分步式實現金融全面自由,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分階段制定金融自由化改革目標,根據實際情況有步驟地逐步放開市場準入、經營業務、金融監管等方面的限制,逐步給予外資金融機構國民待遇[2]。漸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的支持者認為理性經濟人假設在實際改革中并不現實可行,同時,漸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摩擦成本更低,可以獲取更加廣泛的社會支持。漸進式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典型代表為新加坡自貿區,新加坡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歷經數十載,分步實現了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放開匯率管制等目標,最終實現金融自由化。
激進式和漸進式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的選擇應當綜合考慮以下兩方面因素進行抉擇:
政策支持力度。現階段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較大,我國政府在2013年8月正式批準設立上海自貿區,同年9月國務院批準上海自貿區實驗區總體方案,并于2015年2月出臺上海自貿區管理實施細則,政府政策對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支持力度較大,社會各界對其呼聲較高,總體而言,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外部環境較好。同時,在法律法規方面,國家通過采取負面清單管理的方式,進一步簡化了外資金融機構從事相關金融行業的備案程序、拓展了其金融業務經營范圍;通過采取備案制替代審批制、改革外資企業工商管理等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政策;通過制定外商投資產業鼓勵類、允許類等指導目錄,為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經濟發展程度。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符合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當前我國經濟處于新常態,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我國經濟增長逐漸由改革開放以來的10%以上的增長率轉變為7%左右,急需尋找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在產業結構方面,2014年我國三大產業的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9.2%、42.6%和48.2%,產業結構趨向合理[3];在需求結構方面,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經濟結構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降低,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日益明顯;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連續兩年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金融自由化發展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金融發展緩慢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增長的重要因素,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具有現實必要性。
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對我國經濟影響有利有弊,趨利避害,進一步完善傷害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模式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強化金融風險管理,完善內外部金融環境。首先,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金融行業的監管體系,尤其是要完善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其次,金融機構應當強化金融風險管理,一方面,金融機構要樹立現代化金融經營理念,充分認識到市場風險可能給金融機構造成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要建立健全金融風險內部管理體系,將風險管理工作上升到戰略高度,科學設置崗位和安排人員,貫徹落實不相容職務相分離、風險預警機制等內部控制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
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素質,加強專業團隊建設。金融機構應當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提升從業人員薪資待遇水平、提高進入門檻等措施,也可以通過加強與高校合作、吸引高校金融財會等專業優秀畢業生等方式,積極吸引外部高素質人才為本企業服務;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要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定期舉行金融業務操作、銀行風險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理論知識和從業經驗的學習班,及時更新從業人員知識系統,提升金融從業人員專業素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