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佳
高校女生密集型院系共青團組織培養青年創新人才對策
文|王 佳
高校作為未來青年和社會間的橋梁,在社會發展中擔任著重要職責。中國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當今社會,建立完善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探究共青團組織對青年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有利條件和困難進行分析,并提出相對應的發展對策。

創新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是一個社會和民族進步的靈魂,人類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都離不開創新。而青年又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少年強則國強。青年懷有夢想,國家才有前途。在過去的百年歷史中,中華民族經歷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是與一批又一批創新青年的不斷探索緊密相連的。所以,創新的希望在青年,創新也必須成為青年的靈魂,有創新的青年,才有創新的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使命需要創新人才完成。
中國很多問題需要制度創新才能解決,中國很多進步需要科技創新才能締造。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擺在我們這一代人面前有很多難解的問題,要找到解決的策略,需要生生不息的創新思想。
創新人才是推動現代經濟增長的戰略性資源和能動的重要資源,而高校青年是創新人才中最有潛力和活力的資源。高校共青團工作應積極服務于黨和國家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總體規劃,充分認識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成才的新特點,以自身的不斷創新和實踐大力開發青年創新,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努力把青年的數量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支持。在經濟全球化以后,研究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培養創新青年的現狀,有的放矢地提出對策,充分發揮高校共青團組織在21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共青團組織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職能定位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成才的需要。隨著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他們對共青團的要求也在改變。如果共青團不能在堅持傳統職能的基礎上,根據學生需求的變化來拓展自己的職能,就會削弱共青團在大學生中的號召力和威信。
工作觀念需要更新。多年來共青團在工作中重繼承輕創新,重理論輕素質,重共性輕個性。有2%的被調查者認為團的工作“單調乏味缺乏吸引力,呆板沉悶缺乏說服力。”
團的組織建設要加大力度。目前,高校團干部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團干部忙于或滿足于自身的工作,理論素養欠缺,知識更新慢。面對全新的工作對象和社會空間,高校共青團必須根據時代需要和青年特點,進一步完善職能、理順機制,積極探索在青年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中體現工作的覆蓋率和生命力,成為新時期大學生的貼心人和創新成才的先鋒隊。
充分認識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形成新思路向。團組織應當引導大學生將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塑造“強國為本”的共同價值理想;要配合學校有關機構探索高校教學體制改革的有效途徑,培養學生樹立全面發展、“能績為本”的主體價值取向;針對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在返還助學貸款及簽訂用工合同等方面大量存在的失信現象,團組織要高度重視大學生道德的基礎建設,培養“誠信為本”的道德價值取向;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心理障礙的比率有所上升,團組織必須積極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培養大學生具備“適應為本”的精神價值取向。
把握團員青年的實際需求,堅持“三個導向”,開展“三項工程”。評價高校共青團組織在開發青年創新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是否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共青團的工作必須真正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自身工作的著眼點和出發點,實現服務成才的創意、過程、結果與實效的有機統一和多重優化。
堅持實踐性,開展職業導航設計工程:由于傳統課程設置無法有效地指導學生就業,高校團組織要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溝通學校和社會,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職業,設計美好的人生。團組織要整理大量信息,引導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加強實踐,不斷修正和調試自我目標,真正選準人生的航標和自我定位。
堅持多樣性,開展素質訓練工程:團組織要重心下移、虛功實做,根據基層團組織的專業特色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做到“團委搭臺、基層唱戲”,在開發人力資源中認真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一手抓鞏固,一手抓創新,在多樣化形式下進一步體現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活力。
通過機制優化,構筑好社團陣地:學生社團是大學生發展興趣、展示特長的重要場所。團組織要在對各社團全面服務的基礎上,通過“社團發展指導中心”主導的“控股機制”,加強對社團的管理和引導,大力扶持出一批品學兼優的社團骨干和活動出色的精品社團
豐富高校青年的課余活動,積極尋求社會認同,從實踐中挖掘創新精神。青年大學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最終都要經受社會的檢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具備符合其需要的創新積累——能為其創造價值。高校團組織要通過學校、科研機構、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等社會部門的通力合作,解放青年思想,間接的提高高校青年的創新思維。
總之,創新人才的培養對于高校共青團是一個系統工程。團組織必須目標明確,宏觀有序、分工合作、相互幫助。只要我們緊緊圍繞培養創新青年的大課題,切實把握當代青年的新特點,共青團事業就會在新世紀繼續生機盎然,就會使共青團真正成為在青年中有號召力、在社會中有競爭力、在組織上有凝聚力、在工作上有創造力的黨的根基組織。
【課題項目】《高校女生密集型院系共青團組織建設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