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婷婷
我國民營銀行現狀剖析及發展路徑
——基于首批五家民營銀行試點
文|石婷婷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熟一家,批準一家,不設限額”,這意味著發展民營銀行的金融壁壘將逐漸被打破,民營銀行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合法化;同時,也會加劇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造成經濟環境的惡化……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對民營銀行的內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學會從產權角度、資產結構角度和公司治理結構角度綜合理解民營銀行的理論內涵,并明確和揭示民營銀行發展的現實意義;同時,結合新形勢下銀行業的現狀進行社會環境和金融環境的分析,從而梳理出一條合理的民營銀行發展路徑。

繼2014年3月11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兩會”記者會上表示,首批5家民營銀行將分別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廣東四地開展試點,阿里巴巴、萬向、騰訊等10家民營資本參與;2014年12月12日,銀監會已批準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開業,這是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中第一家獲得批準開業的銀行;至2015年3月底,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相繼正式開業,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中的另外兩家,阿里網商銀行和天津金城銀行也擬于今年上半年開業。傳說中的民營銀行逐漸撩起了神秘的面紗,然而首批3家民營銀行的發展速度卻讓人感到失望。
前海微眾銀行自今年1月4日完成第一筆貸款,一個多月后微眾銀行才有動作,目前為止市場上并沒有關于微眾銀行的其他消息;同是3月開業的上海華瑞銀行和溫州民商銀行目前只能提供辦理存折的業務。為何從去年獲批到今年開業,民營銀行的發展一年來整體進展不大?我們如何為民營銀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關于民營銀行的理論內涵,國內學者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產業結構論。認為民營銀行是由民間資本控股的。熊繼洲、羅得志(2003)在《民營銀行:臺灣的經驗與教訓》一文中提出,國有股數量低于50%可以作為民營銀行的衡量標準。認同這種角度的學者是為了強調產權結構的重要性,認為由民間資本占主體的銀行才能稱之為民營銀行。
資產結構論。認為民營銀行是主要為民營企業服務的。部分學者認為民營銀行應該是專門為民營企業服務,社區銀行才是其真正出路;也有學者提出區域民營銀行的概念,也就是在一定區域內由民間資本控股,專門為民間企業融通資金的銀行;鄧薇在《后危機時期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路徑選擇》中提出,在民間資本較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主要依靠當地民營銀行提供資金。
公司治理結構論。認為民營銀行是具有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巴曙松在《社區銀行能否成為中國銀行業放松管制的突破?》一文中提出,民營銀行應該擁有良好的內部治理結構和市場化機制。
作者認為,發展民營銀行是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的內生性需求。何為內生性需求?首先,金融制度分為外生性金融制度和內生性金融制度。內生性金融制度是指經濟本身發展到一定程度,內生出對金融的需求而產生的機制。其次,民營銀行的發展正是符合這一理論的。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在成立之初確實起到了維護經濟穩定、促進金融發展等積極作用,但是隨著金融環境的成熟,國家壟斷金融的成本加大,壟斷收益的獲得要以低效率高風險運行為代價。民營經濟的繁榮發展,內生出對民營金融的強烈需求,民營銀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并發展的,是符合金融發展的內在邏輯的。
發展民營銀行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當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經濟、繁榮市場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基礎,同時以其靈活的適應能力和市場機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然而,對經濟發展有如此大作用的中小企業卻處于資金緊缺、國有大型銀行惜貸的窘境。發展民營銀行可以為中小企業輸血,帶動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
發展民營銀行便于重新安排社會資金供求。一方面,民營銀行可以通過其靈活的市場機制廣泛吸收社會各界的閑散資金,提高社會儲蓄率;另一方面,民營銀行也可以更有效地分配資金,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發展民營銀行是我國推進金融深化改革的體現。鼓勵發展以市場化為特征的民營銀行,有利于形成多層次、多種所有制的金融機構充分競爭的局面,以實現有效配置資源;同時,發展民營銀行帶來的“鯰魚效應”也會促進原有國有大型銀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提升我國金融業的整體實力。
銀行業發展的五大趨勢。日前,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新常態下銀行業發展面臨著貸款增速回穩、存貸利差收窄、社會融資方式轉變、不良貸款反彈和監管“寬進嚴管”五大趨勢,為此銀行業必須加快調整發展戰略、轉變盈利模式、提升創新能力、防范化解風險隱患和強化守法合規經營。
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哪些銀行業改革信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加快發展普惠金融三個關鍵詞勾勒出了2015年我國銀行業發展的大致圖譜。
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框架,使銀行資產及負債經營適應利率市場化的環境,努力營造成熟的金融環境。
報告明確將“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列為2015年的金融改革目標,這預示著銀行退市制度將正式建立,為全面利率市場化奠定基礎。推出存款保險制度,一方面會促使中小型銀行面臨更大的經營和轉型壓力;另一方面也給未來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從而減輕民營銀行發展的信用風險,引導民營銀行穩健地發展。
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強調中小銀行的作用,體現政府對民營資本的重視,這樣的社會環境必將激勵新設立的以及將來加入的民營銀行更好地實現為民間資本提供資金的服務,為社會經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特別是大數據的運用以及物聯網的興起,使得互聯網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應用程度逐漸加深。為此,我們需要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改造現有業務和方式,并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努力做到“不落伍、不掉隊。”
民營銀行最突出的優點是以市場化為主要特征,可以避免政府的干預,這也是相對于傳統國有商業銀行的優勢所在。然而,這種優勢的實現是以完備的市場環境、良好的信用體系以及健全的監管機制為前提的,而這些也正是目前亟須改進和完善的。因而,民營銀行的發展必須遵循頂層設計下的漸進式發展這一原則,注重頂層設計,并結合民營銀行自身發展的特點,努力構建有利于民營銀行深層次發展的社會環境和金融環境,主要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準入制度期待升級。這是保證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做好這一步,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民營銀行先天不足的影響,營造良性發展的金融環境。對主管部門來說,一定要進一步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原則,盡早推出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并對民營銀行的設立標準進行細化和明確,提高準入工作的透明度;同時,需要考慮首批批準的5家民營銀行以及未來進入的民營銀行應該以什么條件來適應即將推出的存款保險制度。
退出機制的建立。我國至今沒有一套完整的市場退出機制,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是應該受到救助繼而生存下來,還是直接退出市場,以何種方式退出市場,又由誰來承擔損失?這些都是沒有明確的標準可以遵循的。并且,市場退出機制的核心是存款保險制度。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已列為2015年的金融改革目標,銀行退市制度即將正式建立。
“增量為輔,存量為主”。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開啟了民間資本進入銀行的“增量模式”,為金融市場注入一股清泉。在提倡并設立民營銀行的浪潮中,監管當局應該采取謹慎的態度,切勿盲目引進大批所謂的民營銀行,以防止引起金融市場的混亂。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單純依靠“增量模式”是無法滿足現有需求,并且現有銀行數量龐大,舍棄它們而去重新設立新的銀行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度浪費。那么,為何不在現有銀行的基礎之上改造不適應發展的銀行從而高效率地滿足市場主體的多元化要求?因此,我國民營銀行發展應該遵循“增量為輔,存量為主”的發展模式,在有效配置社會資源的同時高效率地實現金融改革的目標。
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