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補貼對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分析
——基于浙江省141個樣本戶的實證分析
樓擎擎
(南京農業大學土地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摘要農業補貼是我國政府農業支持和維護農民權益政策體系中最重要的工具,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能夠促使農戶增產、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穩定農產品的價格。同時,作為土地經營的主體,農戶意愿對土地流轉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因此,關注農業補貼對于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以浙江141個農戶為例,探討農業補貼對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結果顯示,務農人口老齡化,耕地收入偏低;多數農戶對土地流轉相關政策不熟悉,土地流轉率低;農戶對農業補貼認知度有偏差,近半數的農戶對當前農業補貼不滿意,75.4%的農戶認為農業補貼數額太低導致種糧積極性不高;67%的農戶認為補貼應給經營者,并根據實際種糧面積來發放。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了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業補貼;土地流轉;農戶意愿;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S-9
基金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01410307060)。
作者簡介樓擎擎(1993- ),女,浙江寧波人,本科生,專業:土地資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5-06-03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in Farmland Transference——Based on the Survey of 141 Farmers in Zhejiang
LOU Qing-qing(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Agricultural subsidies,as a significant and common tool to support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safeguard farmers 'interests and a main way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farmers” for our government as well,its principal objective is to enhance the income for farmers,safeguard food securityand stabilize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Meanwhile,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of land management,their circulation willingness have a fundamental impact on land transfer.Therefore,atten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subsidies is important for affected farmers land transfer will.This paperdiscuss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of land transferon the basis of 141 survey data in Zhejiang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rming population aging and low income of arable land; most farm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land transfer policies,land transfer rate is low; farmers’ awareness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deviation,nearly half of farmer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subsidies,75.4 percent of farmers believe that enthusiasm for growing grain is not high because ofthe low agricultural subsidies;67 percent of farmers think subsidie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operator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grain area.Based on these findings,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bsidies;Land transfer;Farmers’willingness; Influence analysis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產業結構調整的快速發展時期,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將農地向耕作大戶集中,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1-2]。而國家為了促使農民增收、維護糧食安全戰略和穩定農產品價格水平,出臺了一系列農業補貼政策[3]。鑒于我國的涉農政策已從單一目標取向轉向注重均衡的多元目標取向[4],通過實施農業補貼政策來規范和推動土地流轉,進而形成農業耕種規模化、土地利用集約化、農業發展現代化的局面。因此關注農業補貼對于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筆者在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問卷調查基礎上,以浙江141戶農戶為例,探討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及影響效果,進而為創新農村土地制度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數據獲取及樣本情況
1.1數據樣本獲取該研究數據來自2015年1~2月對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和湖州市進行的實地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符合調查的研究對象進行訪談形式的問卷調查,其范圍涉及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和湖州市的11個行政村。在收回的151份問卷中,有效問卷共141份,廢卷率6.6%,調研地點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問卷調查樣本村一覽
1.2樣本情況調查農戶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4個方面:農戶家庭情況、農戶家庭務農人員情況、農戶家庭承包地情況和農戶年收入情況。其中農戶家庭情況包括農戶家庭總人數、戶主年齡、勞動力人數(主要是指 16~60 周歲之間的勞動力人數);農戶家庭務農人員情況包括常年務農人數、在外打工人數、半務農人數(主要是指平時在外工作,農忙在家種田);農戶承包耕地情況包括家庭承包耕地(有承包經營權)、流轉進耕地和流轉出耕地;農戶家庭收入指農戶家庭年度總收入,家庭總收入又包括來自種地收入和打工收入。
通過對于農戶家庭基本情況的相關調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表2):
(1)農戶偏老齡化。農戶平均年齡達到 53歲,其中>50歲的農戶占總樣本的55.9%。表明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數是弱質勞動力,他們進行土地流轉活動的可能性非常小。
(2)從表2可知,平均每戶家庭有勞動力人數2.780 1人,但是常年在家務農以及半務農人數偏低,一個農戶里在外打工的勞動力高達1.383 0。可見,中青年勞動力都常年在外打工,也導致了務農人口年齡偏大。
(3)耕地資源利用率低。每戶平均承包耕地雖然高達0.980 1 hm2,但所承包耕地在0.2 hm2以內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0.43%,承包耕地在0.67 hm2以內的人數占總人數的93.80%,表明大量農戶戀土情節嚴重,耕地利用仍然存在細碎化利用情況,將導致農業經營效率的損失。同時農戶自身利用耕地平均只有0.181 4 hm2,利用率不強,表明農地規模經濟效益小,小規模經營仍然是當前我國農村家庭經營的基本特征。
表2 農戶家庭基本情況
(4)耕地收入薄弱,工資性收入比重大。工資性收入是指農戶在家庭經營之外獲得的非農業收入[5]。由表2可得,家庭年平均收入達 86 319.242 4元,但是打工收入占81.94%,耕地收入只占總收入的18.06%,可見耕地經濟效益不強,而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較高。這反映了浙江的農戶對農業收入的依賴程度正在降低,轉出土地的可能性較大。
2農戶土地流轉情況分析
2.1農戶土地流轉的主要途徑調查的141戶農戶中,發生土地流轉的比例為58.16%。土地流轉過程中,57.8%的農戶自主進行土地流轉,還有1/3的農戶通過村鎮統一組織進行土地流轉,這是目前土地流轉的主要途徑,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進行的土地流轉僅為極小部分(表3)。可見,當前農戶之間自發流轉是主流,成熟的土地流轉市場尚未形成,土地流轉市場的功能和作用還未發揮出來,并且一定程度上會出現農村土地流轉的程序不規范,會阻礙農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此政府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促進土地流轉經營規模化。
表3 農戶土地流轉的主要途徑
2.2農戶對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了解情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土地流轉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有助于推進土地流轉。據調查分析,目前農戶對當前土地流轉政策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只有8.8%的農戶對國家土地流轉政策非常熟悉,20.9%的農戶了解一些土地流轉政策,36.3%的農戶對土地流轉政策僅知道一點,而34.1%的農戶不了解土地流轉政策(表4)。理論和實證研究均表明,農民會根據自身對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了解程度進行決策,農戶對土地流轉政策越了解,流轉農地意愿就會更加明確和強烈[6]。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大宣傳工作,深化農戶對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了解程度。
表4 農戶對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了解情況
2.3農戶土地流轉意愿表5反映了農戶土地流轉意愿,據數據顯示,只要租金合理,超過七成以上的農戶都愿意將手上的耕地流轉出去。具體詢問沒有流轉的原因,近半成的農戶表示自己有能力耕種,不需要轉包給他人(圖1);同時,36.42%的農戶因為耕種收益過低而不愿意轉入他人的土地(圖2)。
表5 農戶土地流轉意愿
圖1 沒有流轉給他人土地的原因
圖2 沒有轉入他人土地的原因
3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流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3.1農戶對農業補貼政策目標的認知情況分析農戶對農業補貼政策目標的認知情況直接影響到農戶的生產決策行為,影響到農業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由表6可知,農戶對農業補貼目標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差異性。38.6%的農戶認為農業補貼政策可以保證農民的最低收入;1/3的農戶認為農補政策是政府為了穩定民心,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手段之一;另外29.1%的農民認為主要是因為農資價格上漲較快,補貼資金可以供農民購買農資所用。可見,國家農業補貼政策的實施目標在農戶中有一定的認知度,但仍有提高的空間,政府應加強宣傳工作,使農戶更好地認識到國家農業補貼政策的目的,提高農戶農業生產積極性[7]。
表6 農戶對農業補貼政策目標認知情況
據數據顯示(表7),僅65.2%的農戶認為農業補貼政策可以對農戶種糧積極性起到促進作用,43.8%的農戶認為農業補貼并不能符合他們的心里預期。可見,近半數的農戶對當前農業補貼政策并不滿意,并且75.4%的農戶認為補貼數額太低,導致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業比較利益不高,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戶土地流轉的意愿降低(圖3)。
表7 農戶對農業補貼政策評價
圖3 農戶對農業補貼政策評價
3.2農戶對農業補貼的實際效果評價另外,近70%的農戶認為當前不管是否種糧,只要有土地都發補貼的做法不合理,補貼應只發給那些真正種糧的人(表8),并且有51.4%的農戶希望農業補貼應根據實際種糧面積,租人家的土地種糧也應該給補貼(表9)。根據實際調查,部分承包農戶通過轉包、轉租、土地入股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原承包戶不務農但享受了各類農業補貼,但實際種糧經營戶卻不能拿到農業補貼,加大了流轉農戶之間的矛盾,降低了農戶轉入土地的意愿。
表8 農業補貼的實際發放對象
表9 農業補貼的發放標準
4政策建議
4.1明確補貼對象“誰種糧誰受益”的政策目標與“誰的土地誰受益”政策實踐相背離,會抑制土地流轉、加大農戶與干群之間矛盾、引發土地糾紛。因此,針對當前農戶對“普惠制”補貼方式較低滿意度的現象,應該明確補貼的對象是種糧農民,農業補貼應該作為對實際種糧農戶的特惠制補貼,并重點加大對種糧大戶的補貼,提髙農戶滿意度,能夠增加耕作者其轉入土地的意愿[7-8]。
4.2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從目前的情況看,普通農戶每年能夠拿到的直接補貼金額在農民每年的家庭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作用有限。同時,數量較少的農業補貼所產生的效果很容易被糧食市場和農資市場的變化而抵消[9]。因此,應該繼續提高補貼標準,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來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從而促進農戶進行土地流轉。
4.3加強農戶對農業補貼和土地流轉政策認識的引導工作地方政府要加強宣傳,深化農民對土地流轉政策的了解,保證農民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土地流轉決策,減少農民不必要的顧慮,激活農戶土地流轉的積極性[6]。同時,做好對農業補貼的宣傳工作,讓農戶對農業補貼的主要內容有大致了解,引導農戶主動關注補貼政策的動態變化。
參考文獻
[1] 張夢琳,陳利根.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資源配置效應及政策含義[J].中國土地科學,2008(11):72-75.
[2] 葉劍平,蔣妍,豐雷.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調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調查的分析和建議[J].中國農村觀察,2006(4):48-55.
[3] 鐘曉蘭,李江濤,馮艷芬,等.農戶認知視角下廣東省農村土地流轉意愿與流轉行為研究[J].資源科學,2013(10):2082-2093.
[4] 包宗順,徐志明,高珊,等.農村土地流轉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9(4):23-30,47.
[5] 李先玲.基于農民收入結構的農村土地流轉分析[J].特區經濟,2010(10):164-166.
[6] 徐美銀.發達地區農民土地轉出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426份調研問卷的實證[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6):97-105.
[7] 董春玉.基于農戶視角的糧食補貼政策效果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8] 楊博.農業補貼政策對耕地流轉影響的實證分析[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9] 余建斌,韓瑞宏.種糧補貼政策對廣東省農戶種糧收益的作用效果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4):42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