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庭 李未檸 孔清溪
中國開始進入互聯網“新常態”*
——2014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環境研究報告
■張樹庭 李未檸 孔清溪
2014年中國互聯網發生了積極而深刻的變化。這一年,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國開始進入互聯網“新常態”。本文基于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數據庫統計數據,對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的網絡輿情熱點進行監測與分析,試圖從輿論平臺、輿論主體和輿論話題等多個側面,對2014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的解析,進而對未來的中國網絡輿論場發展態勢做出客觀研判。
網絡輿論;網絡生態;互聯網;輿論研判
“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環境研究”是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受相關部門委托,從2011年開始啟動的專項研究。此報告是第三次年度分析,歷經一年,基于四大數據庫數據分析,兼顧境內、境外媒體,追蹤4000多件網絡新聞熱點,最終形成“2014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環境研究報告”。自2014年12月發布相關研究成果后,引發了業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2014年中國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這一年,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習近平總書記親任組長,完成了國家在互聯網層面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等重要論斷,標志著我國正在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這一年,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國開始進入互聯網“新常態”。
2014年中國正從消費互聯網加速邁向產業互聯網。各傳統行業尤其是零售、金融、制造、醫療、教育等都在與互聯網加速融合,互聯網創業成為新亮點。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與多樣化及大數據云計算能力,互聯網勢必將從改變消費者個體邁向改變各行業、政府乃至全社會的“產業互聯網”時代。
2014年是“中國互聯網外交元年”。2014年11月,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成功召開,這次大會是中國首次舉辦的世界互聯網領域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會議。2014年12月,第七屆中美互聯網論壇在華盛頓舉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魯煒主任率領規格罕見的中國互聯網代表團訪美,掀起了網絡外交旋風。從烏鎮到華盛頓,從“主場外交”到“征服之旅”,中國與互聯網相關的涉外活動數量增多、節奏變快、程度加深,影響力也更為廣泛。中國正在以更積極的姿態構建中國作為全球互聯網領域的強國地位。
2014年正能量網絡生態正式形成。網友在微博上發起“待用快餐”活動,全國30多個城市的300多家愛心餐廳參與,請環衛工人喝口熱茶、吃碗熱飯的呼聲絡繹不絕。此外該活動持續發力、遍地開花,還衍生出“待用文具”“待用面包”“待用書籍”“待用電影”等一系列公益主題;同年8月,境外社交網絡興起的、旨在關注漸凍人等罕見疾病的“冰桶挑戰”傳到中國,各界知名“大佬”紛紛應戰、傳遞愛心;11月,“微笑挑戰”點名游戲躥紅微信朋友圈,“用微笑感恩身邊所有人”點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各種微笑照片上傳網絡,傳遞正能量。這種在互聯網上興起的正能量正以獨特的O2O方式推動著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
2014年依法治國理念得到弘揚,網絡空間日漸清朗。“凈網2014”“劍網2014”“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治理”等10項專項行動的相繼開展,在國家層面完成互聯網的頂層設計后,互聯網管理部門的網絡治理思路逐漸明晰,分類統籌、分步管理的方法正在成型。
除特殊標注外,本報告分析均基于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基于網絡輿情指數體系,結合I-Catch全網動態分析系統,在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間,建立全國政務系統微信數據庫、主流媒體微信數據庫、網絡輿論事件數據庫、網絡名人及自媒體數據庫四大數據庫,共分析觀察微信公眾賬號64個、境內媒體145家、境外媒體97家,累計收集網絡新聞熱點事件4305件,網絡輿論熱點相關信息數據總計12534961條。
(一)網絡輿論生態環境新格局
1.“三微一端”的移動輿論場成為中國網絡輿論新重心
2014年以來,我國的移動用戶規模和移動數據流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信息流向移動端。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如圖1所示),我國的移動用戶規模進入快速增長期,這也符合全球移動數據流量爆發式增長的趨勢。
信息由傳統PC端流向移動端,互聯網全面進入移動互聯時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為移動輿論場新重心。
2.“網絡治理年”動作頻頻,輿論環境清朗有序
如圖2所示,自2005年起我國連續10年開展“劍網行動”①,在查辦互聯網侵權盜版案件與侵權盜版網站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沒收服務器及相關設備、罰款和刑事立案等方式,有效打擊和震懾了網絡侵權盜版活動,網絡版權保護環境得到改善。②原定于2014年6月至11月聯合開展的“劍網2014”專項行動,后又延長至年底,在保護數字版權、規范網絡轉載、支持依法維權和嚴懲侵權盜版四個方面重點展開工作,促進了互聯網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圖1 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和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趨勢圖

圖2 2005-2014年“劍網行動”治理成果
自2014年4月啟動“凈網行動”③以來,互聯網治理在深度、廣度、跨度和力度上均有突破,在門戶網站、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移動通訊工具等垂直領域均有深入涉及,網絡輿論環境得到進一步凈化。
3.終端、平臺、內容共融,構建網絡新生態
2014年以來,終端、平臺、內容整合發展,呈現出多領域共生的狀態。樂視、搜狐等視頻網站掀起自制視頻狂潮,開啟“網絡自制劇元年”;小米10億美元投資視頻內容產業;騰訊、百度紛紛加大版權投入。
此外,各平臺在內容上致力于打通多領域發展,構建交織的、分層次的新生態。這種開放共融的發展,催生全新的、即時的、多元化的內容生產與消費模式,用戶、平臺、內容提供者等多方緊密連接,為互聯網管理帶來新的挑戰。
(二)網絡輿論生態參與主體
1.中國互聯網網民行為移動化特征明顯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2014年11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中的數據顯示,2014年11月,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8.70億戶,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達到8.29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達到64.8%。InMobi發布的《2014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洞察報告》指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平均每天的有效媒體接觸時間為5.8小時,其中使用手機的時間最長。如圖3、圖4所示,手機因其攜帶及信息獲取的便利性,成為2014年網民獲取信息的第一選擇;同時,手機也因成功占有用戶的碎片化的時間成為2014年網民接觸時間最長的設備。騰訊公布的財報顯示,微信月活躍用戶數達4.68億,一半以上移動互聯網用戶使用微信。用戶使用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比例已超過PC互聯網,網絡輿論場將向移動端轉移。

圖3 2014年網民獲取信息所使用的工具

圖4 2014年網民媒介接觸時長
根據騰訊公布的數據顯示,77.5%的用戶每天多次打開新聞客戶端,78.5%的人會在社交平臺分享新聞,83%的用戶因別人分享而關注某新聞。輿論焦點的傳播方式正在發生改變,而這將極大地提高信息的覆蓋面積和傳播速度。
根據速途網的數據顯示,81.7%的網民每天在新聞客戶端的閱讀時間低于30分鐘(如圖5所示),91.2%的網民通過頭條內容獲取新聞信息(如圖6所示)。新聞客戶端的使用主要發生在碎片化時間,短時間瀏覽比例最高。

圖5 2014網民每天使用新聞客戶端時長

圖6 2014第一季度新聞客戶端用戶閱讀內容分布
2.“媒體融合元年”到來,全媒體發布格局漸成
如表1所示,2014年主流媒體積極搶占微信公眾平臺:APEC會議期間,人民網、新華網、中央電視臺等中央重點新聞單位旗下微信公眾號,通過開設頭條專欄,推出系列文章等形式,高強度發文,并積極進行“移動化”“碎片化”“矩陣化”傳播。
此外,主流媒體加快推進移動端布局,積極打造全媒體宣傳格局。2014年5月,《人民日報》發布手機新聞客戶端,6月,“新華社”發布手機新聞客戶端正式上線。主流媒體移動客戶端優勢在于新聞的深度挖掘,而新聞傳播將因移動客戶端更加迅捷,閱讀體驗也將進一步提升。

表1 2014年時事資訊類新媒體情況一覽表④
3.意見領袖退場,自媒體人成民間輿論場新代表
2014年微博“大V”群體的活躍度明顯下降,出現部分向微信公眾號遷移的現象。微博上的網絡“大V”在2014年整體發博量減少40% (詳見圖7),超過40%的微博“大V”開通了微信公眾賬號,其中認證賬號的比例占到了66.6%(詳見圖8)。人們對“網絡大V”的關注度已經逐漸回冷,這一點從“網絡大V”關鍵詞百度指數的曲線變化便可窺見一斑(詳見圖9)。

圖7 新浪微博名人發博量

圖8 微博“大V”微信公號開通情況
據微信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微信公眾號總數量超過580萬,日均增長1.5萬個。隨著微信公眾賬號影響力的擴大,聚焦垂直領域的“自媒體人”,取代微博“大V”被賦予新的民間輿論場話語權,以“自媒體人”為圓心的圈群文化攪動輿論場。

圖9 “網絡大V”關鍵詞百度指數
4.移動政務遍地開花,“掌上政務”時代開啟
根據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8月5日,已有39家中央機構開通政務微信,其中政務微信公號34個,服務號5個。垂直服務領域中,至2014年9月1日,全國公安交管系統政務微信數量已達703個(詳見圖10),全面覆蓋大陸31個省級(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

圖10 全國公安交管系統政務微信開通賬號時間分布
此外,全國共計幾萬余個基于宣傳和服務的政務微信公眾號(訂閱號與服務號)在2014年的快速開通,對未來移動互聯時代降低社會運行成本、創新社會管理方式等將產生深遠影響。
(三)網絡輿論生態參與平臺
1.圖片、視頻社交應用趨熱,社交載體多樣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Wi-Fi的普及以及4G網絡的覆蓋,圖片社交和微視頻社交成為新的潮流與趨勢。花瓣網獲得融資,美拍成為全球iOS應用商店最熱門App⑤。2014年9月末,新版微信加入短視頻功能,發力微視頻社交。
2.自媒體平臺、獨立網站興起
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等平臺擁有大量用戶,這些平臺的出現加強了自媒體人與受眾之間的聯系。此外,澎湃等獨立網站搶占信息首發地位,自媒體平臺和獨立網站作為新興發聲渠道,在輿論著陸點和信息傳播節點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主流媒體加強境外宣傳力度
2014年國內重點新聞單位逐漸加強在境外的發聲力度,發布國內消息,突出中國文化,塑造中國形象。如圖11所示,2014年中國網和《人民日報》在Facebook上的發文量是2013年同期的2至3倍,主動向外發聲。
4.境外社交平臺動作頻頻,多渠道推動入華戰略
2014年以來,網絡輿論場的“跨國界”特點表現明顯,Facebook和Twitter等境外社交平臺紛紛進行入華布局(詳見圖12)。國外知名社交平臺再次向中國市場示好。2月份Linked In推出中文版網站“領英”;3月份Twitter的CEO迪克·科斯特洛造訪上海;Facebook下半年在北京設立辦公室并開通新浪微博。

圖11 國內重點新聞單位Facebook發文量趨勢圖

圖12 FB、推特入華布局進度圖
5.匿名社交、加密社交以及無網社交崛起
如表2所示,互聯網技術革新促使信息形態發生變化,也將帶來網絡輿論生態的迭代更新。國外的“Secret”與國內的“無秘”“吐司”等社交應用刮起“匿名風”;用戶注冊Telegram為尋求安全服務;無網絡環境中Firechat的用戶仍可相互傳遞訊息,實現交流;茄子快傳等無網傳播應用工具擁有廣大用戶市場;微信不久前也開始內測直接連Wi-Fi功能;Twister以 “去中心化”的形式打破傳統社交。匿名社交、無網絡社交、加密社交將成為網絡輿論新的載體平臺。

表2 無網絡社交一覽表
(四)網絡輿論熱點話題態勢
1.全國性話題大幅上漲,地域性話題普遍下降
2014年全國范圍內的熱點話題以30.9%高居榜首(詳見圖13),涉及民生領域的話題備受關注,積分落戶、延遲退休等話題成為焦點。與2013年相比,國際熱點話題出現增長(詳見圖14),增幅2%,涉及國際方面的熱點上升趨勢明顯,馬航事件、烏克蘭暴亂、越南排華等推高國際話題熱度。北京、新疆等地區,熱點事件占比也出現上升趨勢,北京熱點事件占比增幅1.9%。霧霾治理、京津冀一體化、APEC會議、公共交通調價等牽動輿論視線。而包括河北、廣東等地域在內,各地熱點事件占比普遍出現下滑態勢,河北降幅最大,下降1.4%。縱觀連續3年網絡輿論熱點地域占比數據可知(詳見圖15),北京、廣東歷年來都是網絡輿論熱點集中高發地區,而浙江、河南等地也備受關注。

圖132014 年新聞熱點事件地域分布TOP10

圖142014 年網絡輿論熱點事件地域同期變化
2.反腐倡廉、司法執法、國防外交話題為2014年輿情熱點前三名
2014年,網絡輿情熱點事件集中體現在反腐倡廉、司法執法和國防外交三大領域(詳見圖16)。2014年我國反腐領域成效顯著,與2013年相比,各級紀檢監察部門查處的官員數量、級別和密度都出現大幅提升。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大老虎”的接連落馬,將今年的反腐工作推向新高度;同時,在網絡輿論場,反腐的話語權已經重新被官方牢牢掌握,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及巡視組的一舉一動備受輿論矚目,一定程度上成為輿論視線的“指揮棒”。

圖15 近年來網絡輿論熱點關涉地域演變

圖16 近年來網絡輿情熱點事件領域分布對比

圖17 近年來網絡輿論熱點關涉領域演變
2014年,國防外交領域話題占比迅速上升至第三位(詳見圖17),我國由“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開始轉向“奮發有為”的新常態。11月,APEC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行,“習奧會”“習安會”等引發熱議,“APEC藍”等網絡熱詞廣為傳播。同月15日,習近平主席出席 G20峰會,承接APEC“主場外交”,中國“客場”影響力成為關注核心。
3.整體輿情向好,反腐、事故、司法領域負面逆增長
2014年網絡輿論整體趨好,負面輿情低于往年,正面信息增長明顯(詳見圖18),網絡環境更加清朗。但部分領域負面信息仍然有所增長。

圖18 近年來網絡輿論熱點話題傾向演變
反腐、事故、司法是今年負面輿情增長較快的領域(詳見圖19)。其中,反腐倡廉、司法執法領域負面新聞增幅較大,分別為7.3%和5.2%。其中,受馬航客機失蹤、云南多地地震等事件影響,事故災害領域漲幅以7.2%躍居第二。民生、時事、國防等領域負面輿情降幅明顯。

圖19 2014年負面輿情同期變化
4.社會時政話題減少,商業、娛樂話題比重走高
話題領域方面,微博中的時政類話題出現數量減少、熱度明顯減弱的情況,而商業和娛樂類話題的數量和影響力都呈現上升趨勢。縱觀年度微博話題榜,突發性事件或惡性事件的平均輿情指數較前兩年有所下降。微博逐漸演變為娛樂話題刷屏池,微信朋友圈也存在較多代購、代理信息現象。
以2014年3月演員文章的婚外情事件為例(詳見表3),文章“認錯聲明”微博在12個小時內被轉發了1,117,063萬次,評論達1,274,000萬條,閱讀量達182,129,871萬人次。此條微博的轉發評論數近240萬,刷新了2013年9月13日歌手王菲離婚微博所創下的數據記錄。

表3 演員文章婚外情事件微博熱點關鍵詞討論量
5.新聞網站仍為主要首曝渠道,微博首曝比重下降
近兩年,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積極探索轉型之路。如圖20所示,在重點熱點事件首發高地的搶占中,新聞網站、報紙雜志不輸新媒體,仍是主力軍。2014年新聞網站首曝熱點占比達50%以上,報紙雜志占30%以上。微博活躍度下降,首曝能力減弱,由2013年的7.5%下降至4.1%。

圖20 網絡輿論熱點首曝渠道類型分布
如圖21所示,熱點事件首曝主力的新聞網站和傳統媒體中,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人民網等網站,新京報、京華時報等紙媒的占比均有提升,牢牢把握熱點事件議程設置的主動權。值得注意的是,新晉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自2012年9月開通以來,憑借反腐案件公布的首要權威平臺,進入網絡熱點首曝渠道的前十名。而新浪微博爆料優勢不再,首次跌出首曝渠道前十之列。

圖21 網絡輿論熱點話題首曝渠道排行TOP10
6.涉事方輿情素養提升,回應渠道日趨網絡化
如圖22所示,2014年,近40%的網絡輿論熱點得到涉事主體回應。相比2013年,涉事主體無回應的現象顯著減少,回應也從追求回應速度轉向兼顧回應節奏,相關回應能夠在一周內完成。

圖22 涉事方對于網絡輿論熱點的回應情況
面對網絡輿情熱點,涉事主體仍以被動回應為主。如圖23所示,回應方式方面,涉事主體接受記者采訪最多,占比達48.2%,但與去年相比有所下降;而通過官方網站及微博等網絡形式回應的漲幅明顯。積極主動回應熱點話題顯現出涉事主體輿情應對能力日漸提升,逐步掌握消息發布和輿論引導主動權。

圖23 涉事方對網絡輿論熱點的回應形式
(五)2014年重大熱點事件規律
1.“習大大現象”火爆網絡,親民形象激發輿論正能量
“習大大”成為“漢語盤點2014”的年度熱詞,“習大大”“彭麻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在網絡上都具有極高人氣,成功營造出一種體制外話語體系。從“萌漫畫”到@學習粉絲團走紅、從慶豐包子鋪“習大大套餐”到“習大大同款”馬代游、從“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了”到“習大大愛著彭麻麻”,習式的親民務實、破除常規、寬容輕松,大大拉近了領導人與民眾的距離感,在2014年輿論場中激發出巨大正能量。
2.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話題熱度貫穿全年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邁入深水區。全國“兩會”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順利召開,將經濟、司法、行政等各領域的改革全面鋪開,并推向縱深。全國“兩會”期間,養老金并軌、醫患關系、公務員待遇、利率市場化、司法公平等多項與民生相關的議題掀起輿論熱議。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以“法治”為關鍵詞,“依法治國”頂層設計的出爐振奮人心。此外,四中全會強調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熱度貫穿全年。
3.反腐輿情漸由官方主導,民間反腐出現斷崖式降溫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正式上線并開通網絡舉報通道后,很快顯示出引領網上反腐輿情的“引擎”作用。此后,全國各地紀委監察部門積極跟進,網絡反腐(或稱“民間反腐”)出現斷崖式降溫。
如圖24所示,2014年由網絡舉報而揭露的腐敗案件僅51件,全年總和不及網絡反腐“鼎盛時期”一個季度的數量。反腐“正規軍”出擊成效顯著,網絡反腐進入官方主導時代。輿論一度總結的“周一拍蒼蠅,周五打老虎”紀委工作規律,印證了反腐“官方節奏”深入人心。

圖24 2012年至2014年各季度網絡反腐事件數量走勢
4.占中事件輿論引導獲點贊
因反對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香港2017年普選方案,2014年9月28日,香港部分極端“泛民派”人士發起“占領中環”非法集會,“占中”話題迅速引起輿論的高度關注。9月29日至10月7日,署名為“國平”的系列評論文章在人民網、光明網、新華網等平臺上發布,揭露“占中”行動的街頭政治本質,傳遞香港主流民意,呼吁維持法治、抵制暴力。這十余篇文章的網絡總轉載量達1473次,中央主流媒體均參與轉載(詳見表4)。
在此次“占中”事件的應對中,綜合運用法律手段、新媒體傳播技巧、互聯網技術手段等多種引導方式,充分整合國內外傳播資源,境內境外全方位發聲,開創了輿論引導管理工作的新方式。

表4 “占中事件”中“國平”系列文章轉載情況
2015年,網絡輿論生態將會持續向移動端轉移并以此為中心聚集,將主要反應在:移動端即時通信工具、新型社交工具等App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閱讀以及發布最新的新聞;官方媒體、自媒體紛紛重視移動端的信息發布。移動互聯網超越時空限制的特點將會使部分新聞事件及熱點在網上迅速發酵,因此輿論傳播更加迅速。
注釋:
①為打擊網絡環境下各類侵權盜版,凈化網絡傳播環境,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2005年9月,在中宣部和原信息產業部、公安部等部門的有力配合下,國家版權局率先在國內開展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啟動了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行動。2010年,網絡專項行動被命名為“劍網行動”。2012年,在原有國家版權局、公安部、工信部3個部門的基礎上,增加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版權局等四部門啟動第十次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治理“劍網2014”專項行動,http://www.gapp.gov.cn/news/1656/206276.shtml)
②胡建輝:《“劍網行動”十年查辦互聯網侵權盜版案四千余起》,《法制日報》,2014年9月17日,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596/230420.htm l。
③為依法嚴厲打擊利用互聯網制作傳播淫穢色情信息行為,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決定,自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開展打擊網上淫穢色情信息“掃黃打非凈網2014”專項行動。(圖解:掃黃打非凈網2014,http://news.china.com.cn/2014-04/18/content_32136113.htm)
④數據來源:新媒體排行榜、新浪微博、豌豆莢,統計時間:2014年11月25日。
⑤數據來源:App Annie。
(作者張樹庭系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MBA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未檸系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副院長;孔清溪系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研究員。課題組其他成員: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分析師劉蕾、程程、張千易、李慧君、周騰、林卓穎。)
【責任編輯:張國濤】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2BXW04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危機意識、危機傳播與媒介素養研究”(項目編號:11JJD8600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