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周運明2007年返鄉后,在當地科協和鎮政府的幫助下,利用自己在廣東打工學到的烏魚養殖技術,反租土地30畝建起了重慶市銅梁區首個烏魚養殖場,他養殖的烏魚產量高,為他帶來了可觀的財富。是什么訣竅讓周運明的烏魚養殖比別人搞得好,下面筆者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他的養殖妙招。
一、建大棚讓魚苗抗御春寒
在烏魚基地,有兩個建在魚池上的大棚。大棚的“屋梁”和“柱子”選用鋼管和鋼條,大棚的高度在4米左右,四周用透明的白色塑料覆蓋,南北兩側各開有一道“門”。大棚里面分有許多一格格的小池子,池子之間都安有進水管道。
魚苗早春季節從廣東空運過來,到了重慶后,重慶的早春氣溫比較低,如果在自然的氣候條件下,魚苗遭受凍害而死亡。周運明采納了水產專家的建議,建起了大棚,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魚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而室外還不足20℃時,大棚室內的溫度就保持在了25℃以上,這相當于給烏魚穿了一件保暖衣。建大棚的好處除了早春用于保溫培育魚苗外,秋冬季還可用于成魚養殖,讓大棚得到充分利用,節省成本,增加效益。
二、生物調節劑凈化水質
周運明所在的專業合作社實行的是高密度養魚。筆者沿著一口口魚塘看過去,塘里的水質并不渾濁,魚兒歡快地在水塘里游弋、覓食。養殖工人在魚塘里投下了微生物制劑,這種黃色粉末可以清潔水質,保持水的活性,讓魚兒健壯生長。
前些年,由于高密度養殖,加之烏魚的食物是專用飼料,飼料的大量投放導致水質受到了污染,在生產上逐步出現因池塘水質變差缺氧和疫病增多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指導下,周運明的合作社投用了微生物制劑解決污染難題,收到良好的效果,泛池死魚的現象基本消失了。
微生物制劑是從天然環境中篩選出來的微生物菌體,經培養、繁殖后制成含有大量有益菌的生物活菌制劑。微生物制劑能做到不污染水體的同時提高水中溶氧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高機體抗病力,并能活化淤泥和有機物質,使其轉變成藻類和生物可吸收利用的游離狀態的綠色生物有機肥。據專業人士介紹,近年來,高密度集約化養魚隨著餌料的大量投入,不僅導致水體污染嚴重,還會出現疫病逐漸增多、產量逐年降低的現象。而微生物制劑具有無殘留、無耐藥性、無污染等副作用,為無公害水產品的生產創造了條件。
三、合理套養提高效益
在周運明打撈起來的魚兒中,除了烏魚,還有花鰱、白鰱和鯽魚。烏魚套養其他魚種,是他們在生產中摸索出來的門路,每畝可以增加1000元左右的經濟效益。
烏魚是兇猛的肉食魚類,如果投放小魚苗,肯定要被烏魚吃掉,周運明投放的是300克/條左右的大規格魚種,烏魚無法吃下這么大的魚。花鰱、白鰱的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這些浮游生物主要是由烏魚吃剩的殘存餌料營養水體滋生而來,花鰱、白鰱吃掉浮游生物,也起到了凈化水質的作用。周運明提醒廣大養殖戶:花鰱、白鰱等套養的魚種投放量不能過多,經過生產摸索,控制放養量在烏魚的10%比較合適,過少起不到增收的效果,過多增大了養殖密度,容易導致魚塘缺氧,不利魚類生長。
四、魚菜共生安全度酷夏
此外,周運明還在魚塘里推廣了魚菜共生技術。魚塘里浮著的一個個長方形的筐體里,種植的是水生蔬菜——水藤菜。水生蔬菜主要在7~9月種植。這個時節氣溫高,必須解決魚塘缺氧泛塘問題。周運明近幾年大力推廣池塘魚菜共生生態養殖技術,優化了水質,為魚兒生長創造了一個健康的水體空間。通過實踐發現,種植的水藤菜吸收了水里的營養物質,明顯降低了魚塘中的氨氮含量,大幅改善了水質,魚得病的情況少多了。同時,魚塘里生長的水藤菜產量高又鮮嫩,受到周邊消費者的歡迎,水藤菜畝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
據了解,周運明的魚塘,水生蔬菜種植面積占池塘面積的20%左右。水藤菜種植面積比例過大不僅會影響魚兒游動,同時水面過度遮蔽也會影響陽光對水體的照射,不利水下微生物的繁殖;種植面積過小起不到凈化水體和增產增收的效果。
每年到了9月底,氣溫開始降低,水藤菜采收也結束了,收獲后要將殘存的枝葉清理干凈,以避免泡在水里腐爛后污染水體。
(重慶市銅梁區委宣傳部 趙武強 郵編:40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