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男,羅正媛
(哈爾濱金融學院,哈爾濱 150060)
瑞士經濟學家肯德講過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19世紀是工業世紀,20世紀則作為管理世紀載人史冊”。當20世紀悄然逝去,管理哲學開始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有學者甚至斷言:管理哲學的崛起,把管理從“科學”引向了“哲學”。盡管這一論斷還有待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管理哲學在今日的興盛,絕非人為操作的學術泡沫,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與歷史根源的。
從現代管理思想的歷史來看,管理學的研究就一直處于一種發散式的發展狀態:人們對管理的職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義缺乏統一的解釋。在整個知識體系的構建上,現代管理學與其他學科相比仍顯得雜亂無章。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美國學者孔茨對“現代管理學叢林”先后進行的兩次綜合均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只是一種簡單的歸納與組合,而非建立于堅實哲學基礎上的統一與整合。這種哲學基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作為一種世界觀,它首先構成了知識的基礎,并為各門具體科學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前提和思維方法。畢竟,管理學雖然主要是一門經驗科學,但它的前提性、基礎性問題屬于超越經驗的哲學研究對象。因此,哲學對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人們對管理哲學的認識,雖然充滿了意見紛爭,但也達成了部分共識,即管理哲學處于管理學和哲學的交叉領域,屬于一種部門哲學。當然,這種交叉不是管理學與哲學的簡單疊加,也并非簡單地將哲學推演到管理學之中的結果,因為哲學本來就是管理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當今那種將管理學定位于“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的做法,正好忽略了作為其理論基石的哲學層面的問題。哲學并不獨立存在,而是深深滲透在一切具體科學之中,它們相互貫通,共同構成一個相互聯結的知識總體。而在這一知識總體中,哲學處于深層地位,它所關注的是各種知識領域中的深層理念,如各種具體學科研究的前提假設、基本原則、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等。對于管理研究而言,它既可以是一門科學,又可以是一門哲學,而二者在實踐中的有效應用就會形成所謂的管理藝術。因此,從更全面的意義上講,管理應該是科學、哲學和藝術的“三位一體”。
縱觀管理科學發展史,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了“古典管理”、“行為科學”、“管理叢林”,直至今天的“企業文化”階段。中國式管理該何去何從?是實現管理的跨越,還是跟隨西方的發展,還是創造有獨特文化內涵的管理模式。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應該是“創新、文化、可持續”三者的統一,其中,創新是驅動、文化是內核、可持續是目的。

圖1 中國式管理模式驅動圖
在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中,由于不加分析地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常常造成兩方面的不好影響:一是由于西方管理多重管理技藝而不重管理哲學,把管理簡單化、定量化、制度化、忽略了人的內在因素;二是由于我國在建立管理學學科的初期,其內容大多是照搬西方而來,因為其構建都是屬于西方管理學的內容,案例上也更多引用西方的案例,對中國的管理學思想忽略非常嚴重,一旦單純的將這些西方知識用于東方社會的管理實踐,就會出現不小的問題。
因此,走“綜合創新”的管理科學之路,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學模式,在豐富的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努力找尋東西方文化和中國現代管理的結合點,是新形勢下的必然選。創新是管理過程和一切經營活動的最根本驅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突破口,循規蹈矩的習慣和勢力就不能夠被打破。
1.創新的動力來源。創新的壓力有多方面,有來自競爭對手、有來自顧客的需求、有來自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變化、有來自企業自發的需求,任何被動的創新,都不足以引領一個企業或者行業的發展,只有來自企業自身的、自發的需求,才能夠真正的推動創新,向前發展才能夠真正的產生巨大的乘法和示范效應。
2.創新的內容。創新的內容包括企業管理觀念創新、企業經營管理方式創新、企業管理制度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企業形象管理創新,
3.創新的流程。創新的內容可以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從流程上就可以歸納為三個流程:思想上產生沖突、制度是實現突破、方法上產生替代,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個創新的流程,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從無到有,從認識到認知,從認知到創新的過程,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企業原有管理模式的不滿或企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危機,使認識上與原有管理理論思想的沖突;第二階段是因為認識到企業現有管理手段、方法的落后,而對新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經驗主動去認知,有借鑒和學習的意愿;第三階段是創新過程的實施階段,這個階段是將企業之中不滿的因素、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成功的創新案例組合到一起,加以總結、提煉、加工,在重復、漸進的不斷嘗試中尋求一個最佳創新方案;第四階段是創新后的管理體系要得到組織內部和外部的一致認可,包括對創新內容的適應過程;創新過程中消極因素的規避問題;創新收益的評價等各方面有利,不利因素的綜合分析、認可過程。
管理創新的最初階段首先要得到組織內部的一致認可,這是管理創新得以執行的基本前提,創新的管理需要擁護者,并且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成果來證明創新的有效性。即使有些創新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有理論認證的創新也能增加創新者和支持者的信心。
從管理哲學的視角來看,管理決不僅僅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一個價值實現的過程。因為任何管理都不僅僅要滿足組織目標的實現,而應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展開與實現人的自我價值。由此,任何管理組織、管理方式、管理方法與管理行為都應該指向這一終極目標,并以這一目標的實現狀況作為標準來評判、矯正、重建管理組織、管理方式與管理行為。毋庸置疑,就管理科學總的發展趨勢而言,管理科學正在經歷著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轉化,對管理文化和管理倫理的認識和分析已成為現代管理科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而“以人為本”,重視企業發展中人才的要素影響,重視組織精神和組織價值理念的培育,把員工素質的提高作為組織績效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成為當前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
二十世紀八十年中后期企業文化理論被引進中國,我國企業界和學術界開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國情對企業文化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為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盡管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對企業文化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對企業文化理論認識加深,企業文化的研究也從定性研究到重視定量研究,從多個角度建立了企業文化及其測評的模型,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國的企業文化基礎理論和企業文化建設模型幾乎都是舶來品,還沒形成適合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企業文化理論及基礎模型。企業文化建設與國外先進企業文化先比也有很大差距,除了少數企業文化己經到了深化提高階段外,大多數企業文化仍處于基本形成和探索時期,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1.經營管理者對企業文化建設重要認識不足;2.企業文化功利性太強;3.將企業文化建設看作是思想政治建設、制度建設和文娛活動等;4.企業文化建設模仿性嚴重,缺乏企業個性與創新;5.企業文化與經營實際言行不一。究其原因,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問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1.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晚,市場機制不健全,政府的經濟職能也有待轉變,使得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的支撐,對企業文化建設水平形成制約;2.經營者對企業文化內涵認識不夠透徹。部分企業經營者都企業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將企業文化片面的當做是思想政治建設、文娛活動或是制度建設;3.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的影響。傳統文化中的家族觀念、人情關系等思想在企業中盛行,使得企業規章制度的力量得不到發揮,制約著企業文化的發展;4.企業經營者自身素質不夠,缺乏對企業經營的正確認識。我國大部分經營者都是在被生活逼迫無路可走之下選擇經商的,經營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企業僅是他們獲取財富的工具,企業的一切經營管理就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缺乏對企業經營本質和目的的正確認識。企業經營獲取利潤是沒有錯的,但是企業經營獲利的本質、目的、正確手段應該是什么?我國大部分經營者都沒能對這些問題進行正確的思考。在這種功利性的價值觀念的指導下的企業文化建設要么體現出極強的功利性,要么就是空談美好的文化理念而無法將其付諸于實踐。甚至有少部分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只要搞好產品、制定好制度及目標、計劃等能獲取利潤就可以了,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經營沒太大關聯,企業文化建設僅僅是為了順應潮流,給企業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
企業文化建設的問題雖然是有多個因素的影響,但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與國外成熟、優秀的管理哲學在企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相比較,我國企業經營者管理哲學在企業文化中的作用不明顯。絕大多數企業經營者缺乏正確的、優秀的管理哲學以及將正確的管理哲學轉化為企業文化的能力,對企業文化及企業經營的本質、目的、理念、方法等認識不夠全面、透徹,提煉不出既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又能符合企業實際,推動企業經營發展的價值觀念。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不能很好的處理好企業內外部的各種利益關系,得不到企業內部成員和社會公眾的共同認同,導致企業文化建設出現各種問題,最終使得企業文化建設無法對企業經營實際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和發展。
現代企業處于復雜、變換的環境中經營,需要處理好企業內外各種關系,而且從現代企業經營環境來看,知識的作用越加明顯,優秀的企業文化必定是注重社會責任、創新和誠信的企業文化。沒有優秀的管理哲學為指導,是不可能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的,我國企業經營者優秀管理哲學的缺失將成為制約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因此,本文從管理哲學這一視角來研究企業文化,并對通過稻盛和夫優秀的管理哲學及其在企業文化中作用的案列研究,分析我國企業文化問題的原因,探討培育我國企業經營者優秀管理哲學,有效建設我國企業文化的途徑。
管理模式的建立要促進經濟發展,因此,不能脫離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同時,又必須將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相結合,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盡可能多地吸收先進的、代表前沿動向的管理理念、手段與方法。在理念上應當保持以代表時代發展和民族文化核心為基礎,在手段與方法上應當吸取最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比如創新理念、知識是最為重要的資源理念、管理終極目標理念、組織學習及社會學習理念、組織結構倒置理念、跨文化管理理念、虛擬企業、動態聯盟、企業再造等一系列理論和理念。貫通運用能大大提高管理操作模式的先進性和前瞻性,使其具有較長的壽命周期,以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知識和信息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知識經濟初見端晚,盡管我國仍處在體制轉型和多種經濟混合的狀態下,但世界經濟已進人知識經濟時代,各經濟社會在追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注意到由知識推進的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傳統經濟資源的稀缺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得知識與信息已成為最重要的資源,知識在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已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重要工具。
2.學習是未來企業生存的基礎。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組織間的關系不再是單一的競爭,相互間的合作乃至雙贏已成為社會愿意接受的觀念。獲取成功越來越強調組織與集體的作用,團隊精神也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為此,組織必須有能力吸取外界的長處而不斷地改善自身,通過組織使命來體現并建立組織與團隊的共同愿望。學習型組織是由彼德·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首先提出的,他認為要達到學習型組織需要有這幾方面的扎實基礎:系統思維、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和團隊學習。未來的企業應加強考慮企業的學習能力,以便組織具有來自自身的再造能力,并保持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優勢與經營特色。
[1]尹毅夫.中國管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葛榮晉.中國管理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尹衛東.哲學視野中的西方管理思想流變[D].蘇州大學,2002.
[4]王 峰.管理哲學視角下的企業文化建設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