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醫院放射科,廣東 佛山 528200)
·臨床醫學·
64例結腸癌患者的螺旋CT檢測報告分析
黃永穗,彭榮華,趙云燕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醫院放射科,廣東 佛山 528200)
目的探討螺旋CT在結腸癌診斷與分期中的臨床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64例經術后病理切片證實為結腸癌患者的CT表現與術后病理資料。結果升結腸癌14例,橫結腸癌8例,降結腸癌17例,乙狀結腸癌25例;在64例結腸癌患者中CT表現為腸壁增厚者62例、腸腔狹窄者45例、腔內腫塊者49例、漿膜面毛糙者38例、漿膜外側條索狀影24例;CT檢出有淋巴結轉移者49例,術后病理證實為轉移者42例,在CT未檢出有淋巴結轉移的15例患者中,術后病檢發現有5例淋巴結轉移,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89.36%與58.82%。CT術前TNM分期與術后病理TNM結果比較,T分期準確率為85.96%,N分期準確率為80.95%,M分期準確率為100%。
結論螺旋CT對結腸癌的診斷與術前定位以及淋巴結和遠處轉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結腸癌; 螺旋CT; 術前分期; 診斷
結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飲食結構的變化,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治療上以手術加放化療為主,而評估患者預后生存主要依據疾病的分期。螺旋CT檢查能顯示腫瘤組織內部結構的密度與差異,并可觀察周邊組織與器官,確定腫瘤的浸潤范圍,其對判斷淋巴結的腫大或轉移與否也具有一定的靈敏性和特異性[1-2]。因此術前準確確定結腸癌的分期對評估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64例結腸癌患者CT與病理資料以探討CT檢查在結腸癌診斷與分期中的臨床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 年4月~2014年10月在本院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結腸癌患者64例,男38 例,女26例;年齡35~76 歲,平均 55±12 歲;其中腺癌51例;腺鱗癌2 例;乳頭狀腺癌5例;黏液癌6 例?;颊吲R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血便、大便性狀改變、腹部包快、便秘、消化不良、貧血、消瘦等癥狀。所有患者均經結腸鏡和病檢證實為結腸癌。
1.2檢查方法患者于掃描前24 h進行常規腸道清潔,禁食、水。檢查前1 h口服1%~2%碘水800 mL。檢查前10 min經肛門注入溫水1 500~2 000 mL,以擴張腸腔,常規仰臥位,掃描范圍自膈頂至坐骨結節水平。掃描機型:采用16層螺旋CT(Lightspeed)機型,掃描條件為電壓:120 kV,電流:100 mA,掃描參數:螺距1.0,層厚7.5 mm。平掃后行增強掃描:經靜脈注射對比劑優維顯(370 mgI/L)80~100 mL,注射速度為4.0 mL/s,動脈期為24~30 s,靜脈期為60~65 s,分別掃描。
1.3結腸癌分期參照文獻[3]標準進行術前TNM 分期,以術后病理分期為金標準。分期標準:T1~2期:腸壁增厚>0.5 cm,腫瘤僅限于內層,腸壁外緣光整,腸腔內無明顯狹窄;T3期:腸壁增厚>0.5 cm,腫瘤侵潤外層,腸腔狹窄,腸壁外緣不光整,或可見結節狀突起;T4期:病灶達腸壁外層,腸壁明顯增厚或腸腔狹窄,腸管周圍脂肪間隙消,可見條索狀影。N0期:可視區域未見淋巴結,或見腫大而無強化;N1期:可視區域淋巴結直徑>10 mm,密度增高或鈣化,有明顯強化。M0期:無遠處轉移,M1期:有遠處轉移證據。病理TNM分期:T原發腫瘤:T0未見原發腫瘤,T1癌灶侵犯至黏膜下層,T2癌灶侵犯至固有肌層,T3癌灶穿透固有肌層,T4癌灶穿透漿膜或侵及鄰近器官。N0:無區域性淋巴結轉移;N1:有1~3 個淋巴結轉移;N2:4 個或大于4個淋巴結轉移。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
2.1一般結果腫瘤部位和病理類型:本組64例中,腺癌51例,腺鱗癌2例,黏液腺癌6例,乳頭狀腺癌5例;病變位于升結腸14例,橫結腸癌8例,降結腸17例,乙狀結腸25例。
2.2 CT表現62例腸壁局部不規則增厚,最厚處達2.5 cm,正常為2.0~3.0 mm[4];45例可見腸腔狹窄且形態欠規則;49例腸腔內可見腫塊,多呈偏心性生長,分葉,與周圍分界欠清晰,增強后可見腫塊強化,周圍腸壁顯示清晰,正常;38例漿膜面毛糙且模糊欠清,其外側出現條索狀影有24例,腸管周圍脂肪間隙消失(圖A、C示)。術后有35例經病理切片證實漿膜面受癌細胞浸潤。淋巴結轉移:CT上以相伴行血管或鄰近臟器作參照對淋巴結的形態、大小、密度以及部位進行觀察。CT淋巴結轉移診斷標準[5-7]:淋巴結直徑>10 mm,密度增高或鈣化,形狀分葉、邊緣模糊,與原發病灶呈同步強化。CT結果發現49例有淋巴結轉移(圖B示),15例未出現轉移淋巴結。肺轉移4例,肝臟轉移7例(圖D示),2例腦轉移,子宮浸潤3例,膀胱浸潤2例。

圖1 典型患者CT照片 A: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腫塊突破漿膜面;B:腸系膜多發性淋巴結腫大;C:腸腔狹窄,腫塊侵犯漿膜層周邊條帶狀密度增高影;D:肝臟轉移灶
2.3 CT術前TNM分期與術后病理TNM分期結果比較
2.3.1 T分期 本組64例資料中檢出62例,漏診2例,敏感度為96.88%(62/64);本組無T0期病例;T1期4例病例均檢出,T2期9例中2例低估為T1期,1例過估為T3期;T3期19例中3例低估為T2期,T4期14 例中3 例低估為T3期。CT 術前T分期陽性診斷準確率為85.96%(55/64)。經一致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CT術前診斷與術后病理判斷結腸癌T分期的比較(例)

病理分期例數T分期T1~2T3T4準確性(%)T1~213121092.31T319316084.21T414031178.57
2.3.2 N分期 手術及病理證實有淋巴結轉移者共42例,CT顯示出49例,7例為假陽性。在CT顯示的15例未出現轉移淋巴結患者中,術后經病理證實有5例發生轉移,為假陰性,10例正確。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9.36%和58.82%。9例N0期患者,正確診斷7例,2例誤診N1期,22例N1期病例中2例誤診N0期,2誤診N2期,11例N2期病例中2例低估為N1期。CT術前N分期陽性診斷準確率為80.95%(34/42)。經一致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CT術前診斷與術后病理判斷結腸癌N分期的比較(例)

病理分期例數N分期N0N1N2準確性(%)N0972077.78N122218281.82N211011090.91
2.3.3 M分期 CT術前分期發現遠處轉移13例,其中肺轉移4例,肝臟轉移7例,2例腦轉移。CT 術前M分期診斷準確率為100%(13/13)。
目前結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加放化療為主,因此,在術前準確評估患者對判斷手術指征、制訂手術方案以及估測預后均有重要意義。結腸鏡與低張氣鋇雙重造影是臨床上以往常用的診斷工具,其雖能準確診斷結腸癌,但其只能觀察腸腔內狀況,并不能觀察腸腔外以及周圍組織或器官的狀況。因此,無法準確判斷腫瘤的分期。近年來,多層螺旋CT廣泛應用于結腸癌的診斷與分期診斷,其可對病灶及周圍大范圍組織進行薄間距掃描,還可對掃描數據的任意層面和間隔進行重組[8]。因此,其不但可發現結腸癌灶的狀況,還能觀察癌灶周圍組織和器官的浸潤情況,因而可做出較準確的結腸癌術前分期,為臨床評估患者手術指征與手術方案的制訂以及預后均具有重大意義。
有研究顯示,螺旋CT檢查對于較早期的腫瘤分期診斷準確性欠佳,但無論是CT檢測還是手術所見對腫瘤浸潤腸壁的程度及范圍均不能做出精確判斷[9]。本文結果顯示,螺旋CT 對結腸癌TNM 分期中的T、N、M分期的準確性與術后病理分期結果進行比較,總的準確性分別為85.96%、80.95%、100%。在T 分期診斷上,其中以CT表現漿膜面毛糙且模糊欠清,外側出現條索狀影,腸管周圍脂肪間隙消失等改變作為CT提示有腸壁及腸外浸潤的診斷標準,與術后病理比較,總準確性為85.96%。表明 CT檢查對判定有無腸壁與腸外浸潤具有一定的準確性。淋巴轉移是結腸癌最常見,也是發生較早的轉移方式。在N 分期方面,研究顯示,CT檢查往往將淋巴結直徑>10 mm作為判斷淋巴結轉移與否的一個陽性標準[2]。但是目前的診斷標準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國外有研究者將CT顯示淋巴結直徑大5 mm[5],也有將淋巴結直徑大7 mm[6-7]作為判斷淋巴結轉移的標準,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分別為50%~74%與50%~55%。然而判斷淋巴結的轉移與否不能單靠觀察淋巴結的大小,同時還需觀察淋巴結的形狀、密度以及強化表現。本次研究以CT示淋巴結直徑>10 mm,密度增高或鈣化,形狀分葉、邊緣模糊,與原發病灶呈同步強化為判斷標準。CT結果發現本組49例有淋巴結轉移,15例未出現轉移淋巴結。與術后病理結果比較顯示,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9.36%和58.82%。M分期是判斷結腸癌手術指征與估測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結果顯示,螺旋CT對M分期的準確性為100%,表明螺旋CT 對結腸癌遠處轉移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在CT檢查中同時要注意將結腸癌與其它結腸原發惡性腫瘤如淋巴瘤、肉瘤以及結腸良性病變如息肉等相鑒別。早期結腸癌CT表現僅為局限性腸壁增厚,當腸壁增厚達到2 cm時可形成明顯的腫塊[10]。本文顯示腸壁最厚處達2.5 cm,結腸癌性腫瘤多表現為環狀或圓形腫塊,多呈偏心性生長,分葉,與周圍分界欠清晰,增強后可見腫塊強化,體積大的腫塊內部??梢姷兔芏葔乃绤^,且與周圍腸壁分界欠清晰。但是目前CT檢查在應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技術因素造成的偽影,對矢狀面直接成像具有一定困難,機器及強化造影劑對成像也有一定影響。徐麗萍等[11]研究報道,螺旋CT、超聲以及鋇灌腸造影3種檢查方法診斷結腸癌,未顯示出明顯優劣之分,但螺旋CT與超聲結合應用,則結腸癌的診斷率明顯提高。因此,必要時要結合B超、MRI和低張氣鋇雙重造影共同檢查,以提高疾病診斷率。
綜上所述,CT檢查不僅能清晰顯示癌灶本身狀況,還能顯示癌灶與周圍組織和器官之間的關系以及淋巴結與遠處轉移的情況,從而對結腸癌患者進行術前分期和制訂治療方案以及評估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在基層醫院值得推廣應用。
[1] 王金屏.螺旋CT 在結腸癌術前診斷和分期中的價值分析[J].影像與介入,2012,9 (18):117-119.
[2] 李艷艷,周洋,王淑紅,等.64 排多層螺旋CT 對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5):955-959.
[3] 郭作梁,林少彬,馬興燦,等.64 層螺旋CT 在結腸癌術前分期中的臨床價值[J].影像與介入,2012,9(16):115-117.
[4] Wiesner W,Mortelé KJ,Ji H,et al.Normal colonic wall thickness at CT and its relation to colonic distension[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2,26(1):102-106.
[5] Koh DM,Brown G,Husband JE.Nodal staging in rectal cancer[J].Abdom Imaging,2006,31(6):652-659.
[6] Arii K,Takifuji K,Yokoyama S,et al.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elvic lateral lymph node of patients with lower rectal cancer:comparison study of MR imaging and CT in 53 patients[J].Langenbecks Arch Surg,2006,391(5):449-454.
[7] Pomerri F,Maretto I,Pucciarelli S,et al.Prediction of rect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by pelvic computed tomography measurement[J].Eur J Surg Oncol,2009,35(2):168-173.
[8] 李雪峰,王國紅,高錦秀.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9):1500-1502.
[9] 周偉文,李勇,何旭升,等.螺旋CT掃描對結腸癌的診斷與分期[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0,11(5):300-302.
[10] 林春,唐振國.結腸癌螺旋CT檢查的臨床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3,22(3):185-187.
[11] 徐麗萍,沈根松.結腸癌螺旋CT與超聲診斷比較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1,38(13):778-780.
10.15972/j.cnki.43-1509/r.2015.04.017
2015-03-13;
2015-04-13
R735.35
A
(此文編輯:蔣湘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