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睿明
黃芪桂枝湯治療頑固性過敏性紫癜
夏睿明

【專家簡介】1924年生,早年拜師于名老中醫楊植樨、唐陽春門下學習岐黃之術,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創始人,1958年開始擔任中醫科主任兼中醫教研室主任,重慶醫科大學教授。從教三十余載,行醫七十個春秋。歷任農工民主黨重慶市委委員、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中醫學會理事暨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中醫高級職稱評委,重慶市首批名老中醫,“兩會一黨”中央中藥咨詢服務理事會委員,在參加中國農工民主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退休后任重慶市中醫藥學會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實用中醫藥雜志》顧問等職。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臨床應用》及《經方運用舉隅》等多次獲得四川省、重慶市中醫學會獎。
【病案提要】本癥患兒因受過敏性紫癜困擾長達1年余,輾轉從海外尋來我處就醫。初診時全身皮下遍布葡萄樣紫癜,呈玫瑰紅,無癢感,不消退;患兒形瘦體弱,面色稍黃。風寒傷人肌表,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衛強營弱所致氣滯血瘀于腠理,營血不調而致皮下出血。遂診首因先天稟賦不足,表虛衛氣不固,而致營衛氣血失調,酌后遣黃芪桂枝湯。此方為仲景之群方之魁——桂枝湯加減而得之。方中重用黃芪,意在補氣生血,通陽之時亦能固衛,增強體質而得以徹底敝之。
患兒,男,6歲,杜某,新加坡華人。2006年初,西醫診斷為過敏性紫癜,過敏原因至今未明。曾就醫遍布新加坡各大醫院的皮膚科專家,均療效甚微。因祖母祖籍重慶,遂輾轉到重慶某兒童醫院繼續西醫治療,仍未見顯效。后經人介紹到我處就診。刻診:患兒全身皮下散在性紫癜,以四肢尤甚,精神尚可,形瘦體弱,面色稍黃;自訴無任何過敏原接觸史,葡萄樣塊,呈紫紅色,無癢感,不消退;一年來,時輕時重,遷延不愈;納食欠佳,睡眠可,大便日解1次,舌淡紅薄白苔,脈弦,紋正。
處方:黃芪桂枝湯加味。組成:黃芪30 g、桂枝5 g、白芍12 g、甘草6 g、生姜6 g、大棗12 g、牛角12 g、生地12 g、丹皮10 g、紫草12 g、升麻6 g、浮萍10 g、蟬衣12 g、僵蠶12 g,共5付,7天服完,愈;效不更方,照方加10付,14天服完。至今未復發。
桂枝湯為中醫經典名方。柯韻伯稱,“此方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表之總方也。”《傷寒論》記載風寒傷人肌表,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衛強營弱所致氣滯血瘀于腠理,營血不調而致皮下出血。亦有《醫宗金鑒·傷寒論注》指出“凡風寒在表,脈浮若自汗出者,結束表虛,宜桂枝湯主之”。患兒皮下紫癜,首因先天稟賦不足,表虛衛氣不固,而致營衛氣血失調。待酌后遣黃芪桂枝湯。主方用辛溫解表,調和營衛之良方——桂枝湯。桂枝為君藥,溫通衛陽,解肌發表,配生姜之辛,散外感風寒邪氣;芍藥藥味微苦,益陰斂營,為臣藥,配大棗之甘,得以滋陰和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相須為用。生姜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并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
古今桂枝湯加減方共20余種,至今臨證多卓效。患兒年幼,臟器嬌弱,稟賦稍羸,方中重用黃芪,補氣益血,以達扶正祛邪之功。此藥為補氣之圣藥,氣血同源,氣能生血亦能行血,補血先補氣。佐藥之牛角,有清涼止血,清熱解毒之功,對嘔血、衄血等血熱妄行之癥卓有功效,以黃牛角療效更佳,如今普遍用水牛角;生地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擅自熱入營血,此方生地不宜熟而宜生,增強涼血止血之力;有關丹皮記載如《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熱”,《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三藥合用作為佐藥,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力驟增;紫草、升麻、浮萍皆為發表透疹,清熱解毒的良藥,三藥同為佐藥,對遷延難愈之肌表斑疹有顯效。蟬衣、僵蠶性味甘寒,祛風透疹止痙。該方對皮膚瘙癢、蕁麻疹亦有很好臨床療效。
(編輯 劉榮滿;審校 夏英偉)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5.001
:A
:1009-5519(2015)05-06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