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睿
(慈利縣人民醫院骨二科,湖南張家界427200)
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臨床療效比較
肖睿
(慈利縣人民醫院骨二科,湖南張家界427200)
目的探討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該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1年后X線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長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3.3%(28/30),優于對照組[66.7%(20/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較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效果更好,更有利于腕關節功能恢復。
橈骨骨折;骨折固定術,內;骨折固定術,外;手法,骨科;對比研究;小夾板固定
橈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之一,多指橈骨遠端關節面2~3 cm處的骨折,臨床發病率較高,占急診骨折的17%左右[1-2]。橈骨遠端骨折危害嚴重,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關節僵硬、功能受限等不良結果。目前臨床治療以恢復橈骨長度、遠端關節面、掌傾角、尺偏角為目標。治療方法較多,有手法整復外固定、手術治療等[3-4]。近期本院對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18~70歲,平均(56.8±4.5)歲;右側橈骨遠端骨折21例,左側9例;AO骨折分型:A2型3例,A3型2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3例,C1型10例,C3型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8~70歲,平均(58.0±5.0)歲;右側橈骨遠端骨折20例,左側10例;AO骨折分型:A2型2例,A3型3例,B1型3例,B2型4例,B3型3例,C1型9例,C3型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骨折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符合以下條件。(1)所有患者臨床X線片檢查均符合橈骨遠端骨折診斷標準[5],且為新鮮閉合性橈骨遠端骨折,骨折損傷發生時間不超過10 d;(2)橈骨短縮大于1 cm,或背伸成角大于20°。
1.1.3 排除標準(1)排除骨折合并神經和血管損傷患者;(2)排除病理性骨折及陳舊性橈骨折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1.2.1.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治療。予以1%利多卡因5 mL行血腫內麻醉。沿前臂長軸方向牽拉患者手掌及拇指,使腕部尺偏,并使前臂旋前,然后使腕關節掌曲,并同時在橈骨骨折遠端向掌側及尺側推壓,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輕度掌屈尺偏位。C臂透視明確復位情況,盡量恢復橈骨長度、掌傾角、尺偏角。復位后前臂石膏夾板外固定。
1.2.1.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患者采用仰臥位,行臂叢神經麻醉,取橈骨遠端掌側入路,切口長約7 cm,將橈側腕肌、拇長屈肌和正中神經牽拉向尺側,并保護橈動脈。顯露出骨折端,如有必要可切開腕關節囊顯露骨折關節面,并進行骨折牽引、復位,解剖復位后予以橈骨遠端掌側鎖定鋼板固定。C臂透視調整鋼板位置,避免螺釘穿入橈骨遠端關節面。
1.2.2 術后處理對照組患者使用夾板固定后即進行掌指、指間關節功能鍛煉。術后注意傷肢腫脹,及時調整石膏松緊度。術后3 d,1、2、4周時進行X線片檢查,監測骨折復位維持情況。3周后改為腕關節中立位繼續固定3周,根據X線片檢查結果,可適當去除外固定或延后去除外固定,根據醫生指導進行腕關節功能恢復性訓練。如有必要,可適當給予中藥熏蒸、康復理療等治療。觀察組患者術后視傷口愈合情況,早期(術后3~7 d)即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腕關節主動屈伸,掌指、指間關節活動等康復訓練。術后14 d拆線。如有必要,可適當給予中藥熏蒸、康復理療等治療。
1.2.3 觀察標準觀察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及骨折復位情況。采用Cooney腕關節評分標準[6],將治療結果分為4個等級,90~10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65~79分為一般;低于65分為差。最后比較兩組患者1年內并發癥的發生率。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χ2檢驗,有理論T值小于5的使用校正χ2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復位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1年后X線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長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3.3%(28/30),優于對照組[66.7%(20/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復位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復位情況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骨折愈合時間(周)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長度(mm)對照組觀察組18.9±5.0 21.8±3.1 2.700<0.05 30 30 t P --13.01±0.59 12.96±0.54 0.342>0.05 5.5±1.8 8.4±2.7 4.895<0.01 13.01±0.59 12.96±0.54 0.342<0.05

表2 兩組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n(%)]
橈骨遠端是松質骨和皮質骨的交界處,力學結構上是先天的薄弱區,加之腕關節活動多,極易發生橈骨遠端骨折。該骨折多見于老年婦女,而青壯年多因暴力所致[7]。目前臨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方法主要有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
橈骨遠端簡單、穩定的關節外骨折運用韌帶整復原理通過手法復位可恢復良好對位。但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多有嚴重移位,使手法復位難以獲得較好的關節面復位結果[8]。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還可能導致患肢肢端血運障礙,引起手指感覺、運動障礙等,其復位固定后要立刻行X線片檢查,觀察是否對位,對位不良者應重新進行復位。復位需多次行X線片檢查,了解骨折固定效果,調整外固定松緊度,且關節固定時間長,不利于早期康復鍛煉。
切開復位內固定是切開復位后通過鎖定鋼板固定遠端骨折塊,提供良好的角穩定性,構成內支架,可避免復位后骨折再移位及關節面塌陷等反應[9]。陳永宏[10]認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骨折可以縮短臨床治療時間,配合早期康復訓練,可加速痊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總發生率稍優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研究病例數限制有關。
本研究還發現,治療1年后X線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掌傾角、尺偏角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且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也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本研究未能對不同類型橈骨遠端骨折進行分類探討,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較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效果更好,更有利于腕關節功能恢復。
[1]崔壯,余斌,冷曉情,等.切開復位內固定和閉合復位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系統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21):1776-1780.
[2]王維勇.橈骨遠端骨折手術治療與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的療效分析(附118例病例報告)[J].醫學信息,2010,5(10):2735-2736.
[3]李蘭山,王明喜,孫魯.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對比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29(11):939-940.
[4]于滿秋,畢宏政,侯二平.經皮穿針結合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骨折[J].中國骨傷,2009,22(8):575-576.
[5]王亦驄.骨與關節損傷[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508-509.
[6]Trousdal RT,Amadiao PC,Conney WP,et al.Raio-ulner dissociation.A review of twenty cases[J].J Bone Joint Surg,1992,74(10):1486-1497.
[7]王興凱,楊付晉,蘇曉龍.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國骨傷,2010,23(8):573-574.
[8]鄧強,劉朝輝,王亞偉,等.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3,26(5):89-90.
[9]安貴生,宋冬,高志強,等.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研究[J].山東醫藥,2010,50(44):32-34.
[10]陳永宏.比較切開復位內固定與閉合復位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6):90-91.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5.033
:B
:1009-5519(2015)05-0724-02
2014-10-22)
肖睿(1982-),湖南張家界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骨與關節損傷診療工作;E-mail:xiaorei12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