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商洛學院體育教學研究部,陜西商洛726000)
2002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因時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的重要途徑”[1]。但是由于近些年高校的連續擴招,現有體育課程資源難以適應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與健康需求。本研究針對陜西省高校健美操課程的開發和利用現狀,分析課程面臨的困境,借助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來尋求健美操課程資源發展的出路。
學校各類課程的改革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健美操課程也不例外。目前,一些學校的領導在思想上仍將體育劃為“邊緣學科”,這種思想極大地遏制了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健美操課程的開發需要學校領導多方面的支持,如時間的提供、經費的支持、場地器材的保證,以及政策法規的傾向等。
長期以來,陜西省高校健美操課程資源單一,少數健美操專家主導著課程資源的開發,極大地壓制了教師創新能力。現階段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綜合資源—優化配置”的方案,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學生需求,提高課程設計能力,編制符合校情的健美操。
在“教師開發和利用健美操課程資源是否重要”的調研中,教師都認同“很重要”,說明各位教師都知道“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存在不同教學理念,有些教師教學理念比較落后,不愿意去接觸相關知識,積極性不高,安于現狀,缺乏對課程資源的研究,開發課程意識薄弱。
健美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關注和支持,例如場地、器材、時間、經費等。各級教育和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領導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和科研能力。例如邀請一些健美操知名人士來校講學;鼓勵健美操教師對課程進行開發。
高校健美操老師應該根據學校和個人的實際狀況,打破傳統的課程模式,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探索,提高知識能力水平,充分釋放自己的“能量”,例如自費參加一些培訓,將所學的動作組合運用于健美操教學中,自行編排教學內容與教材[2],善于借鑒和利用其他學科的新思維、新方法,實現資源共享[3]。
健美操是一個新興項目,分支較多,教師要善于對現有的健美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創造出新的健美操教學內容和方法。
2.3.1 精心篩選
學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宜的課程資源。例如:教師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摸清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初次接觸健美操的學生從基礎學起,有基礎的可以進行融入街舞、爵士、拉丁舞元素的健美操學習。
2.3.2 改造創新
健美操課程的內容可以根據課程具體實施的不同對象和條件對原有健美操課程內容資源的某個構成要素進行加工。例如采用墊上健美操、健身球健美操等(表1)。

表1 改造創新的具體示例
2.3.3 善于總結
健美操教師對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對健美操教學活動的自我總結以及對課堂中各種情況的思考。教師要善于從實踐中分析和歸納出具有典型意義的健美操課程教學方法。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指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教學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并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手段,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4學時),擴大體育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4]。高校健美操老師應該根據學校和個人的實際狀況,打破傳統的體育課程模式,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如建立“學校-社區”一體化模式,將健美操、啦啦操表演和大型體育賽事聯系起來,真正將陽光體育落到實處。
在健美操教學中,學生的健美操知識和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健美操課程資源。作為主導地位的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和創新的能力。
健美操課程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教師平時應該注意搜集和積累教學資料,使教學內容體現出時代性、趣味性,增強教學內容的內在價值和吸引力,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時要充分利用學校、社區和家庭的各種條件,如圖書館、資料室、網絡、書店等,并注意利用和開發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場地器材是健美操教學的基本資源,也是影響健美操在學校中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要保證場地器材等基本資源的合理供給和分配,發揮場地器材的多種功能,這些離不開學校領導的支持;結合實際情況,改善本校教學條件,合理開發場地的利用價值。
高校健美操教師要與時俱進,通過整合課程內容資源,利用項目特點,發揮團隊精神,構建健美操課程“學校-社區”一體化教學模式,使高校健美操課程從校內走向校外,真正將“陽光體育”落實到位。
[1]張虎,蘇蕊,崔麗.體育課程資源的內涵及其開發利用問題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1)1:13-115.
[2]陶濤.高校健美操課程資源的理論建構與實施[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4):78-81.
[3]王云松.高校體育教學創新的原則及途徑分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96-198.
[4]曾吉,吳明智,李智偉.我國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7(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