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峨邊花牛產于四川省大小涼山彝族居住區,峨邊縣為主產地。現有1萬余頭,分布在美姑、馬邊、甘洛、金口河工農區及漢源縣永利、皇木區等地。
外貌特征:公牛頭粗重,母牛頭狹長。額微凹,鼻鏡呈肉色或深灰色;角型多種,以角尖斜向兩側分開的“八字角”為主;頸寬短,垂皮發達,從頜下延伸至胸后。公牛垂皮長達119厘米,最大寬度為14厘米,母牛垂皮長100厘米,最大寬度為7.8厘米。前軀發育良好,胸深,一般無肩峰。體軀較長,背腰平直,腹圓大不下垂。尻長而平直,肌內附著良好;尾根粗,著生高,尾粗長,過飛節。四肢生而結實,盤腱明顯,前肢間距較寬,后肢略顯內靠;蹄小而圓,蹄質堅實。皮膚稍厚,不失彈性;毛細軟較密,顏色呈花斑,以黃白花為主,黑白花次之,亦有黃、黑、白三色相間個體。體表分布花斑,背部和胸腹的正中為白色。花牛體軀中等,成年公牛平均體重318公斤左右,母牛平均體重354公斤左右,閹牛平均體重340公斤左右。
生產性能:
1.產肉性能。峨邊花牛是彝族群眾為滿足祭祀和肉食之需而選育出的地方良種,有較優良的肉用性能。用平均年齡為21月齡的閹牛,在舍飼條件下(1月至3月,室溫3~4℃)育肥90天,平均日增重605.8克,每增重1公斤耗混合料3.4公斤、多汁料2.3公斤、粗飼料6.3公斤。屠宰后平均胴體重121.8公斤,屠宰率53.5%;平均凈肉重103.6公斤,凈肉率45.5%;平均骨重18.2公斤,肉骨比為5.7∶1;平均優質肉切塊重33.3公斤,占胴體重 31.9%,平均脂肪重10.4公斤,熟肉率66.9%,眼肌面積52.6平方厘米。峨邊花牛肉色鮮紅,脂肪呈白色或淡黃色,肉質細嫩。
2.役用性能。隨產區農業生產的發展,花牛亦兼作役用。一般3歲調教,4~5歲使役,使役年限平均12年。每頭牛可負擔耕地面積19畝左右,每年使役約80天,每日使役6小時。
3.繁殖性能。花牛14~18月齡性成熟,初配年齡一般為3歲。發情周期21天,發情持續期36小時,妊娠期280天左右。母牛一般3年產犢2胎,也有1年1胎的,終生產犢6~8頭,繁殖終止期一般在12~15歲。公、母牛混群放牧,自由交配。母牛分娩、哺乳順其自然, 犢牛隨母牛放牧,不加補飼和管理。犢牛初生重:公犢17.6公斤,母犢16.8公斤。犢牛成活率68.4%。(彩圖參見73頁圖11)
(四川 何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