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據9月16日出版的《新安晚報》報道,日前,安徽廣播電視臺原副臺長趙紅梅涉嫌貪污、受賄,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在檢察機關的指控中,提到趙紅梅與原臺長張蘇洲互發慰勞獎的情節:2012年1月份,張蘇洲以趙紅梅工作辛苦為由,從廣告中心為趙紅梅發放20萬元獎金,隨后趙紅梅以同樣理由要求廣告中心為張蘇洲發放15萬元獎金。
腐敗的模式有很多種,互發慰勞獎便是典型的曲線腐敗。臺長非常清楚,直接給自己發獎金是違規行為,也容易招致非議,于是主動給副臺長發獎金。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是憑借對官場規則的熟諳,深知對方勢必投桃報李,少不了回報自己一筆獎金;二是為自己的違法行為披上了一層合法外衣,就算被查處也可以推脫稱錢沒有進自己腰包。
比起官員個體腐敗行為,這種互相勾結的腐敗行為危害更大。貪官由此結成了利益同盟,一起腐敗斂財,共同對抗組織的查處,這將使得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嚴重。當然,腐敗方式無論多么隱蔽,利益同盟無論多么堅固,都經不起審計與查處,終究無法逃脫黨紀國法的嚴懲。我們不能止于個案查處,更要反思,填補制度漏洞。
互發慰勞獎之所以會發生,源于某些單位負責財務審批的“一支筆”不受制約,肆無忌憚地損公肥私。為此,我們要強化上級主管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與全體員工對“一支筆”的監督,大力推進財務公開。
曲線腐敗有其特有的隱蔽性,具有一定的查處難度。但說到底,腐敗行為都是建立在權力失控與失范的基礎上。任腐敗分子怎樣費盡心機,腐敗手段怎樣花樣翻新,只要扎緊制度牢籠,強化監督制約,腐敗分子就無計可施、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