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瑛
摘 要:結合念斌案件中無罪判決后再次確定犯罪嫌疑人的條件、發回重審次數以及終審判決效力的法律思考,以該案件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雙重危險原則的訴訟價值以及引入我國刑事訴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闡述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構建。
關鍵詞:禁止雙重危險;人權保障;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068-02
念斌經歷了十次開庭審判、四次死刑判決,八年期間經過不斷的申訴,最終獲得了福建省高院的無罪判決。然而就在無罪判決生效十多天內,偵查機關卻再次將念斌確定為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這一做法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受到普遍質疑,念斌案也成為理性對待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契機。
一、中國刑事訴訟制度引入禁止雙重危險規則的必要性
近年來,與念斌案相類似的冤假錯案并不少見,比如之前的“聶樹斌案”“趙作海案”以及“呼格吉勒圖案”等等,對于防范冤假錯案的再次發生,是目前司法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但是,念斌悲劇的發生卻折射出了我國刑事訴訟中一個新問題,他在被審判多次獲得無罪判決之后,被警方再次因同一案件重新立案偵查,并且是在其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這一做法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值得思考,也讓我們看到刑事訴訟制度引入雙重危險原則的重要性。
首先就司法公正來講,在我國傳統的刑事司法文化中,自由、平等和關愛等價值理念,關于被告人的主體地位和國家權力底線的法律意識,是殘缺不全或缺乏有效整合的。其次,就無罪判決的既判力而言,在沒有足夠重新立案的“新的證據”的情況下,推翻既有判決,將原被告人念斌再次確定為犯罪嫌疑人不具有正當性,必然損害審判權威,這與我國當前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是相悖的。
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權保護的重視,我國需要改變重實體輕程序的權力本位思想,同時也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減少政府人民之間的矛盾。
二、中國刑事訴訟制度引入禁止雙重危險規則的可能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立與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相適應的訴訟監督制度”,越來越重視維護法院的審判權威。念斌案件中,公安機關偵查中心主義的做法顯然與這一精神不一致,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司法實踐中引入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價值需求。恣意展開追訴活動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這無疑是對社會正義和文明的粗暴破壞,對法制的無情踐踏。無休無止的重復追訴對人們情感的沖擊雖不如后者劇烈,但也十分危險,不僅使被追訴人一直生活在對未來的恐懼、焦慮之中,也深刻傷害了既判力和法院的審判權威。
就禁止雙重危險規則的引入而言,這項規則與目前我國占主導地位的司法理論已基本沒有重大沖突,并且與我國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禁止雙重危險規則所要求的程序正義、人權保護、司法公正等理念,已然成為我國刑事政策制定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時,在人權保護方面,我國也有很大的發展,2004年憲法中加入“尊重和保護人權”條款就體現了我國開始重視對人權的保護。
綜上,關于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引入禁止雙重危險規則的問題,我國目前不僅存在積極有利的政策環境,而且在司法理念上也已經有了相當的思想基礎,總之,不存在任何根本性的障礙。
三、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構建
針對念斌投毒案中無罪判決后重新確定犯罪嫌疑人的條件、終審判決的效力、發回重審次的法理思考,同時結合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內涵與價值理念,在我國刑事訴訟中運用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應進一步完善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體系
在我國確立該原則,首先要解決觀念和意識方面的問題。人權在世界范圍內是個普及的概念,“人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這些都是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在各國的刑事訴訟中,國家公權力要懲罰犯罪,保護被害人利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法治社會的發展,重視被告人的人權也顯得十分重要。念斌案中,平潭警方的做法仍然體現了“偵查中心主義”,在法院判決生效后的十多天內重新對原被告人念斌立案調查的做法首先在觀念上欠缺對終審判決的尊重,同時更深層次的侵害了當事人的人權[8]。任何人都有不受無休止追訴和無休止審判的權利,國家追訴權利不是無限的,這是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價值內涵。不論是普通公民還是法律工作者,只有從觀念上意識到追訴權力的約束性和人權保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制度上確立這一原則。
具體來說,在立法上,可以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引入禁止雙重危險規則,為我國未來的刑事訴訟活動確立新的指導原則。在執法方面,應當強化執法人員的人權保護意識,在追求事實真相的同時嚴格遵守刑事訴訟程序,理性執法,文明執法。在司法方面,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在觀念上尊重法院判決,謹慎對待每一個案件。
(二)借鑒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完善刑事審判監督程序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過于側重于查明犯罪事實,而缺少對被告人的人權保護的重視。二審終審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事不再理、禁止雙重危險要求,但是對于程序的終結效力和對法院判決既判力的維護,被審判監督程序過于寬泛的適用所沖淡,甚至完全抵消。因此,完善我國審判監督程序顯得十分重要。
刑事再審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救濟,同時為了兼顧對人權的保護,防止出現無限制提起再審的情形,應對再審的期限和次數進行限制。我國有必要對判決的效力在法律上做一個明確規定,對再審啟動的程序和條件做嚴格的規定。我國也需要規定像美國一樣的禁止雙重危險的制度,以實現從根本上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
(三)完善確定犯罪嫌疑人的程序和立案的條件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只有關于立案程序的相關規定,而缺乏關于確定犯罪嫌疑人的專門詳細規定。因此,在偵查機關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確定犯罪嫌疑人往往根據其辦案經驗來操作,缺乏具體的條文指引和程序化指導,也就使得其確定嫌疑人的自由裁量空間很大。大多數偵查案件中,具體的立案和確定犯罪嫌疑人是相對分離的任務,完善關于確定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也顯得尤為重要。
念斌兩次被公安機關以相同的理由確定為同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反映出我國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確定制度的不完善。在最高法院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福建省高院也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做出無罪判決的情況下,公安機關再度將念斌確定為犯罪嫌疑人顯然是需要十分嚴格的條件限制的,否則,司法審判權位何在,公民人權保障何在。
因此,在立法上,我們首先應當規定,在法院的無罪判決生效后,要將原當事人重新確定犯罪嫌疑人應當有明確的標準。其中,必然要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是基于“新的事實和新的證據”。原當事人已經接受過一次完整的追訴和審判過程,刑事訴訟程序已經完整啟動過一次,如果偵查機關有權恣意對其進行重復或多次追訴,那么是對其人權的侵犯,更是對法院審判權威的損害。程序正義應當在確定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有重要的體現。
(四)設置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例外制度
任何事都有兩面性,我們應當一分為二,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對待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適用也一樣。一方面,該原則在保障人權,規范刑事訴訟秩序方面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其帶來的不利后果,并找出解決的辦法。
對此,很多國家也看到了這一點,并規定了該原則的例外條款,防止個別重大犯罪嫌疑人利用這一原則逃避法律的懲罰。我們也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在引入該原則的同時,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設置例外制度,避免將該原則絕對化。設置例外制度不但可以兼顧我國“有錯必糾”的原則,達到打擊犯罪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我國人權保障事業的發展。具體我們可以借鑒英國的經驗,針對某些特別嚴重的犯罪做出例外規定,規定嚴格的限制條件才可以啟動重新審判。這種例外制度的設置有利于保障我國公民基本人權,健全刑事訴訟制度,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在國際人權活動中的交往。可以設想,如果我國確立了“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并對例外情況做出明確的法律條件限制,應當可以避免類似念斌案的情況的發生。
(五)完善司法監督和司法救濟制度
“有權利就有救濟”,公民面對國家偵查機關不合法不適當的追訴行為,在其人身自由等權利受到侵害后,應當有救濟的途徑。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主要有檢察院的外部監督,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申請的方式請檢察機關實施立案監督。然而,目前的檢察監督方式并不完善。雖然法律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的立案活動實施法律監督的權力。但是對于某些如何具體實施監督的問題缺乏詳細的規定。在念斌案中,對于立案程序中確定犯罪嫌疑人不當的問題,刑事訴訟法沒有對如何實施法律監督做出具體的規定,實際操作的任意也就十分大,公民的救濟權利難以得到完全的保障。因此,在立法上完善相關監督的詳細規定,完善司法監督和救濟制度顯得十分重要。
面對國家機關不合法的行為,應當建立監督和救濟方式,同時對于冤假錯案下的國家賠償問題,國家也有相應的賠償規定。總的來說,雖然念斌獲得了百萬元的賠償,但是一個錯案的產生給他及其家人的人生造成的傷害卻是不可挽回的。因此,為了防止這種悲劇的再次發生,重中之重便是規范刑事訴訟制度,建立和完善冤假錯案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黃皓.我國刑事再審制度之相關設計[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1).
[2]張洪銘.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應謹慎適用[J].法制資訊,2009(8).
[3]趙娟.論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中的同一性問題——以美國法律實踐為視角[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4]張璐.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適用及其借鑒[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5]李奮飛.“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英國的發展及其啟示[J].中國檢察官,2007(1).
[6]陳妮.我國應確立禁止雙重危險原則[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5).
[7]張中.解析“雙重危險”以美國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歷史嬗變為視角[C]//訴訟法論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8]王玎.論禁止雙重危險規則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12(1).
[9]曾德軍.“禁止雙重危險”規則與我國刑事抗訴再審的反思[J].法制與社會,2007(11).
[10]馬力,呂洪民.禁止雙重危險原則與刑事再審制度的改革[J].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