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希鳳
摘 要:陳郡謝氏是六朝一個典型的文學世族,自晉至陳,謝氏家族出現了大批文學家。謝氏子弟的文學才華來源他們所接受的家族文學教育。謝安隱居東山時,謝家子弟均系他親自教育。東晉末期,謝安孫子謝混承擔起家族教育的重任。謝氏家族的文學教育以創作和鑒賞為主要內容。同時,謝氏子弟喜愛大自然,常常縱情山水之中,創作了不少山水詩,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對陳郡謝氏的文學教育進行研究,這對今天的古詩文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陳郡謝氏;文學;古詩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I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085-02
魏晉時期,不僅國家軍政大權掌握在門閥士族手中,連學術文化也是由世家大族所把持,教育的核心力量由傳統的官方學校教育轉移到家庭教育。陳寅恪先生對于這一歷史時期的學術思想有一段精辟的論述:“蓋自漢代學校制度廢弛,博士傳授風氣止息之后,學術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復限于地域,故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宗教與地域兩點不可分離。”[1]家族教育占主導地位,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教育的特點。說起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首屈一指的當是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王謝兩家并稱于東晉時代,他們既是東晉呼風喚雨的政治家族,也是六朝極為活躍的文學世家。在文學方面,陳郡謝氏家族文人更勝一籌。其家族在文壇上久負盛名,文學大家輩出,為六朝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唐代文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陳郡謝氏是歷史上一個典型的文學世族,謝氏子弟的文學才華來源他們所接受的家族文學教育。對陳郡謝氏的文學教育進行研究,這對今天的古詩文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陳郡謝氏的文學才俊
陳郡謝氏在淝水之戰以后成為王謝比肩的顯赫世族,并且形成了一門文學的局面。自晉至陳,綿延十余代,文學傳統從未中斷,文學才俊層出不窮。家族的核心人物謝安,東晉著名政治家,文學修養也很高。在東晉清談場上,謝安高超的語言藝術令眾人折服,他的演講詞就是一篇篇文辭優美的文學作品,為他本人以及整個家族贏得極大的聲譽。《晉書》卷七九《謝安傳》記載,謝安出仕之前,常與一班朋友逍遙于山水之中,“入則言詠屬文”[2],留下不少相關題材的詩篇。最為人稱道的是有“林下之風”的謝道韞,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物。《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注引《婦人集》稱她“有文才,所著詩、賦、■、頌傳于世。”[3]此外,東晉中期,謝氏子弟中還有六人是才女謝道韞引為謝氏家門驕傲的文學才俊。《世說新語·賢媛》載:“王凝之謝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說。太傅慰釋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惡,汝何以恨乃爾?”答曰:“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則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3]“封胡羯末”分別指謝安子侄輩的謝韶、謝朗、謝玄、謝淵四人,被譽為四才子;阿大、中郎則指謝安從兄謝尚和弟弟謝萬。這六個人中,除謝淵傳記闕略外,其余五位都善于屬文,且有文集傳世。東晉至劉宋之際,謝氏家族出現了新一代文學之士。核心人物是詩人謝混,謝安之孫,他率領晚輩謝靈運、謝晦、謝曜、謝瞻以及謝弘微以文義賞會,作烏衣之游。并在詩中說“昔為烏衣游,戚戚皆親侄”[4]。謝氏家族的文學創作在當時文壇產生巨大影響。謝靈運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詩人,他大量創作山水詩,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南朝宋齊時代,謝惠連、謝莊以及謝■等謝氏子弟相繼登上文壇,憑借文化上的優勢在社會上產生影響。謝■是謝靈運之侄,“竟陵八友”之一,著名“永明體”詩人,為唐代近體詩的先驅者。陳郡謝氏在詩歌、散文以及辭賦等方面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根據現存文獻考察,謝氏一門之中,有文集者近40人[5]。謝氏家族先后涌現出這么多載入史冊的文學人才,成為文學史上名副其實的文學家族。一個家族在長達二百年的歷史時期里,成批量地出現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不會是一個偶然的現象。這種鮮明的謝氏家族文化自然與家族內部獨特的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
二、謝氏家族的文學教育
謝氏家族數代人、眾多子弟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在他們的作品中,還有共同的思想內容、比較相近的藝術特色和清新自然的文風,家族烙印很明顯。這是世代相傳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形成的特色。關于謝氏家族的文學活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獻資料《世說新語》《晉書》以及《宋書》等多有記載。他們的文學教育概括起來有如下特點。
1.以本族富有文才又最具權威的長輩為老師。魏晉時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為主,培養優秀的子弟是一個家族中的大事,一個家族地位的高低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家族子弟的德行和才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尚清談,文學氛圍濃厚。能夠成為文采飛揚的清談高手或名重一時的文學家,對提高家族的名氣和地位十分有利。謝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子弟的文學教育,強力打造文學世家的品牌。為了做到這一點,陳郡謝氏的關鍵人物親自承擔教學任務。淝水之戰以前,謝氏家族的地位還不是很高,謝安隱居東山不出,謝家子弟均系他親自教養。尤以文學為內容教導子弟,故而培養出“封胡羯末”四才子以及謝萬、謝道韞等文學家。東晉末年,著名詩人謝混也像他爺爺謝安那樣,親自教導謝氏子侄的詩文,培養出謝靈運、謝晦、謝曜、謝瞻以及謝弘微等文學家。
2.以文學創作和鑒賞為主要教學內容。《世說新語·言語》第71條中記載了一堂謝氏家庭中的文學創作課:“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3]
這次講課的時間是寒雪日;主講人是謝太傅謝安;聽課的學生是兒女,即謝安的子侄們;講課的順序是先講后練,所講“文義”的具體內容不得而知,聯系上下文來看,應該是講解作文的要義,即作文的方法等。謝安先從理論上闡述文學創作的技巧,然后現場即景命題作文,讓子侄們形容一下眼前的紛紛大雪像什么。他問子侄們用何物比喻飛雪,大概是要他們懂得如何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以及“未若柳絮因風起”三句詩仿效漢武帝“柏梁臺詩”歌句,七言,句句用韻。早期的七言古詩都是每句押韻的,三國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也還是句句用韻。直到南北朝鮑照的《擬行路難》,七言詩才變為隔句用韻了。東晉時代,七言詩還是尚未成熟新事物,謝氏家族正在練習創作七言詩,同時訓練修辭手法。講課的效果非常好,謝道韞以一句精妙的比喻贏得謝安和眾人的贊許,一代才女橫空出世,后世因此常稱贊能詩善文的女子為“詠絮才”。從這則故事來看,謝安用的是講與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同時以“大笑樂”的方式對謝道韞的才華給予高度贊美,賞識教育恰到好處。
謝安主持的文學鑒賞課在《世說新語·文學》第52條記載得很清楚:“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3]
這堂課的內容是《詩經》佳句賞析。講課的順序是謝安先提出問題,家族子弟回答,然后謝安給出自己的看法并說明原因。課堂上,謝玄說自己最欣賞的是“楊柳依依”等詩句,出自《小雅·采薇》,從文學抒情的角度來看,這幾句詩情景交融,實屬千古名句,謝玄還是很有藝術鑒賞眼光的。古人論詩論文,或重視抒情,或看中境界。標準不同,結論自然不同。從謝玄所欣賞的詩句來看,他重抒情。謝安對他的回答沒有直接表態,但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謨定命,遠猷辰告”。出自《大雅·抑》,意思是以偉大的謀略來制定政令,把遠大的謀略布告天下。謝安是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鑒賞詩歌時,自然更重視境界!他將“雅”上升到了一個國家的高度,以天下為己任,完全超越了個人的情懷。他認為這才具有“深”意,間接否定了謝玄的觀點。政治家兼文學家的謝安不希望謝玄停留在個人情感的小圈圈里面做一個純粹的文人,他要培養謝玄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氣概,自然要抑制他過于文學化的情懷。因而在討論《詩經》“何處最佳”時,不僅要培養其文學鑒賞的能力,還提示他要具有偉大的政治家的胸懷和氣魄。謝安的教育是成功的,謝玄后來果然成了東晉軍事家兼文學家。
謝道韞當時是怎么回答的,《世說新語》同條沒有記載。但《晉書》卷九十六《謝道韞傳》記載:“叔父安嘗問:‘毛詩何句最佳?道韞稱:‘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謂有雅人深致。”[2]
這兩段話應該說的是同一件事,謝道韞所稱引的詩句也出自《大雅》,為《■民》末四句。“穆如清風”句有“仁者愛人,化育萬物”的胸懷,境界明顯高于“楊柳依依”之類文采華美的純情感詩句,與謝安喜歡的詩句志趣相像,故謝安稱其有“雅人致深”。謝道韞的男兒氣概可見一斑。
謝氏家族文學教育的傳統代代相傳。東晉末,謝混帶領族人謝靈運、謝瞻、謝晦、謝曜以及謝弘微等六人,在建康烏衣巷清談玄理、吟詩作文、宴飲歌詠,是為“烏衣之游”。《宋書》卷五八《謝弘微傳》記載:
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游。混五言詩所云“昔為烏衣游,戚戚皆親侄”者也。其外雖復高流時譽,莫敢造門。瞻等才辭辯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號曰微子。謂瞻等曰:“汝諸人雖才義豐辯,未必皆愜眾心;至于領會機賞,言約理要,故當與我共推微子。”[4]
少年時代“烏衣之游”的經歷培養了謝氏族人的文學興趣以及創作和鑒賞能力,對他們今后的發展以及其文學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3.開辟第二課堂。謝氏家族的文學創作活動并非只限于課堂教學和家庭聚會,他們特別注重走入大自然,陶冶性情,開闊視野。謝安寓居會稽時,常與朋友郊游,寫下許多相關題材的詩篇。為了培養子侄們的山水情懷,他也經常攜子弟出游。《晉書》卷七九《謝安傳》記載:“(安)又于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游集。”[2]
謝安自己終日陶醉于山水之中,又攜子弟縱情山水。耳濡目染,謝氏子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都對山水情有獨鐘,創作了大量山水詩。到南朝時代,謝氏家族的杰出代表謝靈運開創了我國文學上一個重要詩歌流派——山水詩派。這不能不說是謝安的引導以及家族的傳統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對當代古詩文教學的啟發
目前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占較大比例。古詩文教學看起來熱鬧非凡,但是學生卻苦不堪言。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小學生只要能流利地背出來并一字不差地默寫出來就行,基本不用考慮詩句含義以及品味鑒賞。因為偶然考試古詩鑒賞,也只考一些模式化的考題,只要按照答題套路去套即可。在中學階段,最為實用的做法就是抓住常用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識記和梳理[6]。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和學生都不愿花精力去品讀鑒賞古詩詞了,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從事創作。縱觀謝氏家族的文學教學活動,只見他們或圍坐在自家庭院里;或徜徉于山水之中。長輩與晚輩之間一問一答,平等交流。說到妙處,開心一笑;偏離方向,婉轉提示;沒有子弟背誦名言警句的情景,也沒有家長出題考試的記載。在融洽的氣氛中,孩子們長大了,也成才了。謝氏家族文學教育的成功對于今天中小學的古詩文教學來說,很富有啟發性。
1.古詩文教學要去掉功利化。古詩文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如忠貞、愛國、清廉、奉獻、仁孝等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應該理解接受并將其融進血液之中。中小學開展國學教育是為了塑造孩子們的品格,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強化他們的民族意識。從小修身養性,將會終身受益。目前的古詩文教學功利性太強,一切為了應對考試爭高分,修養情懷丟腦后;沒完沒了抓背默,審美鑒賞靠邊站。孩子們變成了老師的工具,老師生成了古詩文的奴隸。
2.古詩文教學要增強趣味性。目前的古詩文教學過分重背誦和默寫,死板機械的記憶過程中,孩子們沒有思維活動,沒有情感體驗。他們什么都沒有感受到,自然無法培養閱讀興趣。加強對古詩文的分析和鑒賞,讓孩子們領略其中的美景,感受其中的樂趣,借鑒其中的智慧。讓孩子們滿腔熱情地加入進來,與古人一起歡樂和痛苦,甚至還可以讓他們進行模仿和創作。在學生中十分流行的竄改古詩文的做法就彰顯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這不是壞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文字功底將得到加強,而無精打采的現象將不復出現。
參考文獻:
[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南朝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周昌梅.陳郡謝氏的佛教信仰與文學[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3):120-124.
[6]史金霞.背誦和默寫:古詩文教學頭宗罪[EB/OL].[2015-06-
13].http://learning.sohu.com/20150613/n4149564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