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煒
摘 要: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在內的全方位建設。其中,文化建設無疑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靈魂,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凝聚力,沒有文化上的進步,就不會有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現代化。因此,深入審視和探討文化建設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問題,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無疑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現代化;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1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087-03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在內的全方位建設。在其中,文化建設無疑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靈魂,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凝聚力,沒有文化上的進步,就不會有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現代化。“人的發展越全面,文化在整個生活中的比重就越大。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生活從低級到高級、從蒙昧到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不斷增加的過程?!盵1]因此,在如今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時期,深入審視和探討文化建設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問題,無疑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文化建設與中國的國際形象
國際形象就是一定時期內國際社會對一國所形成的綜合印象和整體評價。國際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各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國,他們在密切關注日益強大的中國將以怎樣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也就是中國的國際形象問題。一國的國際形象如何,當然要取決于其擁有的經濟、政治、軍事和科技的實力與水平,但也絕對不能忽視文化建設對國際形象的重要塑造作用。因為,國家形象本身就是一種文化??v觀當今世界,一國的國際形象總是和該國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成正相關系,而這種影響力的強弱,又與這個國家對世界文化做出貢獻的大小相關。因此,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如何,直接影響該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形象。
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卻不是當今世界上的文化強國,而美國是文化資源小國,但卻是當今世界上的文化強國。因此,當代中國不應當只是五千年華夏文化傳統的繼承者,也應當是華夏文明的開拓者和創新者,應當對人類文明做出新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總的來,這與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還很不相稱。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雖然中國對世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卻還很少。很多歐美學者到中國訪問后都說:“中國原來是這樣!”模模糊糊的孔夫子加上美味可口的中國餐,代表了多數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由此可見,在全世界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異常嚴峻的任務。良好的形象是一個國家無形的寶貴資產,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對話、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載體,因此,“中國要真正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就必須在全世界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2]既然文化對國家形象有如此之大的影響,我們就要進一步增強我國的文化實力,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首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找準自身形象定位,發展與世界大國相稱的文化實力。從以上發達國家文化建設的經驗來看,這些國家都非常注重從本國國情出發,對國家形象的樹立都有明確的目標定位,都注重塑造符合自身特點的形象。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對此,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對自己的國家形象進行明確的定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品牌,并長期貫徹下去。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化大國就必須承擔起一個世界大國應有的全球文化責任。我們不僅應該在國際秩序的建設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而且也要對世界文化發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啟示和影響。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國文化對于世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全面復興,發展出與我們作為世界大國相稱的文化實力。
第二,規劃構建國家形象的系統工程,適時拓展國家文化實力的戰略疆域。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從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統籌規劃,分步驟實施。我們應該設立國家形象的專門構建機構,根據我國的文化傳統和國情,舉全國之力,對外傳播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形象。對外傳播國家形象當然包含著文化疆域的拓展問題。隨著我國的國力不斷上升,中國應當適時考慮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擴展問題,采取積極主動的策略推動中國文化產品、文化理念走出國門,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今天中國文化的發展態度和關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建設性意見。文化戰略疆域的不斷拓展,也是中國成就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舉措。
第三,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創造國家文化安全良性發展的新環境。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是市場化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今時代,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為了滿足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更是新一輪文化主權的保衛戰。文化產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同國家的綜合實力成正比,它不僅能表明一個國家生產力發達的程度,而且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中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紀之交興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發展的結果。我國文化產業由于起步晚、規模小,在國際上處于弱勢。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我們要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堅持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以市場為基礎進行文化資源配置、擴大文化產業的市場份額、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當然,發展文化產業不能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視了文化建設。所有的文化產品,都關系著國家的文化身份、文化形象和文化安全問題。因此,在發展文化產業時,必須注重產業中的文化創造,把“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主題,不斷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第四,傳承中國優良文化傳統,提升中國文化創新能力。發達國家文化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發展創意經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其意義不僅在于經濟層面,更重要的還在于民族文化的傳承。當前,中國作為具有優秀文化傳統資源的大國家,卻處在世界工場低附加值的制造環節。中國每年都用相當大的支出來買韓國游戲、日本動畫、美國大片。和這些國家相比,我們一方面缺少傳承優良文化傳統的信念,另一方面我們的文化創新能力不足。一部中國的《三國演義》,經過韓國的游戲和日本的動畫改編,回到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由此可見,當今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新的價值對一個國家發展的意義之大。華夏民族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民族,其擁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巨大的文化潛力,我們應當積極借鑒其他民族有益的文化經驗,發掘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大力提升中國文化的創造能力。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在逐步上升。中國正在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同、理解乃至支持、贊賞。中國正以良好的國家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二、文化建設與中國的軟實力
“軟實力”是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院長約瑟夫·奈首先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也包括文化、政治思想等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約瑟夫·奈把軟實力的來源總結為三個主要方面: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外交政策??梢钥闯?,他把文化放在了軟實力的首要位置,之所以如此,我認為,其用意就是要強調文化建設在軟實力提升中的重要意義。有的學者說,“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3]。約瑟夫·奈說得更形象:“在戰斗中,劍強于筆,但從長遠看,卻是筆指導劍。”[4]由此可見,在當今時代,文化建設對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意義已經日益顯現出來。
當今,在文化全球化大潮的沖擊下,中國文化建設面臨著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從國內情況來看,當前中國文化建設面臨著文化市場化的強烈沖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不斷完善,經濟領域的市場化原則逐漸向文化領域滲透,導致文化領域出現了文化的功利化、商業化和世俗化。中國原有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等文化形態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整合功能開始面臨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對原有的文化體制進行適應時代變革需要的調整或轉型,以便防止整個社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失范”問題,從而為中國的崛起提供足夠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其次,從國際情況來看,文化全球化導致中外文化交往日益廣泛,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從而給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文化全球化一方面加速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共享;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文化殖民主義的擴張。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往往借助自己的經濟優勢進行文化擴張,其目的就是企圖以他們的價值觀念統領世界,達到和平時代稱霸世界的野心。在各種紛至沓來的“西流”中,美國的霸權意圖尤其明顯。美國試圖憑借其文化價值觀“重塑”冷戰后世界的新秩序,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曾毫不掩飾地說:“如果世界趨向一種共同的語言,它應該是英語;如果世界趨向共同的電信、安全和質量標準,那么它們應該是美國的標準;如果世界正在由電視、廣播和音樂聯系在一起,節目應該是美國的;如果共同的價值觀正在形成,它們應該是符合美國人民意愿的價值觀?!盵5]在這種趨勢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更為直接地與國家主權聯系起來,“捍衛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捍衛自己國家的主權”[6],這已是發展中國家文化建設的戰略共識。因此,對于中國而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壯大民族文化以保證中國政治主權的獨立完整和在世界上的文化主權已經成為我們當前的一大緊迫任務。
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有賴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采取積極的發展戰略舉措。首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當前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文化全球化時代中國進行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精神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社會思想日益復雜多變,國際上世界各種思潮相互滌蕩,在這種情形下,只有保證指導思想正確性,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也才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其次,適時調整國家發展戰略。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協調發展是我們制定文化發展戰略的總出發點。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的重點放在經濟上,文化建設跟在經濟建設后面,為經濟建設服務,這是中國現代化必經的一個階段。但當經濟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要適時調整這種戰略,否則必然會制約我國現代化的持續發展,所以中國共產黨從20世紀末就不斷強調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再次,復興和繁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蘊含著許多富有生命力的精華,這些精華成為中華民族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鑄就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行為、文化心理、文化意識和思維方式。由此可知,“民族國家的概念并非只是一種地理概念,而首先是一種心理概念。換言之,民族國家生存的基石在于擁有自主性的文化,而維護民族國家生存的命脈,從根本上說就存在于對這種文化的認同之中。”[7]從本質上講,文化認同體現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身份,它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同一,其現實力量主要表現在對本民族文化的珍視及對本民族文化壯大的需求??梢姡谖幕蚧瘯r代,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觀念的形成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強,這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前提。
在文化全球化時代,我國軟實力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既符合時代要求又適合中國現實國情的現代文化,我們才能不斷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根本之道,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壯大的唯一道路。當然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不僅僅只是依靠文化的力量。但軟實力主要產生于我們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又主要通過我們的文化表現出來。隨著文化全球化進程的繼續深入和政治多極化的曲折發展,人類面臨的社會問題更加復雜,軟實力特別是文化軟實力的因素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文彰.推動海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J].求是雜志,2008(9).
[2]江憶恩.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7).
[3]許嘉.美國戰略思維研究[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313.
[4]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5.
[5]王曉德.美國文化與外交[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541.
[6]印秀杰.論綜合國力競爭與文化沖突[J].學術交流,2005(8).
[7]張杰.文化自覺、文化戰爭、文化立國[J].南京社會科學,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