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娟
摘 要: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正經受西方節日文化的強烈沖擊,有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的趨勢,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傳統節日文化應不斷加強普及,發揮其協調、約束、教育等社會功能。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普及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092-02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來源于人民的社會生活,凝聚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對故人的思念,對家人濃濃的愛。雖然傳統節日各地的習俗略有不同,但卻具有很強的內聚力,是舉家、舉國共度,與我們的歷史文化是同脈相承的,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一、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內涵
傳統節日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在顯示形式,它的文化內涵包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包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追求;包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包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包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于探索等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休戚相關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親情的凝聚力是內涵中的核心。
二、傳統節日文化普及現狀
(一)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侵入,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發生了變化,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受到了大部分年輕人的追隨和熱捧,傳統節日文化遭受到了邊緣化。
1.不少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幼兒園、小學過度宣傳西方節日。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幼兒園和小學為了豐富校園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其中有一項活動對西方節日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圣誕節來臨之際,提早分配家長、學生任務,購買圣誕樹及其裝飾品,裝扮校園和班級教室,整個校園沉浸在西方節日的氛圍中,有部分學校特意選擇在圣誕節這一天舉辦校園親子活動,營造著濃濃親情共度節日,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動地普及著西方節日,在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圣誕節是可以和家人一起歡樂度過的,對來年的圣誕節充滿了期待,間接推動了西方節日的盛行。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著幾千年歷史傳承、講究家庭和睦、注重家庭的傳統節日文化卻遭受到了冷遇,有年輕人甚至于不知道清明節是什么節日,具體是什么時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歷史名人,為什么會有賽龍舟的紀念活動。
2.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為了謀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商家大肆渲染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節日氛圍吸引消費群體,在12月24日西方的平安夜這天,不少商家都是通宵達旦地營業,在商場里安排專人裝扮成圣誕老人,派發圣誕禮物,還進行整點促銷活動,以此來刺激消費者消費;在不少消費者心目中,圣誕節期間就是購物季,幾乎是商場里全年的最大優惠季。而對于中國傳統的春節、中秋、端午節等節日,活動力度遠不及西方節日期間,對于消費群體而言,商家的這種舉動無疑加深了西方節日在他們心目中的印象。
(二)傳統節日文化普及缺失的原因調查
1.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減弱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氛圍。隨著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城鎮化過程,我們所熟悉的宋代作者辛棄疾筆下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闭蔀槲覀兊囊环N理想生活方式。身處高樓林立,燈紅酒綠之中,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緊湊起來,有人夸張的形容,我們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正在上班,難得有閑暇的時間親近自然,感受怡然山水的愜意。即使在傳統節日,奔波勞累的我們也喜歡用待在家里的方式悄然度過,傳統節日成了普通平凡的一天,而忽略了傳統節日氛圍的營造。
2.物質的富足讓我們平淡地面對傳統節日。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美味的食品,也只有在節日的時候才能夠購買到相匹配的食品。那時的人們對中秋節印象深刻,期盼中秋的到來,一是這一天可以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美味佳肴,二是這一天可以圍坐在樹下細細品嘗香氣四溢的月餅,聽老一輩的人們講述嫦娥奔月的古老故事。當下經濟的快速增長,琳瑯滿目的食品令人們眼花繚亂,食品早已超出了食用的功能,轉而增加了許多趣味性、美觀性等,月餅等與傳統節日緊密相連的食品也不是在特定節日才有出售,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隨時購買,再也不用期待節日才能一飽口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期盼。
3.交通通訊的發達讓我們忽略了彼此的團聚。唐代詩人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描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場景,讓我們感受到對親人的濃濃思念之情,期盼與親人相聚的美好時光??茖W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通訊便利,交通四通發達,高鐵的建設讓“才飲湘江水又食武昌魚”變成了現實,一個電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溝通,網絡視頻仿佛親人就在眼前,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變得不那么重要。不少地方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空穴老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不知不覺失去了內心對傳統節日的團聚的向心力,宅在自己獨立的空間。
4.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思想觀念。西方文化正通過語言、影視動漫、交流訪問等形式讓我們遠離傳統文化。經濟社會的全球一體化進程,讓英語成了國際通用語言,處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晉級評職稱等不同階段的人群,留學訪問、對外交流合作等都需要學習英語,并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西方文化和受到西方節日文化的熏陶。
5.中國傳統節日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是從小就知道的。不少人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傳統節日是中國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祖祖輩輩都在過,并且世代沿襲,不需要進行額外的普及宣傳和教育,人人都會熟悉和了解。而現實情況是,我們的年青一代,在父輩的操持下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過傳統節日這樣的事情自然也不例外,只需要時間一到回家就好,一直在被動地與家人度過傳統節日,并沒有深入地了解節日的文化底蘊和知曉節日日期。
三、傳統節日文化普及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節日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所折射出的精忠愛國、自強不息、和善有愛等文化精神,讓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文化內涵歷經千年時代的洗禮而延續至今,蘊含強大的生命力。
(一)傳統節日文化蘊含豐富的民族精神
承載每個中國人美好愿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我們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傳統節日文化是這一追求的有力支持。
春節是全中華民族普天同慶的節日,人們在這個節日里歡聚一堂,共同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對新生活的良好祝愿。以春節為載體,人們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認同和滿足,中華兒女載歌載舞表達內心的喜悅,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春節讓中華民族各族兒女凝聚在一起,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示強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清明節祭祀掃墓,表達了對先祖的崇敬和緬懷之情,煥發出人們內心的同祖同宗,強烈的認同感和家族責任感。端午節蘊含的精忠愛國的思想,喚起人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不同的傳統節日共同喚起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追憶,喚起了人們對民族精神的強烈認同,表現出強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不管身在何地,這種民族凝聚力將各族兒女的心緊緊團結在一起,才有了落葉歸根,故土難離,也更加激發了各族兒女強烈的愛國、愛家情懷,激發起民族強烈的進取心,國家才能發展壯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傳統節日最注重的是家庭的團結向上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構成細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家庭和睦,而傳統節日最注重的是家人的團結和睦,家人的相親相愛,這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家庭、重視親情的優良傳統是一致的。一個只有懂得關愛家人的人才會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熱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從而進一步提高處于基礎教育中的學生的道德品質,這認真踐行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绷⒌聵淙耸且豁楅L期的教育工作,我們應從基礎教育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三)傳統節日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
1.傳統節日文化具有協調功能。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等傳統節日由來已久,是伴隨著我國的農耕社會,是順應自然規律而產生的,人們可以依據不同的傳統節日協調安排自己的生活,張弛有度,較好地協調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平衡關系。
2.傳統節日文化具有約束功能。傳統節日文化講求的是對自然的崇尚、是內心對至善的渴求、是對先賢圣人的尊崇、是對仁愛倫理道德的推崇。人們在傳統節日文化的熏陶中,無形地接受和遵循著這些講求,自覺地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約束。
3.傳統節日文化具有紐帶功能。傳統節日文化在各地的表現形式和風俗習慣是有差異的,但在同一地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風俗習慣是相類似的,該地區的人們以傳統節日為紐帶將情感聯結在一起,保持共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中華民族而言,雖然炎黃子孫散布在世界各地,但傳統節日的核心內涵是一樣的,都有著對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傳統節日文化全球華人心系祖國,共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4.傳統節日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傳統節日文化以弘揚孝、禮、仁、智、信的中華傳統美德為主要內容,注重尊老愛幼,注重對先賢對德高望重者的尊敬,注重家庭的和睦,注重親朋好友間的和諧共處,這些基本注重要求潛移默化地對人具有教育功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加強普及力度,讓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更新延續,展示中華民族良好的民族精神,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夢。
參考文獻:
[1]張海英.中國傳統節日與文化[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
[2]趙紅,祁斌.中國傳統節日習俗[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7.
[3]王文章.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現狀與對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調研實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4]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劉德斌,楊軍,袁永鋒,等.解說中國系列:節日情韻·中國傳統節慶文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
[6]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7]李漢秋.讓傳統佳節濕潤民族精神[J].紅旗文稿,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