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澤峰 盧心宇
摘 要:知識是高校共青團組織運作的核心資源。高校共青團組織依據知識管理理論,運用其方法和手段,創造有利于知識共享和創新的文化氛圍和管理機制,將有利于提高團干部工作能力,提升共青團工作水平。高校共青團組織實施知識管理需要加強文化建設、組織建設和信息化系統建設。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D296.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110-02
在社會變革、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所處的社會環境、工作對象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共青團的組織形式、管理模式、活動方式等產生了深刻影響,高校共青團工作必須面對時代變化的新問題,將共青團的優良傳統與新的工作方法有機結合,傳承創新,開創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
知識管理主要通過建立知識共享庫、營造交流的環境和管理知識轉移的“過程”,實現組織的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契合高校共青團的組織特點。高校共青團組織的知識管理通過更新已有的知識庫,使團組織的知識在流動中從“共享”到“學習”,進而到“創新”,再到“應用”的循環運作過程不斷地持續地改進[1]。團組織在這個過程中依據知識管理理論,運用其方法和手段,創造有利于共青團組織知識共享和創新的文化氛圍和管理機制,將有利于提高團干部工作能力,提升共青團工作水平。
一、高校共青團組織知識管理中的文化建設
特定管理方式的實施需要依托于相應的組織文化背景,共青團組織擁有什么樣的文化背景是決定團組織如何理解知識管理的關鍵,也是決定知識管理在團組織實施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組織文化會以不同程度的滲透方式在共青團組織內部傳播,并與知識共享、創新、團隊建設等動態地結合在一起[2]。而只有樹立以人為本、信賴分享、鼓勵學習、支持創新的組織文化,知識管理才能很好地得以實現。
1.以人為本的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是共青團凝聚、組織、服務團員青年的基礎。共青團組織要把團干部和團員青年的發展作為組織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認識到學校的發展需要團員青年的廣泛積極參與,需要良好的民主機制,從而引領團員青年構建共同愿景,形成高等院校、共青團組織、團員青年協同發展的共同體。
2.信賴分享的文化。信賴與分享是共青團組織知識管理的文化前提。通過信賴分享文化的建設,可以讓團干部與團干部、團干部與團員青年之間都會彼此主動地分享工作學習經驗,在團組織內形成知識共享的文化。亦可以鼓勵團干部學習團組織的知識,培養“知識分享”的文化,將知識分享融合在整個組織文化中以釋放團干部的各種潛能。
3.鼓勵學習的文化。組織學習是形成有效知識管理的關鍵要素[3]。團組織要形成鼓勵組織學習的文化,認識到組織學習不僅僅是個人學習的簡單累加,追求的不是一種人人都在學習的熱鬧場面,也不僅僅在于分別改善單個成員的素質。共青團中的組織學習是一種團干部共同的學習,是與組織發展有關的學習,是一種鼓勵創新的學習。
4.支持創新的文化。知識創新是共青團組織知識管理效度的評價指征,也是激勵高校共青團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根本動力。建設支持創新的文化氛圍,要求共青團組織必須提供知識創造的獎勵,提供給團干部和團員青年足夠的資源,建立激勵知識創新者的制度,提供知識創新的有效平臺等,支持團干部和團員青年從事知識創新的工作。
二、高校共青團組織知識管理的組織推動
良好的知識管理組織運行機制,是共青團員組織知識管理有效運行并充滿活力的根本保證。在知識社會背景下,單純的層級管理制度與純粹依靠行政命令推進工作的組織模式已不能完全適用于當代共青團工作。因此,汲取知識管理的理念推動共青團組織體制改革,采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完善共青團組織管理是創新共青團組織工作的必然選擇。
1.高效互動的互動型共青團組織建設。知識管理的實施需要改革現有組織形式以滿足知識共享的基本要求。直線職能制是目前高校共青團組織普遍采用的組織形式,它在具有控制有力、分工精細等優勢的同時,也具有層級設置過于剛性,信息傳遞相對緩慢,職能部門間缺乏信息交流,個體無法了解全面知識體系等問題。為解決問題,達到實施知識管理的基本條件,有必要建設一個具有知識基礎層、業務系統層和項目團隊層三個層面相互疊加的互動型共青團組織建設
最上層是項目組層,有著相對聯系松散的項目團隊,團隊為著共同的遠景規劃,分工協作,一起創造知識。在共青團組織中,這一層包含多個項目團隊,小組的成員從管理層到部員,從不同部門選拔出來被分配到一個工作小組中,直至這個小組的任務完成為止。中間層是共青團組織業務工作層,主要負責執行共青團組織的日常管理工作,等級制的結構適合于處理常規性工作,能夠順利完成單個專業工作。底層是共青團的知識庫。它包括與組織文化、規章制度、活動項目等相關的隱性知識和以文本、檔案系統、計算機數據等形式存在的顯性知識。在共青團組織中,這一層面不是這一個組織實體,他從上面兩個層次中吸收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又為上面兩個層次提供智力支持,起到“情報交流所”的作用。
互動型共青團組織的三個層次相互聯系,形成整個組織網絡。利用信息技術的三個層次被連接起來,知識在共青團組織內部迅速擴散與傳播,達到知識共享的目的。
2.服務共享的學習型共青團組織建設。知識管理的出發點是把知識看作組織最重要的資源,把最大限度地獲取和利用知識,培養知識型團干部作為提高共青團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而學習型組織則是實現組織知識管理戰略的有效的組織形式。共青團組織可以運用知識管理理念為背景建設學習型組織,同時在學習型組織內部運用知識管理的具體手段,形成服務共享的學習型共青團組織[4]。
從系統的角度看待共青團組織,其中的知識管理與學習型組織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共青團組織應鼓勵團干部自由組織不同的興趣小組或實踐社群,組織大家進行學習。建立組織的知識導航站,建立共青團組織人員專長名冊等引導大家進行學習。除正式渠道外,還可以利用共青團相關自媒體平臺和團干部溝通,加強團干部的學習效果。
3.協同溝通的合作型共青團組織建設。知識管理中的合作包括組織內部的協同合作和組織外部的溝通合作,高校共青團組織知識管理不能僅是自我組織的知識管理,不能只強調在組織內部營造知識管理體系。事實上,知識管理不僅專注于營造組織內部,更重要的是要整合組織與外部環境及社會群體互動而形成“知識聯盟”。當前,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各高校共青團組織正在努力探索和形成他們獨具特色的組織文化和活動品牌。各高校共青團組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可以加強和應對團組織在社會挑戰中的靈活性[5]。
合作型共青團組織不僅可以和其他高校共青團工作組織合作,也可以和企業及其他組織合作。以協議方式組成的一種使雙方獲得新的知識和創新能力的知識集約關系。通過創建合作型組織,高校共青團組織可以從合作中了解企業需求,獲取知識調整戰略與應用轉化方式,搭建知識創新的實踐平臺。企業也可以通過合作從共青團組織中培養自己未來的客戶和挖掘自己需要的知識人才。
三、高校共青團組織工作知識管理的技術支撐
知識管理的實現,離不開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管理的共享、學習、創新、應用四大過程,每個過程都有相應的信息化技術提供支撐[3]。當前共青團組織信息化建設已初具規模,擁有自己的網站、OA(辦公集成系統),個人終端平臺、信息員及相關的制度保障。知識管理要做的就是將現有的信息化系統重新整理,將信息的生產變成知識的生產。
1.知識管理下共青團組織信息化系統的設計理念。共青團組織信息化系統的設計遵循易用性、實用性、整體性和開放性原則,體現“樸素知識管理”的思想,用當前最新的、利于共享的知識管理工具,從方便實現知識管理的過程角度出發來進行系統模塊的構建,來實現共青團工作知識在這個平臺中簡潔方便的獲取和存儲、在交互的環境中輕松愉快的共享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創新和應用。
2.知識管理下共青團組織信息化系統的設計特點。首先,方便地實現了共青團工作知識的管理過程。系統通過內容發布與管理等相關模塊,將團干部的知識轉化為團組織共有的知識,將團組織外的變為團組織內的知識,實現知識的獲取。將獲取的知識按照知識地圖自動判斷、篩選存入數據庫,實現知識的存儲。共青團干部通過在虛擬組織中交流來有效地實現知識的共享。通過提問系統和在線學習系統等模塊實現知識的應用。在對知識的評價,對其他團干部的回復、評論等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創新。
其次,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知識學習系統。系統通過記錄團干部的操作過程將他的瀏覽習慣和學習內容進行智能判斷,找出團干部關注的知識類別和該知識的相關延伸,知識學習系統從知識庫中自動提取其最可能需要的知識,生成個性化頁面,體系顯示在個人主頁中,方便團干部瀏覽和學習,并促進其成為某類知識的專家。
最后,對團干部評價以促進其學習。管理員可以根據團干部使用知識情況,了解他們使用知識、共享知識情況和學習知識的方向、深度等。通過從知識的利用率和分享率對團干部進行評估,共青團組織定期給予一定的獎勵。
3.知識管理下共青團組織信息化系統的設計模塊。首先是知識門戶模塊,系統內團干部可以通過統一的界面進行登錄,了解最新消息。也可以實時地與其他團干部取得聯系、尋找到能夠提供幫助的專家或者快速連接到相關的知識。知識門戶具有信息集成、知識分類、個性化知識體系的展示、相關入口等功能。
其次是信息檢索模塊,包含一個站內搜索系統與站外關聯搜索,支持按關鍵字模糊搜索站內的相關信息,按指定條件高級搜索。
最后是內部管理模塊,使得系統各功能項與個人主頁配合使用的方式,團干部一般只需經常查看個人主頁提示信息并辦理待辦事宜即可進行日常辦公,也可以在整個系統中隨時查看個人事務。
參考文獻:
[1]林健.基于知識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03(6):21-23.
[2]溫新民.創新中的知識管理與技術管理:硅谷的經驗和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7-48.
[3]王著娜,韓德昌.基于知識吸收能力視角的學習型戰略聯盟成因探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7(2):9-10.
[4]孫俊杰,袁凌.學習型組織理論對企業培訓管理的啟示[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3(5):12-14.
[5]張玉杰.關于增強高校團組織活動吸引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2):33-34.
[6]陳繼紅.學校知識管理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