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田

藝博會上,一位畫家正聚精會神地伏案作畫,只見他寥寥數筆,幾匹栩栩如生的駿馬如潮般躍上畫面,那動人肺腑的嘶鳴響徹晴空,四蹄如風、長鬃飛揚、縱橫騰躍、勢不可擋。隨著馬的形體結構變化,濃淡有致、虛實相宜,引得不少觀眾流連忘返。畫者何許人也?他正是實力派畫家徐叔林先生。
徐叔林,筆名吞吐,號牧馬人,1948年生于重慶,現為重慶市美術家協會會員、西南書畫院畫師、重慶書畫社社員、重慶市磐溪書畫院會員、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重慶市楹聯學會副會長。
徐叔林先生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幼時家貧,常于地上作畫。20世紀60年代,他考入四川美術學院附中,因視力之故未能如愿。雖遭重創,但他并未氣餒,毅然踏上一條艱辛的求藝之路;70年代他參加市文化宮美術班學習,并多次參加省市級美展。為了提升自身繪畫內涵,力做有學養的畫者,20世紀80年代,他又轉攻文學,由此步入聯壇;90年代重拾畫筆。畫藝曾師從李顯、譚學楷、王德年等畫師,受益匪淺。
叔林先生畫路較寬,動物、花鳥、山水、人物皆有涉獵;亦愛畫魚,尤精畫馬,還喜繪連環畫,這為其日后搞創作打下堅實基礎。他以國畫見長,又潛心書法,使詩書畫相得益彰。他的作品功力扎實、筆墨酣暢,以耐看、有嚼頭、有情趣、有感悟見長。他的《八駿圖》《騰驤圖》先后獲“天驤杯”中國畫馬藝術大展優秀獎,并多次在國外的加拿大、國內的重慶市等地展出。其書畫作品被機關單位、賓館、酒樓等多家單位收藏,亦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認知和喜愛,甚至還流傳海外。
叔林先生善畫馬,自號牧馬人。他經多年鉆研,博采眾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常言道:畫單馬易,畫群馬難。他從小揣摩徐悲鴻的奔馬圖,日久生情;大凡有馬影、馬奔、馬臥之書籍、畫刊、影視,他悉數入腦,盡收囊中。因此,他之馬圖,以群駒躍然居多,每匹馬姿,無一雷同,傾注苦功猶見一斑。他筆下的馬造型準確、筆墨生動。詩人梁上泉贊曰:“八駿奔放路,一生要奮蹄,牧人揮筆如揮鞭,六十春秋,猶可慰心儀,笑看花成果,追尋林有蹊。平凡但見不平凡,信馬由韁,意任馳驅。”
叔林先生涉獵面廣,除擅書畫外,亦好詩聯。20世紀80年代,他又兼攻文學,堅持數載,并步入聯壇,取得累累碩果。其詩書畫聯作品屢次在《對聯》《中國楹聯報》《重慶日報》《重慶晚報》等報刊上發表,并有獲獎。其楹聯作品被北京紅螺寺、西安大慈恩寺、樂山凌云寺、湖北安國寺、山東曲阜等全國數個風景名勝景點鐫刻懸掛展示。其聯作和事跡收錄于《中國楹聯藝術家大辭典》等典籍。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為他的畫作平添些文氣,形成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特征,使詩畫相映成趣。
叔林先生不但在藝術高峰上勇于攀登,在普及文化知識上也是不遺余力。只要有需要,他總會出現在節日的社區商圈、鄉村院壩,為人們寫字作畫,宣傳藝術知識,弘揚精神文明。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熱心參與公益活動,如在賑災書畫義賣活動中,多次現場作畫以表他對災區人民的大愛之情。
幾十年來,叔林先生一直尋求著屬于自我的真性情,探索屬于自己的藝術創作的方向。作為一個有志的書畫家,如今他仍在努力攀登新的藝術高峰。正如他在自作的一首詩中云:“自信人生二百年,誰言花甲夕陽殘。云間五彩霞光滿,正好抒情上筆端。”畫如其人,詩如其人,先生虛懷若谷,誠如斯言。
(責任編輯: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