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鎮黨委始終堅持突出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黨建責任制落實,構建“鎮抓村、村抓組,黨委抓書記、支部抓黨員”基層黨建工作格局,實現了組織過得硬、黨員叫得響、基礎打得牢。
書記靠前打頭陣,以“清單”落實責任。一是分級管理制定黨建“清單”。書記堅持肩扛主業,帶頭抓謀劃、帶頭抓難點、帶頭抓落實。帶領鎮黨委班子研究制定條目式“基層黨建工作項目標準書”,對鎮村兩級黨組織書記黨建責任進行分解量化,制定工作標準,落實到每一項工作,讓鎮村兩級知曉每一項黨建工作都由“誰來抓、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二是分兵把守落實黨建“清單”。實施鎮黨委領導班子成員齊抓黨建責任制,把清單逐一分解到班子成員,要求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年底,每名班子成員按照黨建清單向鎮黨委報告全年抓分管領域黨建工作情況,并進行評議,確保工作成效。三是強化監督兌現黨建“清單”。鎮黨委組建了民主協商議事小組和村民監督委員會,監督黨建清單完成情況。鎮黨委和村黨員大會對村黨組織書記“雙述雙評”,對黨建工作清單完成情況進行專項述職,接受鎮村兩級評議,保證了黨組織決策前群眾信任、執行中群眾支持、落實后群眾滿意。今年年初,徐坨村支書鞠慶華向村民承諾,將全村油菜花種植面積由200畝擴大到1000畝。截至目前,不僅超額完成了種植面積,還新增了大風車、大黃鴨等游樂設施。村民都說跟著這樣的書記干有奔頭。
黨員帶頭作表率,以“細胞”凝聚民心。一是打造黨員“紅細胞”強黨性。鎮黨委始終堅持暢通出入口,每年組織全鎮黨員開展“三評一登記”,即民主評議、群眾測評、綜合評定、分類登記,逐一檢驗理想信念、宗旨意識、遵紀守法、工作學習和作風建設5項指標,對全鎮黨員進行“年檢”。去年,全鎮共評定不合格黨員8名,全部暫緩登記,限期整改。二是打造村屯“紅細胞”筑基礎。村干部、村民組長、黨小組長、中心戶長,承擔了大量的具體事務。我們強化保障激勵。一方面,完善村干部基本報酬和社會保障動態增長機制,按工作績效考評和年度民主測評結果發放報酬;每年按時給39名老村干部發放離任生活補助;在評先推優、提拔使用等方面向村黨組織書記傾斜,2012年以來,共有 6人當選東港市級以上黨代表、人大代表,4人被評為省、市優秀共產黨員,1人被推薦參加優秀村書記選拔公務員考試,激發了基層黨員干部為新農村建設獻智獻力的熱情。另一方面,對于被村民稱為“編外人員”的“三長”特別是黨小組長、村民組長,從2013年開始,鎮黨委每年拿出60萬元用于“三長”誤工補貼,平均每人每年達到3000元標準。實踐證明,這項舉措真正激活了“末梢細胞”,較好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現在的農村“三長”,已經成為村級黨組織最有力的支撐,通過他們的細致工作,把農村家家戶戶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三是打造服務“紅細胞”聚民心。以鎮公共服務中心為平臺,在13個村建立便民服務代理站,除了專職代辦員,村黨支部成員人人都當代辦員,村民需要辦理的大事小情,村里能辦的立即辦,村里辦不了的由代辦員負責到鎮里或市里去辦,暢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推進徐坨村、石橋村全市電商試點村建設,鎮黨委分別選派1名黨建指導員進村指導,除了進行土特產品電子銷售,還積極組織開展網上代購、代繳電費話費等服務,群眾打心眼兒里贊嘆:“小小代理站,支部牽頭干,不用咱跑腿,啥事都能辦。”今年前8個月,全鎮已為群眾代辦各類民生事項1萬余件。
狠抓基礎強保障,以“投入”夯實陣地。一是抓好經費保障。在用好用足上級撥付的每村每年2萬元黨建工作經費的基礎上,鎮黨委加大投入力度,對村集體收入低于10萬元的5個村,每年從鎮本級財政再撥付5萬元經費,全鎮13個村年度黨建工作經費平均標準超過8萬元。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黨組織,每年經費都超過10萬元。二是抓好陣地保障。鎮黨委先后籌集資金2000萬元,改建、擴建和新建每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服務設施,全部按省定標準建設,最大的村部面積達到1200平方米、廣場達到1萬平方米。全鎮13個村部和文化廣場成為名副其實的黨群之家。三是抓好民生保障。推進以服務黨員、服務農民、服務產業為主題的“三服務”活動,積極開展機關干部“進農戶、訪民情、惠民生”活動,每周下村進戶兩天,做到“干部走到戶、戶戶見干部”,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得到有效解決。鎮黨委積極協調,與沈陽農業大學簽訂了新農村合作共建協議,幫助培訓新型農民6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