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巖內消霜的急性毒性研究
陳瑞雪馬民廖銳別鳳杰顏顯欣呂燕紅黃茂杰徐騫李狄非
(暨南大學醫學院,廣東廣州510632)
摘要〔〕目的觀察乳巖內消霜外用給藥對SD大鼠是否有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分為4組,采用乳巖內消霜基質和大、中、小劑量乳巖內消霜作用于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背部皮膚,觀察其對SD大鼠的生理活動、精神狀態、皮膚、體重、血常規、血液生化學等指標的影響。結果各組大鼠處理后,毛發、生理活動、精神狀態等一般指標正常;各組大鼠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各組大鼠血液學一般檢查、血液生化學等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基質組比較,乳巖內消霜組大鼠給藥區皮膚角質層輕度變薄,無炎細胞浸潤,毛囊結構和真皮層未見病變。結論乳巖內消霜對動物無明顯急性毒性作用,是一種較安全的外用中藥制劑。
關鍵詞〔〕乳巖內消霜;急性毒性
中圖分類號〔〕R-332〔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81473688;No.81173265);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No.2012B031800155); 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No.21612422);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3-0827); 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No.2014J4100104);暨南大學2013年度廣東省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No.1055913147);暨南大學2014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No.201410559075)
通訊作者:馬民(1973-),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一作者:陳瑞雪(1988-),女,在讀博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研究。
乳巖內消霜是一種中藥外用乳膏劑(國家發明專利申請號:201110029344.1),組成藥物為大黃、延胡索、丁香、玫瑰花等9味中藥材,采用不同濃度乙醇水溶液加熱回流法提取各中藥材的活性成分,制成干浸膏,最后添加基質而成。動物實驗已證實乳巖內消霜對于治療乳腺癌前病變、阻斷乳腺癌的發生有較顯著的效果〔1,2〕。乳腺癌的發生是一系列病理過程的累積,因此在乳腺癌發生前阻斷病理過程尤為重要。乳巖內消霜正是用于治療乳腺癌前病變的藥物,然而由于未作安全性研究,該制劑并未廣泛應用于臨床。本實驗研究乳巖內消霜對動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為臨床安全應用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動物SPF級SD大鼠,雌性,200~250 g,廣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藥物與試劑
1.2.1藥物自制大、中、小劑量的乳巖內消霜(含干浸膏量之比為4∶2∶1),乳巖內消霜基質。
1.2.2試劑苦味酸(廣東臺山粵僑試劑塑料有限公司)、戊巴比妥鈉(美國Sigma)、氯化鈉注射液(青島首和金海制藥有限公司)、甲醛溶液(廣州化學試劑廠),蘇木素伊紅(HE)染色試劑盒(Beyotime,碧云天生物技術研究所)、中性樹膠(廣州市秀威貿易有限公司)。
1.3主要儀器電子天平(XS125A-SCS,Precisa Instruments Ltd./Switzerland)、低速冷凍離心機(KDC-2044,科大創新股份有限公司)、自動正置生物顯微鏡(LEICA DM6000B)。
1.4實驗方法
1.4.1分組及給藥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常規飼養7 d,大鼠生長狀況正常。實驗前24 h用脫毛膏將全部大鼠的脊臀部脫毛,約5 cm×8 cm。按體重編號,苦味酸標記,完全隨機化分組。分為4組,每組6只,即乳巖內消霜基質組、乳巖內消霜大、中、小劑量組(以下簡稱霜劑基質組、霜劑大劑量組、霜劑中劑量組和霜劑小劑量組)。
實驗前大鼠稱重,觀察脫毛區皮膚完整光滑無破損,將霜劑大、中、小劑量、霜劑基質各5 g(干浸膏量分別為2 600、1 300、650、0 mg/kg)均勻涂抹于各組大鼠脫毛區,分別相當于人體用量(中劑量霜劑1 g·50 kg-1·d-1)的328.3、164.1、82.1、0倍,用油紙、紗布、膠布固定,每只動物分籠飼養。
1.4.2觀察指標藥物涂抹24 h后,剪去膠布、紗布等,用棉球擦去霜劑或基質,生理鹽水洗凈。每天觀察大鼠皮膚、毛發、眼和黏膜、中樞神經系統、呼吸運動、四肢活動等表現以及死亡情況;于去除藥物第2、4、7天記錄大鼠體重情況;第7天全部大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鈉生理鹽水溶液(40 mg/kg),腹主動脈取血,取2 ml血于EDTAK2真空抽血管,行血液學一般指標檢測;其余約5 ml血于促凝采血管,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部血清約400 μl行血液生化學檢測,樣品于1 h內送至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檢測;取各組大鼠心、肝、脾、肺、腎等主要臟器,肉眼觀察外觀;將給藥部位皮膚剪下,注意不能破壞皮膚,置于10%甲醛溶液,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顯微鏡下觀察。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SNK檢驗、Tamhane′s T2法檢驗。
2結果
2.1一般狀態觀察每日觀察大鼠情況,發現去除藥物后,霜劑大劑量組和中劑量組大鼠的給藥部位皮膚有中、輕度紅斑,到第7天皮膚紅斑基本消失;各組大鼠毛發、精神、活動、進食、飲水等均未見異常,未見大鼠死亡情況。經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各組大鼠體重隨時間增加而增加(F=38.677,P=0);時間與處理交互效應無統計學意義(F=0.711,P=0.695);經多樣本均數間兩兩比較的SNK檢驗,各組大鼠體重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477),見表1。

表1 藥物處理前后大鼠體重
2.2血液學檢測經完全隨機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各組大鼠血液學一般檢查資料:白細胞計數(WBC)(F=0.517,P=0.678)、紅細胞(RBC)(F=3.11,P=0.067)、血小板(PLT)(F=0.414,P=0.746)、血紅蛋白(HGB)(F=2.742,P=0.089)。因此,不能認為4組資料以上各血液學指標的均數不同,見表2。

表2 各組大鼠血液學指標情況
2.3血液生化學指標經完全隨機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各組大鼠血液生化學資料:谷丙轉氨酶(ALT)(F=0.353,P=0.788)、谷草轉氨酶(AST)(F=2.798,P=0.085)、血尿素氮(BUN)(F=1.404,P=0.289)、血肌酐(CREA)(F=0.152,P=0.926)。因此,不能認為4組大鼠的以上血液生化學指標的均數不同,見表3。

表3 各組大鼠血液生化學指標情況 ± s, n=6)
2.4主要臟器改變肉眼觀察各組大鼠的心、肝、脾、肺、腎等主要臟器顏色、形態均無異常,肉眼未見病理改變。
2.5皮膚變化比較乳巖內消霜組與基質組比較,大鼠給藥部位皮膚表皮完整,角質層輕度變薄,未見炎細胞浸潤等其他病變,毛囊、真皮等未見病變,見圖1。

圖1 SD大鼠給藥部位皮膚病理片(HE,×200)
3討論
乳巖內消霜外用24 h后,對SD大鼠的毛發、生理、精神活動等未造成明顯影響;大、中劑量乳巖內消霜24 h涂藥對大鼠皮膚有刺激性,但去除藥物后1 w內皮膚恢復;乳巖內消霜外用對動物的體重增長未造成明顯影響,對大鼠血液一般指標,以及肝臟功能、腎臟功能無明顯急性毒性作用;各組大鼠的心、肝、脾、肺、腎等主要臟器未見異常;乳巖內消霜組大鼠的皮膚角質層輕度變薄,無其他病理改變。因此,乳巖內消霜對動物無明顯急性毒性作用,是一種較為安全的中藥外用制劑。
4參考文獻
1Zhang GJ,Li DH,Liao R,etal.The study of interference with Ruyanneixiao cream on hemorheology and mammary microcirculation of mammary precancer rats〔A〕.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Advances in Chemistry ResearchⅡ,PTS1~3〔C〕.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Advanced Materials,2012;(554-556):1789-93.
2Li DH,Zhang GJ,Ma Y,etal.The modulation of Ruyanneixiao cream on AP-2 gamma and HER 2 in rat breast tissues with mammary precancerous lesions〔J〕.J Invest Med,2013;61(4):S23-4.
〔2014-12-23修回〕
(編輯李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