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監測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漿腦鈉肽變化的意義
梁偉東曾波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廣西南寧530022)
摘要〔〕目的監測腦鈉肽(BNP)濃度,為臨床找出早期診斷冠脈綜合征(ACS)的可靠標志物。方法在患者發作不穩定性心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后0.5、1、2、3 、6、24、48 h,檢測其血漿中BNP水平,并以正常人群和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血漿BNP含量作為對照,探究BNP在ACS發作后的濃度變化。結果AMI組的BNP濃度與發病后時間呈正相關(P<0.05),UA組的BNP濃度與發病后時間呈正相關(P<0.01),UA組、SAP組和正常組的BNP濃度與AMI組的BNP濃度差異顯著(P<0.05),SAP組和正常組的BNP濃度與前兩組的BNP濃度差異顯著(P<0.05)。結論動態監測BNP濃度可以成為臨床早期診斷ACS的有效輔助指標。
關鍵詞〔〕冠脈綜合征;腦鈉肽;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54〔文獻標識碼〕A〔
第一作者:梁偉東(1971-),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內科疾病研究。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可導致不穩定型心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SCD)。ACS合并糖代謝異常非常常見,已確診的2型糖尿病(T2DM)是ACS不良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1〕。腦鈉肽(BNP)具有利尿、利鈉、擴張血管等作用,在心力衰竭中具有極高的診斷和預后評估價值,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心力衰竭血漿標志物〔2〕。而且BNP在ACS診斷、治療以及預后評估左心室重構方面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國內外關于ACS合并T2DM老年患者血漿中BNP發病后水平變化的分析資料較少。本課題組通過檢驗UA、AMI后不同時點血漿中BNP水平,探究動態監測BNP對于ACS合并T2DM早期診斷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入選對象實驗組: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97例ACS合并T2DM患者,男49例,女48例;診斷標準符合2001年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07年版《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和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再分為兩組:AMI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齡(63±7.6)歲;體重(52.1±4.7)kg,73.32%合并高血壓;UA組58例,男38例,女20例,平均年齡(64±3.8)歲;體重(54.02±3.79)kg,合并高血壓者72.56%。對照組選擇同期住院穩定性心絞痛(SAP)病例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齡(63.02±10.2)歲;體重(50.03±10.76)kg,合并高血壓占64.57%;同時選擇體檢健康人群31例(正常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齡(61±4.2)歲;體重(54.9±2.93)kg,合并高血壓者占10.4%。各組性別、年齡、體重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正常組合并高血壓的比例低于其余三組(P<0.05)。所有研究對象均無腫瘤、肝、腎疾病、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室上性或室性心動過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明確的外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近半年無重大外傷及手術史,3 w內未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正常者為體檢時無心臟、腎臟及肝臟疾病的健康體檢者。
1.2方法
1.2.1采集標本ACS患者于癥狀發作后0.5、1、2、3、6、24、48 h抽取靜脈血5 ml。取50 μl放入含0.9%EDTA的試管中,加入抑肽酶(500 IU/m1),然后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70℃保存備測。對照組抽取空腹靜脈血,同上處理。
1.2.2BNP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BNP,試劑盒由上海皓嘉科技生物有限公司提供(TAKARA,Japan),按操作守則進行操作。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TATA11.0統計軟件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檢驗使用Pearson回歸分析,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各組一般指標檢測AMI組與UA組血糖水平有顯著差異(P<0.05),SAP組與UA組無差別(P>0.05),正常組與其余3組有顯著差異(P<0.05)。AMI組與UA組ApoB無差別(P>0.05),SAP組與AMI、UA組有顯著差異(P<0.05),正常組與其余3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BNP濃度動態監測AMI組、UA組的BNP濃度與發病后時間呈正相關(P<0.05,P<0.01)。UA組、SAP組和正常組的BNP濃度與AMI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SAP組和正常組的BNP濃度與前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1 各組血糖、血脂水平比較
與AMI組比較:1)P<0.05;與正常組比較:2)P<0.05;與SAP組比較:3)P<0.05

表2 監測各組BNP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波動結果
與AMI組比較:1)P<0.05;與UA組比較:2)P<0.05
3討論
BNP是心室負荷過重和心室壁張力過高時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分泌的神經心臟激素。BNP基因定位于1號染色體的短臂末端,最終形成有活性的32個氨基酸BNP和無活性的76個氨基酸氨基末端BNP原(NT-proBNP)。BNP通過舒張血管平滑肌,擴張動脈和靜脈,使血壓下降,減輕心室前后負荷〔3〕;同時可以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防止左心室重構。AMI和UA發生之后,BNP由梗死區域與非梗死區域交界處存尚有活力的缺血損傷細胞和梗死區存活的缺血損傷細胞分泌而成〔4〕;并在發病后的較短時間內,可在病人的血漿中出現明顯的升高〔5,6〕。
本結果說明BNP對心肌缺血極其敏感,相對于其他傳統指標,例如血清心急肌鈣蛋白(cTnI),通常在心梗出現后3~4 h后才會出現升高〔6〕,表明BNP是非常敏感預測ACS的指標之一。在隨后的時間段中,實驗組中BNP的濃度逐漸升高,與時間呈正相關性,提示心肌缺血細胞持續分泌BNP,起到一定的保護心肌的作用,防止左心重構和心肌纖維化。在48 h后,BNP濃度升高逐漸放緩,提示急性期反應可能逐漸結束。本實驗提示BNP的濃度可能和ACS的嚴重程度相關。Arakawa等〔7〕等發現AMI后BNP濃度升高與其心臟擴大明顯相關,以NT-proBNP>115 pmol/L為標準,其靈敏度為89%,特異度為89%。
針對ACS發病快、預后心肌重構、心肌功能減退等癥狀,BNP的檢測顯得尤為重要,提示應對患者進行抗纖維化,促進心肌功能的恢復等治療措施。然而,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如測定BNP濃度的最佳時間,BNP早期診斷ACS的陽性率是否合適等問題,還需進一步大規模的臨床研究。
4參考文獻
1Rivera JJ,Nasir K,Chol EK,etal. Detection of occul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symptomatic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melitus using non-invasive cardiac angiography〔J〕.Atherosclerosis,2009;203(2):442.
2Sudoh T,Kangawa K,Minamino N,etal.A natriuretie peptide in porcine brain〔J〕.Nature,1988;332(6159):78-81.
3Hans K,Mery B.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and N-terminal proBNP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eart failure supported by a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J〕.Clin Chem,2004;50(9):1670-2.
4Hama N,Itoh H,Shirakami G,etal.Rapid ventricular inducti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gene expression in experimen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5;92(6):1558-64.
5楊海波,吳雙,關秀茹,等.腦鈉素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3):234-7.
6馬晶茹,楊萃,金霞,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不同時間段血漿BNP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臨床研究,2009;29(6):37-8.
7Arakawa N,Nakamura M,Enso H,etal.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ardiac rapture after-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ern Med,2001;40(3):232-6.
〔2015-08-10修回〕
(編輯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