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游離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結直腸癌診斷治療中的意義
郭惠玲孫鵬達1張輝1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吉林長春130033)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級別結直腸癌患者血清中腫瘤標志物含量表達與臨床分期及病理分級的關系。方法 收集86例結直腸癌患者及30例正常對照者的外周血,應用化學發光法檢測患者血清游離腫瘤標志物CEA、CA19-9、CA125、CA153含量表達。結果結直腸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125、CA153等糖鏈類抗原含量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1),且與結直腸癌臨床分期及病理分級呈正相關(r=0.762)。結論檢測結直腸癌患者血清中游離腫瘤標志物含量表達有助于結直腸癌的篩查,并在結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判斷腫瘤惡性程度及預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結直腸癌;腫瘤標志物;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5.3〔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張輝(1968-),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頭頸腫瘤治療研究。
1吉林大學第二醫院
第一作者:郭惠玲(1972-),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造口、傷口、失禁治療研究。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約40%~5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初診時已有遠處轉移,是世界范圍內癌癥的主要發病和死亡原因之一。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及樣本采集收集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普通外科接受手術的86例結直腸癌患者手術前后血清標本。男62例,女24例,平均年齡51.5歲,均經病理診斷為腺癌,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指定的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18例、Ⅲ期23例、Ⅳ期31例,其中轉移癌34例。無關對照組血清30例來自血站獻血員。
1.2儀器及試劑全自動放免分析儀,雅培Ⅰ2000型全自動洗板機由雅培公司提供。
1.3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使用說明進行,CEA、CA125、CA19-9、CA153等檢測方法為雙抗體夾心法。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軟件行t檢驗及單因素方差分析。
2結果
結直腸癌組外周血4種腫瘤標志物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P<0.01)。見表1。結直腸癌患者Ⅰ期、Ⅱ期腫瘤標志物水平相比差異顯著(P<0.05),Ⅰ期、Ⅱ期分別與Ⅲ期、Ⅳ期相比差異顯著(P<0.01),而Ⅲ期與Ⅳ期均屬中晚期結直腸癌,腫瘤標志物差異顯著水平接近,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病理分化程度越差其腫瘤標志物水平越高(P<0.05),但是,低分化腺癌與未分化腺癌相比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結直腸癌組與對照組血清腫瘤

表2 結直腸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與
與Ⅰ期比較:1)P<0.05;與Ⅱ期比較:2)P<0.05

表3 不同級別病理分化程度與
與高中分化腺癌組比較:1)P<0.05
3討論
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作為方便實用的檢查方法已經成為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早期發現惡性腫瘤、鑒定診斷惡性腫瘤及指導腫瘤分期、判斷腫瘤預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但由于腫瘤標志物檢測敏感性及特異性存在局限性,因此應盡可能發現更多、更新的標志物。結果表明,各項腫瘤標志物的升高水平與結直腸癌的惡性程度和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可有效協助結直腸癌的鑒別診斷及指導分期〔3〕。本研究中,結直腸癌患者血清中4種糖鏈蛋白抗原含量均顯著高于健康人群,而且特異性較高,因為結直腸癌臨床分期是制定臨床決策的主要因素,如果臨床分期錯誤,特別是分期低估可造成嚴重后果〔4〕,所以,準確的臨床分期及選擇合理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顯示,CA類糖鏈蛋白腫瘤標志物檢測與臨床分期呈正相關關系,可作為臨床分期的參考指標。
總之,腫瘤標志物檢測在協助腫瘤診斷、指導腫瘤治療、判斷腫瘤預后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存在局限性,臨床應用中應注意需與影像學相結合,盡可能避免單純依靠腫瘤標志物的含量做決定。
4參考文獻
1蔣偉國,黃尤先.結直腸癌發生的分子病理學基礎 〔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4;41(5):353-7.
2李玉柱,王修,金剛,等.腫瘤標志物檢測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 〔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4;41(10);744-6.
3Jung M,Jeung Hc,Lee SS.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scetic fluid CEA in advanced gastric canaer with ascies 〔J〕.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0;136(4):517-26.
4Lin Y,Daley S,Evdokimova VN,etal.Hierarchy of alpha fetopro tein(AFP)-specific T cell responses in subjects with AFP-positve hepatocellular cancer〔J〕.J Immunol,2006;177(1):712-21.
〔2014-07-11修回〕
(編輯李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