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教職工主要慢性病患病現狀
趙國琴張銀霞馬玉萍周燁1魁發瑞韓煒何燁
(西北民族大學醫院,甘肅蘭州730030)
摘要〔〕目的調查民族高校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教職工慢性病患病情況。方法于2012年在某民族高校展開調查性別、年齡、民族、血壓、血糖、血尿酸等數據。結果高甘油三酯(TG)血癥患病率最高(42.99%),其次是超重29.73%,高TC19.23%。民族間比較脂肪肝、肥胖、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有統計學意義(P<0.05, P<0.001);高TC男女無明顯差異,其余均男性高于女性;各年齡段比較均有極顯著差異(P<0.001)。結論TG血癥、超重是4個民族及男性患病率最高的體檢異常情況;藏族、蒙古族教職工需注意冠心病、肥胖、脂肪肝疾病的預防;蒙古族男女教職工及漢族、藏族、回族男性教職工是主要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點人群。
關鍵詞〔〕人種群;慢性病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zyz2012106)
通訊作者:張銀霞(1982-),女,主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公共衛生研究。
1蘭州市口腔醫院
第一作者:趙國琴(1968-),女,副主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社區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及流行病學研究。
慢性病的發生同居住環境、生活方式、職業明顯相關。大量流行病學及臨床觀察表明,肥胖和超重、高血壓、血脂、血糖異常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重要因素〔1〕。本研究旨在調查民族高校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教職工慢性病患病情況。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2012年某民族高校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教職工1 305人,年齡23~98歲,男585人、女720人。其中漢族956人(73.26%),男437人:40歲177人、40~60歲140人、>60歲120人,女519人:<40歲254人、40~60歲126人、>60歲139人;藏族100人(7.66 %),男42人:<40歲19人、40~60歲19人、>60歲4人;女58人:<40歲19人、40~60歲35人、>60歲4人;蒙古族70人(5.36%),男28人:<40歲7人、40~60歲14人、>60歲7人,女42人:<40歲15人、40~60歲22人、>60歲5人;回族179人(13.72%),男78人:<40歲43人、40~60歲25人、>60歲10人,女101人:<40歲55人、40~60歲36人、>60歲10人。
1.2研究內容與方法①體格檢查:常規測量體重、身高、血壓。血壓的測量采用國際標準化方法,使用標準汞柱血壓計坐位右上臂測量,測量前至少休息5 min,連續測量血壓3次,每次至少間隔30 s。既往史、家族史由內科體檢醫師詢問。②血液生化檢查:血液檢測要求被檢者均禁食12 h,采集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酶法。
1.3研究指標的定義與標準①高血壓:有高血壓史或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②高脂血癥:按照我國1997年血脂異常防治建議〔2〕,定義高總膽固醇(TC)血癥為血清TC>5.2 mmol/L、高甘油三酯(TG)血癥:血清TG>1.7 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癥:血清LDL-C>3.1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癥:血清HDL-C>1.45 mmol/L;③高尿酸(HUA)血癥:按照2007年《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合并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血尿酸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性>357 μmol/L,診斷HUA血癥;④脂肪肝:脂肪肝診斷標準參照周永昌等〔3〕診斷標準;⑤超重與肥胖。根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4〕對我國成人的分類標準,體重指數(BMI)在24.0~27.9 kg/m2為超重,BMI≥28.0 kg/m2為肥胖;⑥高血糖:空腹靜脈血糖≥6.1 mmol/L。
1.4建立Excel數據表由課題組成員將調查資料內容統一錄入,包括個人信息:性別(男=1、女=2)、年齡(<30歲=1、31~40歲=2、41~50歲=3、51~60歲=4、61~70歲=5、>70歲=6)、民族(漢族=1、藏族=2、蒙古族=3、回族=4)和實驗室檢測:血壓、血糖、血尿酸、血脂各項和BMI及脂肪肝。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和Fisher精確概率法。
2結果
2.1不同民族主要慢性病患病率比較4個民族脂肪肝患病率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漢族和藏族、蒙古族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肥胖、高LDL 4個民族差別均極顯著(P<0.001),兩兩比較漢族、回族分別和藏族、蒙古族之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民族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及順位比較〔 n(%)〕
與漢族比較:1)P<0.05;與回族比較:2)P<0.05
2.2不同民族不同性別主要慢性病患病率比較該人群高TG、高LDL、高血壓、HUA、脂肪肝、超重、高血糖、肥胖患病率均男性高于女性(P<0.05,P<0.001)。漢族高TG、高LDL、高血壓、HUA、脂肪肝、高血糖、超重、肥胖均男性高于女性(P<0.05,P<0.001);藏族超重女性高于男性(P>0.05),其余均男性高于女性,高TG、高LDL、脂肪肝、肥胖有統計學意義(P<0.05);蒙古族均男性高于女性,高TG、HUA(P<0.05);回族高TC、高LDL女性高于男性(P> 0.05),其余均男性高于女性,超重有極顯著統計學意義(χ2=16.917,P<0.001)、肥胖(χ2=8.269,P<0.05)。4個民族男性比較,高LDL、脂肪肝、肥胖有統計學意義(χ2=22.874,P<0.001,χ2=12.656,P<0.05,χ2=24.033,P<0.001 );女性比較,高TC、肥胖有統計學意義(χ2=84.245,P<0.001,χ2=10.349,P<0.05)。見表2。
2.3不同民族、各年齡段主要慢性病患病率比較該人群各年齡段比較差異極顯著(P<0.001)。漢族高TC、高LDL、HUA、高血壓、脂肪肝、超重、肥胖有顯著差異(P<0.05,P<0.001),除高LDL外,其他患病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藏族高TG、高血壓各年齡段比較有差異(P<0.05);蒙古族高血壓、脂肪肝、肥胖各年齡段有差異(P<0.05);回族高TG、HUA、高血壓患病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各年齡段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3。

表2 不同民族、性別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比較〔 n(%)〕
與女性組比較:1)P<0.05,2)P<0.001,3)用Fisher的精確概率法;表4同
2.4不同民族、性別異常檢出率比較以上慢性病該人群男女異常檢出率有差異(P<0.05),男、女各民族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蒙古族男女異常檢出率無差異,漢族、藏族、回族男性高于女性(P<0.05,P<0.001)。見表4。

表3 不同民族、各年齡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比較分析〔 n(%)〕
不同年齡段比較:1)P<0.05, 2)P<0.001 ,3)用Fisher的精確概率法

表4 以上慢性病不同民族、性別異常檢出率比較〔 n(%)〕
3討論
本調查結果同張美玲〔5〕報道的蘭州地區高校教師脂肪肝22.02%接近,藏族、蒙古族明顯高于漢族,說明脂肪肝是3個民族繼高TG血癥、超重之后的第3種患病率較高的疾病,分析可能同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同一地區環境、飲食無規律、長期喜進肉類和食酥油、男性吸煙飲酒應酬多、缺乏運動及肥胖體質明顯有關。研究〔6〕表明LDL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本調查提示藏族、蒙古族較漢族、回族可能易患冠心病。本研究結果提示藏族、蒙古族、回族男性、女性同漢族男性一樣需重視HUA、高血壓、高血糖的預防。本調查中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全國大城市成人超重肥胖率30.0%〔7〕,低于閆敏〔8〕報道的50.43%、低于青海戴青湘〔9〕報道的56.45%。各民族肥胖患病率均低于新疆劉芬〔10〕報道的維族肥胖患病率28.77%、哈族34.52%,漢族17.65%,藏族、回族男性明顯高于女性,蒙古族男女無差別,表明超重肥胖存在性別、民族差異,同氣候、環境、飲食、人種群相關。
4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7- 814,821- 36.
2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專題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3):169-75.
3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793,815-6.
4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預測價值: 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6):5-10.
5張美玲.蘭州地區高校教師脂肪肝、高脂血癥發病情況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14):95-6.
6劉志忠,陳紹良,劉玲玲.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體水平與冠狀動脈再狹窄的相關性:獨立于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高血壓、高血脂及吸煙史的危險因子〔J〕.中國臨床康復,2004;3(3):446-7.
7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之一.綜合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53.
8閆敏.696 例西藏干部超重肥胖患病率及其分布〔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雜志,2007;15(1):62-3.
9戴青湘.高原地區干部體檢肥胖者其血脂、脂肪肝的初步分析〔J〕.高原醫學雜志,2003;13(2):23-5.
10劉芬.新疆不同民族人群高血壓與肥胖關系的探討與分析〔J〕.新疆醫學雜志,2011;41(4):16-20.
〔2013-08-14修回〕
(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