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家莊第二中學
鳳凰·印象
文石家莊第二中學徐少峰
選擇去鳳凰,源于一張旅游海報:群山環繞的古鎮,被朝陽染成粉色。一個漁人劃著竹筏向遠處蕩去。宣傳語很簡單:這個古鎮,已經為你等待了千年。
再次回味那幅海報時,我已經坐上了開往湘西的列車,手中拿著一份旅游圖冊,還有一本沈從文的《邊城》。他在書中這樣寫道:“若從一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尋找,當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一個名為‘鎮竿’的小點,那里同別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當有一個城市……”這就是蒙有一層神秘面紗的鳳凰。
進入鳳凰,是在被公交車顛簸了一下午之后。原本我以為古鎮應該鑲嵌在來往的路上,可其實鳳凰分為兩個城區,外圍的新城已儼然現代城市的模樣,而真正的古城區連出租車都不能開入,所以只得步行。
漸漸地,腳下的水泥路被石子路代替,并開始出現青石板路——終于到古城了。隨著這條寬闊的石板路延伸,世界便向另一個時空過渡。先前現代的框架式樓型全然不見,代替它們的是古色的青磚烏墻建筑。亭臺樓閣靜默在兩旁,光影閃爍中點綴著古樸雕飾,在鏤空的窗欞中訴說著輪回的惆悵。
曲折進巷里,小店招牌重疊掩映,沒有喧鬧的吆喝,也許是細雨的緣故,只有行人靜謐的穿梭,和店鋪里傳來的陣陣皮鼓聲。
夜里,在暫住的一座雙層石樓中,打開窗,發現雨早已停了。狹窄的水道中搖曳著點點漁火,踏破了水面排排燈籠的倒影。
第二日,沿著沱江,開始走街串巷。整個古城以沱江為基礎臨江而建,所以,走到哪,水便跟到哪,因而古城中的巷與巷常有橋連接。我想,正是這水橋文化,才滋養出沈從文、黃永玉等名人文士。
夕陽將要下山時,紅日溶散在江水里,將沱江變成了一個大染缸。紅云流入天際,留下幾只黑色的水鳥徘徊在光影之中。樹影中穿梭著幾只漁船,悠長的漁歌回蕩在江面,也回蕩進將要沉睡的夕陽。炊煙騰起,古樸和自然的民風也升騰在鳳凰的每一隅。紅云流轉,蟬鳴悠悠,伴著鼓聲的叩問,我不禁想,在自然的染缸中,洗盡鉛華,最原始的自己,我們還認識嗎?
離開鳳凰,又是雨天。也許是想給我留下完整的煙雨江南印象,抑或是千百年來她一直如此,像纏綿千年的夢,不曾改變。(指導老師:張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