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東霞小學 陳斯楨
把讀的權力還給學生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東霞小學 陳斯楨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有助于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可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把讀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與文本親密接觸,與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在教學時,有些教師生怕學生不懂滔滔不絕地講,把自己的解讀灌輸給學生。殊不知,這種“以講代學”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會剝奪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力。如果長期這樣,學生會變得越來越懶,不愛閱讀,不喜歡思考。
葉圣陶曾說過:“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作為語文教師,得相信學生自己能讀懂,讓他們充分地讀,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而教師在課堂上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
例如在教人教版第十冊第25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時,如果靠講解讓學生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句話,他們能理解話的意思,但不懂其中的內涵。所以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首先根據課文所在單元的訓練重點,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設計一個問題:“文章的哪些語句寫出了德國的奇麗、奇特?”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自由地讀課文,找出文章中有關語句,并進行討論,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在學生閱讀和討論的過程中,我會適當地引導他們。比如在理解“奇麗”這一特點時,我指出關鍵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讓學生先理解詞意,然后讀句子,可采用個別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在讀中真正感受德國的“奇麗”。
當他們理解了“奇麗、奇特”特點后,我再進一步引導他們讀文,他們一下子就懂得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深刻含義。
另外,當學生對閱讀越來越沒有興趣時,教師要根據課文主旨,進行引讀,讓他們越讀越來勁,真正沉浸到閱讀的樂趣中,體會文章的美感。
在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課文《搭石》教學時,學生們讀到“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時,因為不理解語句的意思,讀得沒有情感,聲音越來越小,很不愿意再讀下去。這時,我和他們一起討論踏踏、漾漾、綽綽等詞語的意思,讓他們體會語句的美感,然后他們采用多種形式朗讀,仿佛走進了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了和諧美、自然美、聲音美和人的美,并對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地讀,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還要把讀的空間留給他們,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伙伴,享受閱讀的樂趣。
1.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當一些課文的內容相似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的不同和對文本內容的喜好程度,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重點閱讀。
例如,北師大版語文第五冊《小鎮的早晨》一文第2、3、4自然段分別寫小鎮早晨的恬靜、熱鬧、緊張的情景,都是總分段式。有的學生喜歡讀第2段,有的則喜歡第4段,我便讓他們自主閱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這樣既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又提高了閱讀能力,收到了理想的閱讀效果。
2.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
由于學生的性格存在差異,所以在閱讀時,他們的表現各不相同。
當讀到動情處,有的學生喜歡邊讀邊思考,有的喜歡大聲朗讀,有的則喜歡邊讀邊做動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理解和感悟課文,發展學生的個性。
3.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
在合作學習時,學習小組一般是由座位鄰近的學生組成的。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喜好,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打破這種固有的合作成員組成方式,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伙伴,和伙伴們一起朗讀、表演、探討,共同解決疑問。
學習伙伴之間情感上的距離拉近了,更容易擦出思想上的火花。
閱讀的方法有朗讀、默讀、誦讀、精讀、略讀和瀏覽。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有助于學生因聲解義,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領略作品的精妙之處,增強語感,以聲傳情。默讀即不出聲地讀書,由于省去了發音動作,速度快,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讀物的內容。誦讀不僅要求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而加深理解,體會文章的內涵和情感。精讀指深入細致地研讀,不但能充分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略讀與精讀不同,只求了解大意,適用于大量的課外閱讀。瀏覽一般采用掃描和跳讀的方式,適用于博覽群書和查找信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給學生讀的技能和方法,努力達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就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閱讀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讀是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是思的憑借,是悟的前提,是說的儲備,是寫的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讀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讀,享受閱讀帶來的無限樂趣,使“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斷積淀與升華,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充滿靈性。
體育老師要求我們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根跳繩,在家里自己練習,每天跳3次,一次跳1分鐘。
一天,我放學回家后,發現爸爸媽媽都不在家,只好自己獨自練習跳繩,可遇到了麻煩。因為沒有人給我看時間,我自己又不方便一邊跳繩一邊看時間,都不知道1分鐘到底有多久。
于是,我決定對跳繩進行改造,把電子手表安裝在了跳繩上。接下來,我便用這根跳繩練習,發現為了看時間,必須減慢跳繩的速度,對跳繩的效果有很大影響,感覺不方便。
有一次,我在家邊聽音樂邊練習跳繩,突然想到用1分鐘長的音樂來計時,并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爸爸媽媽。
他們給我買了一個MP3播放機。我自己錄入“開始”和“停”口令,并導入1分鐘長的音樂,當音樂聲停止,聽到“停”口令時,就不跳了。雖然這種方法可以很準確地計時,但萬一忘記帶MP3播放機了,自己一個人還是無法一邊計時一邊跳繩。


后來,科學老師建議我將音樂芯片安裝在繩柄內,把芯片內的音樂換成跳繩口令。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聯系了生產音樂芯片的廠家,他們按我們的要求制作了音樂芯片,并在口令之間約1分鐘的時間內加入了《小蘋果》等歌曲片段。
有了音樂芯片,我馬上動手制作用音樂計時的一分鐘計時計數跳繩,在老師的指導下,很快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