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墾工作,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農墾改革納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這是一場涉及千萬人切身利益的改革,這是一場事關我國農業發展全局的新時期改革。
農墾系統是我國在特定時期創造出的企業管理體制。自1947年起,農墾系統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決策和領導下、在國家大規模投資開荒建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兼有屯墾戍邊、保障供給、安置轉業軍人、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功能。
在農村普遍實行的“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之外,農墾系統形成另一個獨立的相當龐大的國有農場體系。目前,我國農墾系統擁有1785個國有農場、1352萬人口(職工329萬人)、612萬公頃耕地,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形成了3200多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7500多億元國有資產(不含土地等資源性資產)和一大批科教文衛等機構。
發展到現在,農墾系統也遇到一系列問題,農墾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尚未根本消除,包括農墾企業作為國有企業仍然存在產權結構單一、產權關系不夠清晰、權責不夠明確和內部經營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國有資產監管體系不健全,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仍然不足;農場國有土地確權進展緩慢,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被侵占蠶食嚴重;國有農場社企關系尚未完全理順,農場辦社會負擔仍很沉重,許多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政策,由于受體制和實施方式等因素限制,往往不能平等、及時惠及農墾;墾區之間由于受自然歷史、管理體制、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影響,現代農業建設、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狀況等差異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明顯。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現階段農墾改革做出指導,文件指出,推進農墾改革發展,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政企分開、社企分開,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以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為主線,依靠創新驅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全面增強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發揮現代農業建設的骨干引領作用。新時期農墾發展改革頂層設計的出臺,標志著農墾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開創了我國特色的農墾事業發展道路,對墾區企業形成實質性利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推進農場企業化改革。堅持并不斷完善以職工家庭經營為基礎、大農場套小農場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強化國有農場統一經營管理和服務職能,積極培育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其中,“大農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政化的大農場,而是有企業經營能力、有集團化支撐的大農場;“小農場”則既包括職工家庭農場,也括農村家庭農場,還包括小規模的傳統農戶。農場和農工家庭農場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農場統一經營,從前端的生產資料供應到后端的農產品銷售,將整個產業鏈統一起來。另外,在強化農場企業功能的同時,推進辦社會職能改革,推動將國有農場承擔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納入地方政府統一管理。這將為農場真正減負,不斷放大農場的經濟性職能,真正實現企業化運營,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二是推動集團化改革。按照“墾區集團化”的改革方向,未來農墾系統優質的農場、企業等資產有望整合注入上市公司平臺。我國將建設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有望建成一批農業全產業鏈、對農業戰略產業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的農墾國際大糧商。并且通過推進企業的整合重組,構建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推動農墾公司經營進一步市場化,帶來包括職業經理人制度、股權激勵等多方面的直接改變,提升公司的經營效率,從而提升公司的價值。
三是推動股權多元化改革。按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總要求,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以管資產為主的監管體制,理順政資、政企、社企關系,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農墾改革方式或將包括混合所有制引入戰略投資者、吸引民營資本,激發墾區企業活力,提升農墾系統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以土地為基礎,向上游的農資領域和下游的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擴展,實現產業鏈協同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做大做強。
四是創新農墾土地管理方式。土地流轉改革的重點是在土地確權的基礎上實現土地的流轉,促使土地向種糧大戶、種糧能手、農業公司集中,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機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這將釋放沉睡已久的土地資源, 通過證券化、資產抵押、信托流轉等方式實現資本化,推進農墾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保護農墾土地權益,嚴肅查處擅自改變農墾土地用途和非法侵占農墾土地行為。加快農墾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規范農墾土地流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