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范圍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普遍建成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資源充足、設備齊全、服務規范、保障有力、群眾滿意度較高的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和場所,形成一套符合實際、運行良好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層、專兼職結合、綜合素質高的基層文化隊伍。這為破解我國基層公共文化建設長期存在的設施不足、供給不足及條塊分割、重復建設、多頭管理等“短板”提供了“一攬子”解決方案。
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改革任務。隨著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特點,由于缺少統籌協調和統一規劃,基層公共文化資源難以有效整合,難以發揮出整體效益。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有利于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補齊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表示,此次指導意見重點任務是以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為終端平臺,整合各級各類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資源,實現人財物統籌使用,資源共享共用,從而達到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強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效益的目的。
《指導意見》提出,要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根本,以強化資源整合、創新管理機制、提升服務效能為重點,因地制宜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不搞大拆大建,主要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進行建設。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設施重在完善和補缺,對個別尚未建成的進行集中建設。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主要依托村(社區)黨組織活動場所、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文化活動室、閑置中小學校、新建住宅小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以及其他城鄉綜合公共服務設施,在明確產權歸屬、保證服務接續的基礎上進行集合建設,并配備相應器材設備。同時,與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綜合性文化設施相配套,加強文體廣場建設。
《指導意見》明確了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功能定位。中心應圍繞文藝演出、讀書看報、廣播電視、電影放映、文體活動、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等方面,向城鄉群眾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實現人、財、物統籌使用。
對此,李國新舉例說明。比如,解決農村基層讀書看報問題,目前就有基層公共圖書館和農家書屋兩個并行推進的系統,意見明確提出將農家書屋納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管理和使用,就是通過資源和功能整合強化農村公共閱讀體系建設。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近年來風靡大江南北,以往我國城市鄉村的文化廣場建設滯后,為彌補這一短板,意見要求按照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建設選址適中、與地域條件相協調的文體廣場,以滿足老百姓融入日常生活的文體活動需求。
李國新說:“需要明確的是,拓展職能任務并不是要弱化或淡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職責,也不是要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變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綜合的邊界,首先應該考慮基層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其次要考慮所提供服務的相關性,在強調服務職能綜合性的同時,要防止功能走向過度泛化。”
《指導意見》對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和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宣傳黨和國家重大改革措施與惠民政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和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織引導群眾文體活動,支持群眾自辦文化,加強對廣場文化引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體活動;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暢通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渠道,通過流動文化服務、數字文化服務和文化志愿服務等方式,增加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城鄉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踐中已經創造出了不少可資借鑒的經驗。如浙江的“文化禮堂”、安徽的“農民樂園”、甘肅的“鄉村舞臺”、廣東中山的“2+8+N”社區綜合文化中心建設、廣西來賓的“五個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等,都在標準化和地域化、特色化的有機結合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