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成長曲線圖是父母的情感起伏線,
孩子的成就是父母的快樂源泉。
但從孩子身上獲取快樂的方式卻不止一種。
發現了一個神童
有了孩子,父母們從此會選擇一條或主流或非主流的家庭教育路,但不管是哪條路,他們的生活注定將因孩子的成長而變化。
2015年1月,葉偉民帶著6歲兒子葉偉國參加了CCTV的《家庭幽默大賽》。這個金發小男孩對著朱丹、劉儀偉和鄭淵潔,愉快地彈著吉他,講著冷笑話,來了段成語接龍,并顯擺了自己會五國語言的天賦,一夜成名。
幾個月后,央視主持人嚴藝走訪了葉偉民一家,將葉偉國的生活拍攝成系列紀錄片《外國人在中國》中的一集—《“小神童”和他的爸爸》。這一次,在20多分鐘的片子里,在舞臺上又唱又笑的葉偉國直到結尾處才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不是只有中國父母才相信高密度的教育能締造成功。在廣州做了多年外貿生意的俄羅斯人葉偉民,也是這一理念的忠實執行者:
葉偉國每天要學習至少12小時,從早上8點起,家庭教師們先后進門,教授他中文、英語、西班牙語、數學、魔方、國際象棋等課程。
葉偉國不上幼兒園,因為在父親看來幼兒園的學習時間太短,葉偉國也沒有其他可以一起玩的朋友。主持人問他:“你喜歡和那些小朋友一起玩嗎?”他瞪大眼睛點頭:“喜歡。”“那你想念幼兒園的那些小朋友嗎?”他肯定地給出了一個否定的答案:“不想。”
這是父親葉偉民需要的答案。兒子7個月大時,他發現葉偉國有超強記憶力,“給他說這個東西是什么后,第二天他仍然還記得。”他決定要好好開發兒子的潛力,“不能浪費了。”
不笑的孩子
是孩子的快樂是父母的快樂,還是孩子的成就才是父母的快樂?在這道選擇題里,葉偉民如他認識的大多數中國朋友一樣,選擇了后者。
為了兒子的教育,葉偉民在廣州天河區一處高檔小區租了一套240平方米的復合式住宅。這里的大多數住戶都秉持著和他差不多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做最好的那個。
“你最想要什么?”主持人問小神童。“得冠軍。”“那如果是第二名呢?”“我只想得冠軍。”
2014年,葉偉國參加了在深圳舉辦的一個國際象棋比賽,只得了第二名。回家的路上,父親沉著臉,一言不發。除了冠軍,其他都是失敗,他把這個觀念成功地灌輸給了兒子,并從俄羅斯請來國際象棋特級大師給兒子上課。
“他得過七屆冠軍!”葉偉國驕傲地向主持人介紹自己的老師。
2015年,再次回到深圳比賽,葉偉國終于贏得了冠軍。父親和教練一起坐在臺下,露出欣慰和得意的笑容。但站在領獎臺上的兒子,看不出有任何開心的表情。
孩子的母親和爺爺、奶奶都強烈反對葉偉民的做法。“負荷太大了,他吃不消。”面對鏡頭,母親擔憂地說。但她在教育一事上毫無發言權。丈夫驕傲地宣布:“這個孩子,95%是屬于我的,你可以發言,但不能改變我的決定。”
對兒子在《家庭幽默大賽》上的表現,葉偉民顯然非常滿意。兒子彈吉他的動作是他設計的,為此他糾正過好幾次葉偉國拿吉他的姿勢:“要拿正了,不要歪。”6歲的孩子卻無法按照他設計的姿勢拿穩那把42寸的吉他。“那你怎么舒服怎么拿吧。”父親難得民主一次,卻在看到兒子的新姿勢后再次出言糾正:“你這樣拿不對!”
“我會陪他一起玩,我會很投入,放松;但如果孩子做錯了,我會馬上批評。”他總結自己的教育方式。
也許這是葉偉國很少笑、表情多是嚴肅或略微有些懼怕的原因之一。
深圳比賽后,葉偉民破例讓兒子在小區里玩1小時作為獎勵——他的生活區域被限定在了這個高檔住宅區里。短暫的1小時純玩時光讓葉偉國露出與年齡相符的開心。
“你最喜歡玩什么?”主持人問。“滑滑梯。”
“那為什么不對爸爸說想多玩兩個小時?”“他會不高興的。”小神童小心翼翼地回答。
這個絕對的“鷹爸”,會為了孩子努力工作,會陪著兒子一起報名參加國際象棋大賽,會一道題一道題地檢查兒子的數學作業。他以兒子的成就為快樂源泉,設計了一張密密麻麻的藍圖:“不能給孩子太多自由,否則他會沉溺于吃、玩耍、睡覺,浪費了天賦。”
平等和交互的快樂
看著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設計的人生藍圖,可以給葉偉民這樣的父母帶來快樂。還有一種快樂,設計者是孩子,父母雖是配角,但在引導、鼓勵和交互中同樣能獲得滿足感。
2012年,17歲的黑嘉嘉成為臺灣段位最高的職業圍棋女棋手,這個天才少女走上TED的講臺,和全世界的青少年分享成長的經驗:被尊重和傾聽,是她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寶貴的禮物。
4歲那年,她和爺爺看亞運直播,看體操比賽時,黑嘉嘉迷上了這項運動。她告訴爺爺和媽媽:“我想學體操。”
媽媽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女兒調皮:她懂什么是體操嗎?于是帶她去了一個叫“健寶園”的早教機構。黑嘉嘉在那里玩了一天,媽媽看她很開心,就報了一期的課程。得知此事后,黑嘉嘉問媽媽:“一期課程是多久?”“三個月。”
“那好,三個月后,你要讓我去學真正的體操。”她認真地說。
媽媽非常吃驚,她反問黑嘉嘉:“你知道這不是體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立即向孩子道歉——為自己的低估和誤導。不久后,媽媽聯系了中華臺北體操協會,又找到了臺北市唯一的體操推廣中心,實現了女兒的夢想。
學什么,由孩子自己決定,父母只給予引導、尊重和支持。這是黑嘉嘉父母的教育理念。兩年后,女兒不想學體操了,他們也沒有用“這是你自己選擇的,應該堅持下去”一類的話,要求孩子繼續下去。
此時,黑嘉嘉顯示出對圍棋的強烈興趣,想把大量時間花在學圍棋上。征求老師意見時,老師勸父母:“不要讓孩子走圍棋這條路,太辛苦了。”父母隨后又征求了女兒的意見,最后決定:支持她的選擇。
紀伯倫在自己的書《先知》里說道:“你可以給孩子所有的愛,但不要給他們你的想法,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成全孩子、塑造孩子,但不應該試圖把他們復制成自己,或者企圖將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加注在孩子身上。
女兒取得成功后,黑嘉嘉的母親常常接受采訪,并總被問到這個問題:“女兒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你一定很驕傲和快樂吧?”而母親的回答永遠是:“不,黑嘉嘉的快樂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心靈的成長是快樂源泉
但在教育方式上,父母終究是主角。而一對崇尚自由的父母,可以在見證孩子心靈自由而健康成長的同時,與她分享持久難忘的快樂生活。
熱衷于文化交流的蘇瑤夫婦在女兒7歲那年進行了一次全家出國游。一開始,他們只想去英國和愛爾蘭。到達英國后,蘇瑤發現憑借英國簽證很容易申請到土耳其簽證,于是一家人毅然前往千年古城伊斯坦布爾。
此后一發不可收拾,他們“順道”參觀了黎巴嫩、約旦;跨越紅海,踏上神奇的非洲大陸;折回亞洲,在尼泊爾攀登珠穆朗瑪峰……一走就是將近一年。出發時,女兒玫玫讀一年級,回來后就成了三年級的學生。母親蘇瑤卻不擔心會因此影響孩子的學習。在她看來,除了在路上可以自學學校課程,旅行途中還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東西。
身在國外,英語是日常語言。玫玫喜歡折紙,每到一個新地方都要自己用英語和大人打交道,以便買到紙張和剪刀,一年下來英語和折紙功夫都長進不少。
旅途中1/4的時間,他們都在當沙發客。沙發客的經歷,讓玫玫提前體會到了分離的滋味。在黎巴嫩,提供住宿的主人每天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一起做飯,一起玩鬧;在約旦,他們不知道去哪里打疫苗,主人家就陪著他們找了整整兩天。這樣的親近讓她對陌生人產生前所未有的感激之情,每次分離都會哭得稀里嘩啦。
在尼泊爾,玫玫更學會了同齡人難以理解的“珍惜”。他們在登珠峰大本營途中遇上了少年阿俊,男孩瘦弱的肩上背著30公斤重的大米——他被父母安排去山上一間小店打工補貼家用,月薪折合人民幣133元。就在他打工的那家店里,玫玫親眼目睹少年以異常謙卑的姿態,把勺子送到老板兒子的手上。
不是親眼所見,女兒絕對無法想象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像阿俊那樣過著如此貧困生活的人。離開前,玫玫和父母商量,決定長期資助少年上學。“這是一堂關于愛心的課程。”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女兒學會了分享愛,做母親的覺得這比考試拿第一更讓她開心。